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開發基金五月三日公告,形容僑銀前任董事長鍾甦生的業務改造「成績斐然」。三個多月後,換上新董事長的僑銀決定補提二十五億呆帳準備,全年財測從小賺變成大虧。換個董事長,僑銀的帳怎麼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數字?
根據這分計畫,僑銀若要讓資產品質澈底透明,必須增提二十五億元的呆帳準備。不過,一旦提足,帳上累計虧損將達四六.七三億元,馬上超過僑銀資本的三分之一,按照銀行法規定,僑銀不但必須馬上向主管機關申報,還得在限期內補足資本額,否則將可能被勒令停業。
據了解,張兆順對僑銀資產品質提出的分析報告,讓政府高層嚇了一跳。因為三個多月前,為了開發基金要釋出僑銀官股,當時政府部門獲得的資訊是,僑銀前任董事長鍾甦生的「先求穩定後謀發展,以及堅定地推動組織再造」,已讓僑銀的改造展現成績,預計僑銀今年財測可賺六千二百萬元,終結連續五年虧損的窘況。開發基金甚至用「成績斐然」來褒獎鍾甦生的改革成績。
做報表
新舊董事長裡子面子不相同
然而,這些溢美之詞言猶在耳,怎麼換了一個董事長後,僑銀卻變成一家有被「勒令停業」之虞的公司。甚至因為必須增提呆帳準備,今年的財測也從原本的小賺,變成可能稅前要大賠二十四億餘元。一本帳怎麼會出現如此天差地別的兩種解讀方式?別說僑銀小股東看不懂,連最大股東開發基金都覺得臉上無光。
張兆順和鍾甦生經營僑銀到底有什麼不同?一位僑銀內部人士直言,最大差別就在前任董事長要的是報表好看,新董事長則是堅持財務透明,資產品質必須忠實反應在報表上。
舉例來說,僑銀去年十月標售一百億元的不良債權,帳上損失五一.四二億元。當時,這筆損失並沒有一次認列,而是決定分五年攤提,依會計準則,每年僑銀必須攤提十億餘元的損失,平均每個月要攤九千多萬。這個改善逾期放款比率的措施,短期雖可讓僑銀報表稍微好看,但長期卻未實質改善僑銀的資本結構。
其結果是僑銀的信用評等難以提昇、新業務難以推動,甚至連發行衍生性商品的成本都比同業要高。僑銀主管舉例,去年該公司為提昇資本適足率曾經發行四十五億元六年期的次順位金融債券,一般銀行發行這類商品籌資,通常都會做利率避險,但是,僑銀因為信評分數不佳,若要做利率避險,成本會增加四個百分點,結果就因為成本太高,最後只好放棄不做避險。
不僅如此,九十一年底僑銀為了提昇資本適足率,曾經辦理三十億元現金增資,但卻是以折價每股六月發行,結果僑銀實際募得十八億元資金,帳上卻因這次增資必須提列十二億元的累積虧損。這項為了提高資本適足率反而造成虧損擴大的短期做法,同樣也讓僑銀的資產負債表好看不起來。
提高僑銀的資本適足率到法定的八%水準,一直是鍾甦生努力的目標。不過,為了達成這項目標,僑銀採取的一些短期手段,現在看來卻是問題重重。其中,最值得探討的一項就是四十五億元次順位金融債券的認購者到底是誰?
炒短線
僑銀金融債認購粉飾太平
本刊上期報導,引爆台股假帳疑雲的博達科技一方面向僑銀長期融資借款,另一方面也是僑銀去年發行次順位金融債券的認購人。相關人士說,博達只是參與認購的僑銀融資客戶中比較有名的一家公司,如果把僑銀融資客戶與認購金融債券的投資人拿來比對一下,還會發現許多更有趣的現象。
因為僑銀不只找了一些貸款客戶來認購次順位金融債,仔細比對一下次順位金融債的發行利率與客戶取得融資的利率,還會發現不少僑銀客戶根本是以低利取得融資,再用這些資金拿來認購利率較高的金融債券。僑銀主管直言,這根本是在「套利」,而且風險是由僑銀的股東和存款戶來承擔,用這種方式去提昇資本適足率,實有粉飾太平之嫌。
有趣的是,與張兆順一樣走官邸路線的鍾甦生,六月離開僑銀之後,升任台灣中小企銀董事長,到台企銀二個月,這位新官不僅大舉調動五十位主管,上周又決定要發行六十五億元的無到期日累積次順位債券。讓人不禁好奇,僑銀用次順位金融債券提高資本適足率的手法是否會在台企銀重演?
張兆順為了讓僑銀順利完成減資再增資,一次改善僑銀的資本結構,在計畫書中說道:「僑銀歷經幾次劫難,元氣大傷,已到重要關鍵時點,不能再拖,必須辦理資本重建,方能浴火重生。」如果張兆順所言屬實,政府恐怕也得好好診斷一下台企銀的病情,以免官股銀行的整頓再鬧粉飾太平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