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日本之行,不是去尋找能夠創造10倍、20倍的投資標的,而是去看日本人在1990年泡沫經濟爆發後,如何把身上泡沫抹淨?如何在面對各項衝擊下,適應低成長、低報酬的經濟生態。
繼今年六月的新疆考察行程之後,這回我們把目標轉向日本。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日本已失落二十年,日本予人死氣沉沉的刻板印象;更何況「三一一」海嘯造成的核子外洩,核災陰影仍揮之不去,到日本看什麼?這是我們考察團出團之前,大家的錯覺。
因為要考察投資機會,就應該到充滿成長爆發力的中國去找機會,到日本能看到什麼機會?結果這次日本行卻讓我們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只因為日圓先生原英資先生帶給我們的靈感。
此次日本行不是去尋找能夠創造十倍、二十倍的投資標的,而是看看日本人在一九九○年泡沫經濟爆發後,如何把身上泡沫擦乾淨?日本人如何在日圓不停創新高、削弱外銷出口競爭力下,仍能安度難關;還有日本快速邁入高齡化社會,如何面對各項衝擊。更重要的是,印證原先生說的「未來五到十年,你必須適應低成長、低報酬的經濟冰河期。」
一學 日本走過失落二十年
一般台灣的投資朋友都很難體會日本失落二十年是怎麼走過來的?一九九○年,日經指數從三八九五七點崩盤跌下來,日本的股票、房地產一路崩跌,股市在○八年金融海嘯發生後,日經跌到六九九四點的新低點,日本房地產跌掉七成、八成的,比比皆是。而且面對日本經濟緩慢崩壞,伴隨而來的還有不停創下歷史新高價的日圓,加上層出不窮的天災地變帶來的重傷害,這二十年來,日本可說是多災多難的民族。
台灣在一九九○年也跟著日本踏上泡沫化之路,台股從一二六八二點崩跌到二四八五點;房地產泡沫化後,也讓台灣銀行業受到重創,從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台灣銀行業為房地產業打銷超過二兆元的呆帳,銀行業元氣大傷。
台灣與日本都是九○年代泡沫經濟的受害者,但是台灣沒有日本傷得那麼重,迄今台灣仍然充滿活力,那是因為過去二十年,台灣靈活的經濟調整,都搭對了經濟快速成長的列車。
與日本最大的不同是,一九九○年代後,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台灣興起了電子代工業,搭上了美國十倍速成長的高速列車,台灣從鴻海、華碩、宏碁、仁寶、廣達到相關零組件供應商,加上半導體、面板的大額投資,讓台灣電子業成為台灣最有活力的產業。
進入新世紀,美國網科泡沫吹破,台灣又搭上中國這一班特快號成長列車,台商深耕中國,並以中國為生產基地;中國經濟快速奔馳,也為台商創造無窮無盡的成長養分。台商崛起,成為台灣最具實力的商業精英。
表現在房地產最為明顯,日本在泡沫經濟後,日本的房地產從此一蹶不振,到今天都毫無起色,很多台灣民眾到日本都會覺得日本的房價變得很便宜。但是,台灣的房市在○三年跌落谷底後,卻展開為期長達逾八年的多頭行情,豪宅價格頻創新高,最大的動力來源就是兩岸三地房地產的比價效應,及台商在遺贈稅降到一○%之後,台商回鄉置產掀起的熱效應。
台灣九○年代搭上美國電子業高成長列車,二○○○年,又趕上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另一班特快車。在日本泡沫調整造成失落二十年的歲月中,台灣的表現堪稱精采。
不過,過去二十年的成功模式,進入下一階段,台灣恐怕面臨日本夢魘重現的挑戰,一方面是電子業在蘋果獨強擠壓下,未來恐怕面臨困境;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快速奔馳了三十年,也將進入調整週期,中國的高房價面臨反轉壓力,緊縮銀根造成的溫州高利貸危機;加上工資高漲及環保壓力與日俱增,中國慢慢失去世界工廠的卓越競爭優勢,中國經濟成長腳步勢必趨緩。
二學 日本整合面板產業
今年以來,台灣從DRAM、面板、太陽能到LED產業開始面臨巨大調整壓力,最近以可成為主的蘋果供應鏈廠商遭到停廠歇業的處分,都意味了那些逐水草而居的台商面臨新的遷徙壓力。此時,正是借鏡日本的最好機會。
這次日本行,我們看了十家日本企業,第一個最強烈感受是明年經濟下滑壓力很明顯。我們到京都參訪Kyocera(京瓷),這是稻盛和夫在一九五九年創辦的企業,是全球半導體元件、精密陶瓷零件、光學、通訊設備器材供應商,也是太陽能大廠。Kyocera二○一一年營收達一.二六六兆日圓,終於回到○七、○八年的高峰水準,不過Kyocera預告一二年會計年度淨利將下滑二九%,Kyocera很明確地傳達明年景氣將下滑的訊息。
在東京的行程,我們也看到東京電力提列核災損失,這個會計年度將虧損六千億日圓。松下也宣布今年會計年度提列地震、海嘯損失將虧損四三二○億日圓,創下歷年最大虧損紀錄;松下股價過去一年多來,也從二五一五日圓跌到七二一日圓。
景氣走下坡,像Kyocera這樣的企業,受到影響都很大,像被動元件廠Murata(村田)股價從六三五○跌到三八七五日圓;太陽誘電則從一四二九跌到四八四日圓。最近爆出購併收受回扣醜聞的Olympus股價從二八三五跌到一○一二日圓;在觸控崛起的日本寫真印刷股價從五四四○跌到八二七日圓;大日本印刷則從一三六八跌到七五四日圓,這也給台灣觸控產業帶來不同的啟發。
台灣很關心的任天堂也敵不過宿敵微軟的壓力,股價從○八年的七三二○○日圓,如今跌到只剩下一○七○○日圓;DRAM大廠爾必達則從四九六○日圓,如今跌到四五○日圓,幾乎回到金融海嘯的最低點。最慘的如索尼(SONY),從○八年的六四一○日圓跌到一三七○日圓,比金融海嘯時的低點還低;索尼一直是日本IT產業的象徵,十年前,我們去參訪索尼時,股價仍在七千多日圓,如今剩下一千多日圓。可以看到很多老牌日本企業在激烈競爭中且戰且走的現象。
索尼遭到擠壓,一方面是韓國三星的崛起。這次日本為了重整競爭力,由帶官方色彩的「產業革新機構」出資七成,介入協調索尼、日立及東芝Mobile的中小尺寸面板整合方案,新公司資本額二八○○億日圓,將在今年底完成合併。日本面板已從大尺寸轉型到中小尺寸,日本在IPS廣視角液晶技術及AMOLED(主動矩陣OLED)都有技術領先的優勢。台灣未來整合面板產業,日本應該是一面明鏡。
日本Kyocera預告下一會計年度淨利將下滑29%,顯然對明年景氣不樂觀。(圖片來源/法新社)
三學 太陽能廠掌握核心競爭力
景氣在明年下滑看來已是大家的共識,不過日本企業掌握核心競爭力,仍值得台灣借鏡。
我們在京都最後一站去參訪一家名為Clean Venture 21的太陽能公司。這家太陽能公司以發展球狀多晶矽太陽能為主,二○○一年成立,已成軍十年;該公司社長室園翰天是大學教授,台灣的中美晶也是該公司八.六%持股的大股東。這樣的公司若是在中國大陸,老早請金融專家包裝亮麗拿到美國IPO(首次公開發行);但這家公司一步一腳印,仍固守本業,在自己的核心技術扎根,不跟隨市場起舞。
同樣的情況還有Kyocera。這是一家綜合企業,像太陽能最熱的時候,Kyocera也可以把太陽能業務分拆上市,創造業外收入,但是Kyocera也不隨市場節奏起舞,這是觀察日本企業最難能可貴的面向。
Kyocera從陶器起家,我們在京都也去看了一家從陶瓷切入人工牙齒的松風(SHOFU)。該公司為我們作簡報,開宗明義就標示了四個大字 ──「溫故創新」,這是從中國取法而來。不過松風的「溫故」,在它的「牙齒博物館」中保留了從德川幕府時代,很多名人假牙使用材質的演化過程,松風保留一萬多顆牙齒的齒模,看了十分壯觀。這是一家有九十年歷史的老牌企業,從溫故到「創新」,松風不斷研發各種牙齒耗材,目前總市值約一二○億日圓。
不過真正能代表二十一世紀日本躥起的新企業,仍是大家最熟悉的Fast retailing(迅銷)。邱永漢先生在十幾年前與柳井正先生的對談中,已預告充分利用中國廉價生產基地,產品多樣求新的UNIQLO(優衣庫)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日本最偉大的企業之一。如今,柳井正已成為日本首富,而優衣庫股價也是少數日本企業能夠不斷改寫歷史高價的代表。
優衣庫在地震前創下一四五五○日圓的天價,如今仍有一○九三○日圓的高價。在強敵環伺下,優衣庫仍能在瑞典H&M、西班牙ZARA強大壓力中脫穎而出,柳井正從成衣為日本經濟殺出一條血路,實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優衣庫股價大漲,讓社長柳井正成為日本首富。(攝影/陳永錚)
四學 優衣庫經營策略靈活
這次我們曾到位在東京六本木中城(Midtown)的優衣庫總部參訪。為我們作簡報的是該公司一位女性部長,大中華區CEO也與會。優衣庫在二○一一年前三季營收達六五二○億日圓,淨利五三四億日圓;二○二○年目標是五兆日圓營收,一兆日圓營業利益。過去優衣庫的大中華區據點都在中國,今年快速在台灣展店,獲得不錯的成績。最近在台北明曜百貨成立的是優衣庫全球第六家旗艦店。
優衣庫從靈活運用中國生產基地開始,快速展店,目標在超越H&M、ZARA、GAP等品牌,成為世界最大休閒服飾品牌。我們發現優衣庫展店策略十分靈活,門市非常有效率;最重要的是優衣庫不斷研發各種服飾新材質,且不斷把價格壓低,讓消費者可以享受到物超所值的產品。
不過隨著中國工資高漲,優衣庫已逐漸轉移生產基地,到生產成本比中國更低的地方,如東南亞、孟加拉、菲律賓等地。這次我們在京都也參訪了渡邊婚禮公司,該公司社長也告訴我們,目前在越南生產的婚紗禮服,成本只有中國的六分之一。從這些訊息可以判斷出,中國生產基地不再廉價的現實壓力。
我們這次參訪的企業以日本內需型的企業為主,我們發現這些企業的毛利率都很低,像麵包連鎖店的Heryley毛利率只有一%多,在台灣,我們看到很多電子業毛利率三至四%,都覺得不可思議;但在日本,很多毛利率一至二%的企業仍能生存,這是在激烈競爭及日本長期低利率下的結果。
另一個是,日本企業股價波動都很小,像是Herxley股價一直都在四百至六百日圓盤旋;生產環保節能房屋的Panahome股價都在五百至六百日圓之間;人工牙齒的松風股價都在七五○日圓上下。這些公司股價都很平穩,正好看出日經指數長期在八千至一萬點間盤旋的現實面。
台灣的投資人已經很習慣股價大起大落的脈動,從股價巨幅波動中去賺取差價利潤;未來台股若跟隨日股命運,股價波動牛步化,大家可能要去適應無波無浪的股市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