大學教授自創鞋類品牌,徐義權是少數「發明」與「經營」Know-How兼具的企業家。為了打造「be*U」,徐義權努力轉換頭腦,學通路,更要會人事管理。至今「be*U」全台共有十一個據點,以及日本一家代理商。徐義權的品牌之路怎麼走過?
但光有別人沒有的發明、創意或主張,並不等同於可經營出一個成功的品牌。
十一年前,現為國立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徐義權與太太在英國完成學業,回台擔任教職。因為領著公費出國學習鞋類設計,徐義權一直有個使命感,認為應該要打造一個國人自創的鞋類品牌,才能證明台灣不只是「OEM」、「ODM」,而且會「OBM」(自創品牌)。
兒子滿月時,他收到許多禮物,但總是覺得不實用,心想,「有沒有既實用,又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禮物?」他思索著,若能結合自己設計的專長,親手為寶寶製作第一雙鞋,一定別具意義。
就是這樣的一個念頭,二○○一年徐義權拿了家裡的土地,貸款五百萬元,大膽地在北市天母的忠誠路上開了第一家「be*U」,專賣客製化的童鞋。
挑戰一:提高效率 降低庫存
be*U產品取得多種專利的設計,像是方便小朋友穿脫的大開口、特殊技術壓製的鍵盤鞋底,還有可以自己設計甚至更換圖案的鞋面,可增進親子互動。
但創立品牌並不只是有好產品、多項專利、開家專賣店,這麼簡單而已。因為be*U的概念與產品都相當獨特,很快打開市場,但訂製鞋手工比率相當高,從配色、圖案、車縫等設計,全部客製化,以致無法快速消化訂單,這讓徐義權很困擾。
後來他不得不改弦更張,讓鞋款能有部分「規格化」,幫助客人下訂容易,也讓生產速度快一些。
為了達到更大的量,以求規模經濟,一年後,第一家店雖然還未能損益兩平,徐義權便又投入開了第二家店。「雖然營收成長,但庫存也增加,兩者相抵,根本賺不到錢。」徐義權說。
徐義權決定由太太陳卓雲全心投入be*U,隨時掌握銷售狀況,做好庫存管理,自己則繼續在學校任教。「創業風險高,總是還有教職當後盾,而且教創意設計,是我的專長。」徐義權說。
▲鍵盤鞋底不用強力膠,使寶寶的第一雙鞋可永久收藏,不怕老化脫膠。
挑戰二:通路成為成敗關鍵
目前,be*U在全台已經有十一個據點,除三家門市,其他都設在百貨公司或購物中心,年營業額達八千萬元。
其實,對於該走哪條通路,徐義權一開始完全沒有概念。「第一家開在天母,只是認為那裡的消費客層比較能接受這樣的概念。」徐義權說,之後他都是以「跟著百貨公司走」為原則,省去通路上的管理。
但搭百貨順風車,也並非毫無風險。讓徐義權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北市信義區的百貨公司密度高,卻各有不同客源,「同樣在信義區,新光三越與誠品信義店,只是隔幾條馬路,業績卻大不相同。」徐義權至今仍然在摸索。他認為,選對點,打造高業績的通路,是成敗關鍵。但並不想因為擴展太快,讓企業失去平衡而導致失敗。
直到今天,徐義權在打造品牌的過程中,面對的問題仍是相當複雜,「人事管理一直是很大的挑戰。」他坦言。
因為be*U的通路多半是以百貨公司專櫃為主,所以第一線銷售產品的「櫃姐」們,就是創造業績的關鍵。
由於客製化比率高,所以業務員要花很多時間教育客人,與客戶溝通,這對追求業績的業務員來說,是比較「難賣」的商品,「我們教育訓練的成本比其他品牌來得高許多。」徐義權說。
挑戰三:管理比創新發明還難
除了用高額獎金吸引好人才,陳卓雲還肩負密集巡店,定期舉辦教育訓練的重責大任。不只傳達設計概念,更訓練業務員的服務熱忱,「我沒想到,人事管理比創意還難。」徐義權說。雖然be*U只有近五十位員工,但已足以在管理上構成負擔。
從發明到生產,只是品牌的一小步,後續面對的行銷、通路,甚至管理,才是更大的挑戰。徐義權是少數發明家的成功案例,即使如此,他仍絲毫不敢懈怠。這也更加證明,品牌是一場持久的耐力賽,「需要更多人與資金的投入灌溉。」徐義權語重心長地說。
徐義權
出生:1963年
現職:國立聯合大學工業設計副教授
經歷:台灣傑出發明人協會理事、巴黎國際發明展台灣代表團團長、2002~06年日內瓦發明展台灣參展團祕書長
學歷:英國De Mortford University流行設計研究所、英國Leicester South-Fields College鞋類設計/製作系
成功心法
1.「be*U」是徐義權的座右銘,提醒發明人,「Be Yourself」敢於做自己。
2. 打造品牌就像組籃球隊,隊員的同質性不能太高,才能發揮個人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