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東、山西到上海,《今周刊》採訪團隊深入六座大小城市,走過五千公里路途,直擊不景氣衝擊下的中國市場。我們發現,無論是陸資或台商,因應當前出口衰退、政府投資收手的變局,全都急著轉型、升級搶占內需消費市場。這股龐大的轉型浪潮,將是台商們最後的崛起機會。
「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一八五九年大文豪狄更斯寫下名著《雙城記》的開場白。
一五三年後,同樣的開場白,依然適用在中國九三二萬平方公里市場中掙扎求生的兩岸企業。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寒流的襲擊下,企業正經歷一場生死淘汰賽,「一個中國、兩個世界」的殘酷景象,正在中國上演……。
「這個縣挺富的!全是高樓!」正在尋找方向的司機老羅指向車窗外,興奮地對記者說:「附近幾個縣我都去過,市區見不到幾棟大廈,這裡一棟接著一棟,肯定有煤礦!」四月初,《今周刊》採訪團隊輾轉來到山西省鄉寧縣,尋找傳說中靠煤礦致富的「煤老闆」。
從地圖上看,鄉寧縣只是緊鄰黃河的四線小城市,從山西省會太原出發,花五個多小時車程才能抵達。過了市區,進入鄉間沿路都散布著大大小小的煤礦坑,像黑色的傷疤長在綠色的皮膚上。「中國三大焦煤生產基地」,是官方文件對鄉寧縣的形容,面積二千平方公里的鄉寧縣,有一千六百平方公里的地底蘊藏煤礦。但如今這些礦坑都顯得靜悄悄,施工機具、輸送帶都靜止不動。
▲點選圖片放大
▲點選圖片放大
煤老闆出走 產煤荒地出現綠色生機
五年前高峰時,鄉寧縣有數百名靠挖煤礦致富的千萬富豪,身價逾億元人民幣的富豪,至少有五十位:如今這些富豪不知去向,直擊這座「煤鄉」時,我們發現最鮮明的特色並不是人,而是狗!穿過城區,路旁許多破舊平房的門口,不約而同飼養著神態凶猛的藏獒。「比亞迪汽車一輛賣六萬多元(人民幣),但在山西省,一般血統的藏獒就要賣十萬元,最貴上百萬元的也有人養!」老羅興高采烈地說著。
富豪消失,只有身價不菲的藏獒回憶過往的繁華,鄉寧縣發生了什麼事?不只這裡,靠小煤礦致富的河南、陝西等省分的礦區也都在一夕之間關門。原本,這數十萬座的小煤礦是大陸經濟成長的燃料來源,但也造成一年七千人因礦災而死亡,更不要提對環境造成的傷害。為了強迫這些地方轉型,中國政府二○一○年一聲令下,大部分小型煤礦都被整頓、購併而停工。
當這些昔日開著悍馬車、擁有私人飛機的煤老闆倉皇出走時,只留下滿目瘡痍的景象,一片死氣沉沉;但就在數公里外,原來產煤的荒地卻冒出綠色的生機!
來到鄉寧縣郊外的東廒村,零碎分布的旱田消失了,數萬坪寬闊田園映入眼簾,其間井然有序樹立著支架。這裡不再是葬送人命、汙染環境的醜陋礦坑,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齊的葡萄藤。綠浪在秋天時一波一波襲來,宛如浪漫的法國南部景象。
這就是永昌源集團董事長張文泉最新的投資——戎子酒莊!令人訝異的是,創造這片綠色奇蹟的手,以前也是毀滅的手,他過去就是道道地地的煤老闆,這位入行二十多年的煤老闆,曾雇用上千名礦工,如今他不再深入地下挖煤,而是種葡萄釀酒、存放在黃土高原的窯洞內,這是一場前所未見的大膽轉型實驗!
○七年,張文泉斥資二.五億元人民幣(約十二億元新台幣),開始種植葡萄,直到去年十月第一批紅酒問世,整整等待了四年。「地下資源越來越少,這是所有煤企躲不掉的問題,要生存,只能重新找出路。」張文泉不諱言,從採煤轉型「看天吃飯」的釀酒業確實有些冒險,但他沒說出口的是,賣葡萄酒其實比賣煤更好賺!在山西,一噸煤售價僅約七百元人民幣,戎子品牌的葡萄酒,一瓶售價就逼近五百元!
鄉寧縣其實就是中國的縮影,在內外交迫的壓力下,中國的轉型不給你時間,說轉就轉,一邊是正在凋零的煤礦產業、另一邊是欣欣向榮的綠金產業,生死就在一線之隔!
告別靠廉價資源大量製造的模式,企業重新尋找成長動能,是《今周刊》今年調查「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排行榜反映出來的顯著趨勢。例如市值比中鋼還大、在一千大排名七十四的兗州煤業,雖然營收大幅成長四成,但是獲利反而倒退四%;鋼鐵業表現更不理想,市值最高的寶鋼稅後純益銳減四成,鞍鋼更是由盈轉虧、大賠一百億元人民幣,排名從一三二名滑落到二○八名。
(上圖)採煤帶來嚴重汙染,中國正大力整頓缺乏效率的小煤礦。(下圖)張文泉讓黃土高原上出現葡萄田,是煤老闆轉型的大膽嘗試。
找新出路!
在黃土高原上種葡萄,在窯洞內儲酒,戎子酒莊轉型高附加價值的農業,為倚賴煤礦的山西創造轉型新機會。
張文泉(左)找來法國柏圖斯酒莊首席釀酒師加盟,打響公司名號。(圖片來源/戎子酒莊提供)
投資拉動成長不再 前進內需勢在必行
大型製造業獲利紛紛下滑,壓迫上證指數從三千點回檔至二一九三點,跌幅最深達二八%。進入二○一二年,中國股市仍然在低檔徘徊整理,和去年中國GDP(國內生產毛額)達九.二%的高速成長十分不相稱。
這股寒流不只在原物料產業肆虐,也重擊許多中、小型製造業者。在A股掛牌的一○二七家上市公司中,裁員者就有二八四家,總計削減十四萬名員工;化工、紡織和家電等受創較深的行業,裁員幅度更超過○八年金融海嘯。例如家電業大廠﹁美的﹂,年初一口氣砍掉三萬多名員工,如今僅剩下六萬六千人,是A股裁員最多的企業,反映傳統製造業血流成河的慘況。
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尷尬處境,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有深刻的觀察。他分析,中國GDP年增率從一○年第一季的一二%,逐漸減少至今年第一季的八.一%,這段下坡過程並非正常的週期循環,而是「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由投資驅動的傳統成長模式終結」。
過去,從皮鞋、打火機到煤炭、鋼鐵,幾乎每種製造業都瘋狂擴產,然後出口賺取豐沛外匯;但隨著歐債危機、人民幣升值,中國出口持續不振,今年四月底,中國工信部才明確撰文警告:「中國經濟存在下滑風險,結構調整壓力不斷加大。」面對這種困境,企業該怎麼突破?許小年認為,只有政府停止大規模投資,從鼓勵轉型做起。
中國製造業的強項,是盡可能將規模做到最大,打死競爭者,如今老路走不下去,全急著轉戰內需、服務業領域,這是危機,也是台商轉型擴大經營版圖的絕佳機會。但從事製造業的台商該怎麼轉型?
廣東是台商的大本營,這幾年來從事製造、出口的台商哀鴻遍野,不是倒閉就是關廠走人,很少有人敢嘗試轉型。「大家一定想過轉型,也都試過,但我是覺得很難!」在廣州從事鞋業的吳振昌說出他的憂慮。吳振昌在廣州設廠已經二十多年,他沒有如其他鞋廠轉戰內陸或遷廠至海外,如今還是堅守工廠,希望有一天往日榮景會再來。
台商出奇招 燈飾大王轉做麵包
「很多台商想轉型,但不少人習慣了製造業的營運模式,仍擺脫不了『做工廠』的思惟。」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分析指出。
有人消極等待,也有人積極創造機會,「烘焙糕點店在華南還不普遍,產品水準也不高,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希望在最熟悉的東莞,把市場做起來!」聖裕食品董事長張朝宗站在簇新明亮、香氣撲鼻的麵包店中說。
張朝宗原本經營聖豐燈飾廠,是供貨給沃爾瑪(Wal-Mart)、宜家家居(IKEA)的大型聖誕飾品廠;如今他為求生路,轉型搶進與燈飾無關的烘焙業,這個名為「塔卡好食屋」的通路快速擴張,目前已擁有八家分店。「製造業毛利率很低啦!只剩七%到八%,人民幣升值一點點,就要再減一%!」張朝宗分析:「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通路)毛利率比較好,大概是生產燈飾品的數倍!」談到新事業,張朝宗語氣不禁振奮了起來。
儘管在廣東東莞落腳長達二十年,去年九月底第一家分店開張時,張朝宗仍不敢掉以輕心。他引進台籍幹部,還找來在台從事烘焙業的家族成員管理,就是要站穩腳步。「不只來自台灣,原料有九成都從國外進口!」張朝宗強調,不惜成本投資安全食材,就是要一次到位、掌握剛起步的消費商機。
以前他將一包一包的聖誕燈送進全美最大通路商沃爾瑪中販售,只能賺進幾毛錢的代工費用;如今,令他最感興奮的是,沃爾瑪中國分店也聞到這股麵包香,主動找他合作,他將告別微利的代工歲月。張朝宗透露,沃爾瑪將以東莞三家分店為試點,邀請塔卡麵包上架銷售,這代表塔卡有機會跟隨沃爾瑪的擴張腳步,把產品推廣到全中國消費者的餐桌上。從聖誕燈到麵包,這是一次大膽的轉型跳躍!
有人單打獨鬥轉型求生存,但在橋頭鎮西邊四十公里的東莞市區,也有一群台商透過經營「大麥客」賣場,摸索出另一種「打群架」轉型模式。由台商協會會員共同籌設的大麥客,賣場內有上千種台灣商品,更有不少台商代工轉內銷的商品。換句話說,大麥客就是由台商共同組成,嘗試進軍內需市場的灘頭堡。
外銷轉內銷 聯合小廠衝規模經濟效益
「這就是外銷轉內銷的經典案例!」大麥客董事長葉春榮簡單明瞭地說。葉春榮經營的岳豐科技從生產電源線起家,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後來改以生產電腦區域網路電纜為主。隨著轉型,公司合併營收從○四年的十七億元新台幣,一路成長至一一年五十五億元,因應市場調整的經驗相當豐富,投入零售賣場又是另一次大跨步轉型。
他回憶,○七年擔任東莞台商會長時,適逢中國啟動人民幣匯率升值、取消出口退稅優惠,隨後又實施《勞動合同法》,一連串負向政策,打得出口業暈頭轉向。「經營很艱難,誰敢說他活得跟以前一樣,應該是騙人的吧!」葉春榮說:「就是那時候,我決定聯合各家台商,一起為轉型做準備。」葉春榮分析,珠三角台商多屬於中、小型規模,想要嘗試發展內銷,在資金或運籌能力上都會遇到極大阻礙。但聯合起來創設一個通路,就能為所有台商打開試點,讓有心進軍內銷的廠商以較低成本投入市場。
走進大麥客賣場內,上千種商品成列排開,全都貼上「T-Mark」商標販售,展現台商「打群架」的決心。儘管目前只有一個據點,尚未達到規模經濟效益,但這種嘗試,至少為小型台商找出一條生路。
不只小台商拚轉型,連全球第一大電子代工集團鴻海,也忙著尋找轉型求生的機會。
今年第一季,鴻海每股稅後盈餘(EPS)一.四元,比市場預期低了不少,股價承受頗大壓力;但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強調,鴻海加上富士康集團的大陸布局將持續擴大範圍,調整完成後就有機會見到效益。他明確指出,目前在十七個省市設廠的鴻海集團,將把研發、製造與銷售瞄準中國五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這凸顯鴻海集團除了加工之外,對內需市場也越來越重視。
當東莞製造業台商合力轉戰零售業時,聚集最多服務業台商的上海,則因為競爭激烈、消費者需求升級,台商也被迫升級求生存。
研究機構指出,中國今年第一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中,高達七七%是來自於消費貢獻,比重創下歷史新高。當出口衰退、政府投資收手,從沿海到內陸,龐大消費群眾花錢購物的買氣,已經成為提振中國經濟最主要的動力。台商們出什麼奇招抓住這股買氣?
從上海起家的花之林餐飲,策略是轉往內陸、提高品牌形象,搶占這些城市的中、高檔餐飲市場。「整個長三角競爭太激烈了,我們的品牌並沒有特別強,所以我們從其他省、市做起。」花之林餐飲董事長鐘晨亮○八年嘗試在湖南開店,想不到大受歡迎,奠定轉戰內陸的基礎。
鐘晨亮知道只有「轉移」並不夠,如果不趁機升級,當這些城市消費力再成長,仍將遭遇同樣困境。所以他開新店時,要求每家店面積都要加到一百坪以上,光是服務生就聘用數十人;同時提高售價,就是要升級為高級、豪華的用餐風格,以此吸引消費者。「連鎖餐飲業在三、四線城市還不普遍,中、高收入族群的外食需求沒有被滿足,一個城市中,我們估計抓五%到一○%消費者就夠了!」鐘晨亮觀察。
大麥客賣場以製造業台商聚集的東莞為根據地,未來準備拓展到更多城市。
打團體戰!
珠三角台商規模多屬中、小型,聯合成一個通路,就能為有心進軍內銷的廠商建立灘頭堡。(攝影/林煒凱)
葉春榮(右)整合東莞台商共同成立的大麥客,創造出口轉內銷的平台,為台商轉型創造新商機。(圖片來源/Top Photo)
上海競爭激烈 餐飲業搶占內陸高檔市場
因為戰略設定正確,前十年只有十多家店的花之林,○九年開始爆發式展店,目前加盟體系已擁有一百三十多家分店,其中約九十家分布在湖南省,連甘肅、青海也有分店,而且客單價達上海的一倍以上。鐘晨亮信心滿滿地認為,內陸城市雖然遙遠,但是餐飲市場仍然大有可為!
花之林的升級過程,凸顯中國消費大軍已不再只貪便宜、買低價產品,反而願意多花錢追求更好的品質,業者若未察覺這微妙的心理變化,只會陷入比亞迪一般的窘境。比亞迪的F3汽車靠著低價搶市,上市之初曾造成轟動,迄今已賣出一百萬輛。但因產品線無法升級,銷量逐漸下滑,公司獲利從一○年稅後淨利三十八億元人民幣降至去年十四億元人民幣,今年四月更進行大裁員,股價只剩兩年前的四分之一。
搶出奇招!
從製造聖誕燈變為西點麵包店,大膽的轉型跳躍,開始在中國各地上演!(攝影/林煒凱)
未來五年黃金期 摩拳擦掌拚升級
相對之下,裕隆旗下納智捷汽車則相準消費升級趨勢,前進中國這個超級戰場,去年新車從杭州出廠後,就成功殺出一條血路。「最高級款式才二十七萬元人民幣,就有全景攝影機和電動行李廂門,這可是寶馬等級的配備!」正準備駕著新車離去的車主小李,對新車十分滿意。
「油價調漲,對車市確實造成不小影響,客人的購買意願降低不少。」元隆汽車協理陳啟忠分析,「但總體不好的時候,對我們新品牌也是一種機會。」他樂觀預期,今年是納智捷進入中國第一個完整年度,在加入房車等新產品銷售後,全年將努力衝刺銷售五萬輛新車的目標。
在中國一、二線城市擁有二十家分店的上井,是以日式吃到飽料理起家,創辦人王榮富原本經營紡織生意,○三年正式在上海創立上井,目前經營團隊又積極籌畫,將引進新的經營模式,捉住消費升級的商機。
「餐廳售價十年來只漲三成,但是薪資成本卻增加三倍,消費者口味也不同了,所以我們將從日本直接聘請廚師,打造新餐飲品牌!」上井營運副總陳郁文說,「以前只要讓日籍廚師站在門口用日文問候客人,就能讓人有『正統』的感受。現在一定要打造最純正的日式風味,才能讓他們買單!」
「九九%台商企業明顯感受到,經營有迫切轉型的需要!」連續多年調查大陸台商經營情況的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董事長陳明璋觀察到,由於中國全力提倡、鼓勵內需消費,未來五年將是台商轉型、升級為內需產業的黃金期,「也是最後的機會!」他指出。
中國目前就像一個壓力鍋,外面歐美經濟衰退,出口受挫;裡面官方拒絕再以房地產投資刺激經濟,大幅調整產業結構,空前的壓力籠罩在中國上空,逼得鍋內的企業必須在這短短幾年內轉型求生。
轉對行,走對路,這就是最好的年代;不求改變、押錯寶,這也是最壞的年代,就看企業老闆選擇哪一條路!
儘管油價上漲壓抑買氣,強調產品品質升級的納智捷仍在中國車市獲得好評。(攝影/林煒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