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華汽車的新竹廠,讓人最感突兀的,竟然是在堆滿機器的廠房內,蓋了幾座涼亭。由於新竹風大,廠房附近也少遮陽處,因此平常午休時候,中華汽車的員工,多喜歡在涼亭內小憩片刻。
結果,只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原來堆放庫存的廠房內,就多出了幾座涼亭。
這其實就是精實生產的核心精神,將生產流程合理化,完全消除呆人、呆料和呆時,不但精簡用人,也降低庫存,同時激發創意,讓員工自主改善生產流程,達到企業進化的最高境界。
同樣的情況,在電子業,卻看到完全相反的案例。
就在去年,華碩生產新力PS3遊戲機的蘇州廠,大費周章的找了一群顧問改善他們的生產流程。
結果,讓這些顧問匪夷所思的是,華碩竟然將廠房的二樓當倉庫,而生產動線卻在一樓和三樓,一樓生產後的半成品得先搬到二樓倉庫,再由三樓員工搬上樓完成組裝程序。
最後專家只做了一點建議,就是將三樓的組裝設備搬到一樓,不但解決二樓庫存空間,同時也提升了生產效率。
兩相比較,向來被輕視的傳統產業,管理效能卻遠高於一切標準化作業的電子業。這也是為什麼近來電子業掀起一陣向傳統產業取經的風潮。
本期的封面故事〈小改善大獲利〉,談的正是這個故事。即使連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的鴻海,也得謙虛的重新補上這一堂課。
這一堂課,就是來自於豐田汽車的精實生產,在歷經了七十一年的實戰進化之後,這一套被業界視為圭臬的管理哲學,開始推進科技業。
這或許也是台灣電子業在面臨微利化之後,自救的最後武器。補了這一堂課,台灣的電子業,或許也能和傳統產業一樣脫胎換骨,重新扭轉保三、保四的沒落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