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賣鑽石都賣大顆鑽石,房角石總裁黃為簇卻逆向操作,從鑽碎做起,並親自提皮箱前往印度尋找成本品質更有利的物件,以小搏大,如今自創亞帝芬奇鑽石品牌,從國外紅回台灣,他想要打造台灣版的Tiffany。
高雄起家的房角石沒有家族撐腰,老闆黃為簇逆向操作,以不需巨資的小碎鑽起家,逐漸累積經營實力,之後才慢慢向大鑽石的買賣靠近。
除了製造,房角石也跨入設計領域,其自創品牌Vivid adventure 亞帝芬奇,曾在二○○○年紐約鑽石展大放異彩,從國外紅回台灣,讓不少買家誤以為亞帝芬奇是來自紐約的品牌。
在電視購物成為鑽石新興通路的同時,房角石始終保持東森購物頻道珠寶業績前五名的廠商,曾創下四十分鐘內,賣了兩百多只鑽戒的佳績,目前該台所賣出的最大顆鑽石單價一五六萬元,便是由房角石所出品。
以小搏大 從碎鑽市場切入
黃為簇年約四十出頭,沒有傲人的背景及家族奧援,但以小搏大,在高門檻的鑽石珠寶界闖出一片天。
出生屏東里港的黃為簇,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內第一家企業經營的永輝珠寶擔任業務員,自此進入珠寶業界,並以函授方式取得珠寶鑑定師執照,隨後前往美國攻讀MBA學位。
回國後,黃為簇一心想投入鑽石買賣,但國內鑽石業者市場定位清楚,大鑽(一克拉、三克拉)、市場貨(二十分、三十分等易流通的鑽石),以及碎鑽等區塊壁壘分明。前兩項因資金需求龐大,他無能為力,索性看準沒人想做的碎鑽(襯托在主鑽旁的裝飾),並把它當作一項大事業來經營。
「一克拉碎鑽等於是一百多顆的小鑽,需耗費大量的時間成本與心力在小鑽上琢磨鑑定,根本沒人要做。」但他仍在一九九八年成立了以販賣碎鑽裸石為主的房角石公司。並獨自拎著皮箱,到印度孟買、以色列等鑽石交易中心選購。
早在台灣流行「金磚四國」之前,黃為簇就跟印度人、猶太人攀交情、打關係大談買賣。
他發現,在台灣碎鑽最大的競爭對手竟是印度人;原來台北出現有好多印度人自己帶著碎鑽來台灣搶市場,黃為簇深知在碎鑽買賣領域難與印度人競爭,於是直接深入更上游的切割中心開闢貨源。
印度蘇維市切割中心,不但落後,更是傳染病蔓延地,黃為簇一年還是得去個五、六趟,每趟需待近一個月左右。
以不起眼的小碎鑽起家,將別人不要做的東西慎重看待,讓房角石第一年營業額就達五千多萬元。逐漸累積經營實力後,也有資金購入較大顆的鑽石,黃為簇逐漸往十分鑽、三十分鑽、五十分鑽,甚至一克拉的鑽石買賣挺進。
因以買賣裸石起家,房角石與鑽石供應商建立了深厚情誼,更與全球十大鑽石看貨商(sightholder)組成策略聯盟,專攻遠東市場,除貨源多元穩定外,取得成本也比較低。
但黃為簇深知這個行業一定要走向品牌與證照路線,才慢慢推出自創品牌亞帝芬奇,從設計到代工都在台灣完成,並銷到香港、越南、中國等國家,悄悄地在鑽石圈中攻下一席之地。
隨著台灣社會累積的財富越來越多,消費者基於興趣或投資等理由,對於鑽石的專業知識,諸如乾淨度、色澤等4C條件幾乎是琅琅上口,甚至比商家還專業。黃為簇提到:「突然間,我們一直以來被仰賴的專業不見了,當大家對鑽石知識愈清楚的時候,攸關鑽石價值的神祕感就被突破了」。連帶影響的,是珠寶商的利潤空間愈來愈小。
韓國取經 購物台銷售奇佳
五年前東森購物台開台,有模有樣地賣起鑽石。多數人不看好,認為如此貴重的東西,消費者不可能光只是透過電視便下訂。結果跌破大家眼鏡,鑽石竟賣得奇好無比,鎖定購物頻道的貴婦們,對於市價行情早就在平常逛街時摸得一清二楚,一旦發覺電視上的價格優惠漂亮,基於投資保值,刷卡毫不手軟。
黃為簇親到韓國取經,與當地的珠寶業見習一個多月,毅然決然投入這個新戰場。當年,購物頻道儼然成為鑽石的新通路,極盛時期,四十幾家鑽石公司爭搶擠進熱門時段賣珠寶。
幾年下來,因為高達三成的退貨率,多數廠商敗退,目前只剩五、六家存活;房角石是南部惟一的一家,憑藉的是鑽石取得的價格優勢。同樣等級的鑽石,房角石售價特別讓貴婦們心動。在東森每個月一次的四十分鐘檔期裡,從初期一個月二百萬元營業額,至今已突破二千萬元,平均每分鐘成交五十萬元。
全球鑽石最大消費市場在美國,約占市場規模的五五%,黃為簇目前的重心放在全美各地舉辦的珠寶展,目標是將亞帝芬奇打造成台灣版的Tiffany,在國際發光。
/小檔案/
房角石
成立時間:1998年
資本額:2500萬元
負責人:黃為簇
近三年平均營業額:逾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