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衰退也跟林火一樣,愈是努力防止,那麼下一次景氣衰退的規模就愈大,破壞性也更強。
數十年來,美國林務署一直試圖防止森林火災的發生,不過都徒勞無功;後來他們終於了解,以美國乾燥的大陸型氣候,森林大火有益於生態循環。林火燒掉妨害健康樹木生長的灌木叢,健康樹木夠高、夠壯,足以在野火的肆虐下存活;而燒成灰燼的灌木叢則成為土壤中的肥料。經濟衰退也跟林火一樣,愈是努力防止,那麼下一次景氣衰退的規模就愈大,破壞性也更強。美國林務署已不再積極防止天然林火,那麼,對於定期性的經濟衰退,我們是否也應如是看待?
多數人將當前的經濟危機歸罪於葛林史班,因為他在防止經濟衰退方面是如此厲害與認真;當初林火預防太好了,以至於今天的燎原之火,威脅到最高壯的樹木。
目前除了主要金融機構體質都相當脆弱外,美國的汽車業、台灣的DRAM,也可能需要政府伸出援手才能活下去。林火是森林重生的機會,也是恢復養分的重要手段。經濟衰退,甚至高失業率亦是如此;許多偉大的企業家,都因公司裁員後,才開始創業。
美國汽車早已不具競爭力。日本車物超所值,並大量採用潔淨能源,德國和義大利車則朝高效能發展;美國汽車業者則把多數資源耗費在遊說政府勿制定更具能源效率的汽車法規上。
贊成政府救車廠的人認為,若汽車業不支倒地,將有二十三萬人的工作直接不保,另外有二百三十萬間接仰賴汽車產業的人口,也將面臨失業困境。
十九世紀末期的馬車業,以及二十世紀末期的電腦主機產業亦復如此;如果當時政府堅持出手相救,那麼汽車和個人電腦產業就不會有成長的空間及資源。如果能把支援汽車業的人力和資金,移轉至新興產業,或許能創造更高的效益,只是必然會經過轉型陣痛。
一九三○年,美國為對抗經濟衰退衝擊,大幅調高進口商品關稅,以保護本國產業,其他國家也以提高關稅作為報復,結果,全球萎縮六○%,讓疲弱的經濟陷入惡性循環。政府直接補助產業與關稅保護原理極為相似,一旦美國援助汽車業,是否會迫使歐洲政府跟進?一旦歐洲政府跟進,那麼整個汽車產業就不會有脫胎換骨的一天。
搶救台灣DRAM產業也是一樣,只不過就台灣的處境來看,台灣DRAM產業是其他國家干預下的犧牲者。政府當然不可能眼見整體產業崩解而袖手旁觀。不過,政府仍可採取策略性作為,支持創新和科技,而不僅止於防禦性作法,保護既有產業及其工作機會。假若這些產業及職缺需要保護才能存在,那麼,它們便不可能為台灣創造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