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微風廣場開幕當天,即創造二百五十萬元的高營業額,一個多月後又在信義計畫區的紐約紐約開設第二家店,這家己有二十四年歷史的日本老字號,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擄獲台灣人的心……
按照統一集團引進無印良品的官方說法,無印良品所提倡的是「簡約、自然、富質感的生活哲學」。但這種生活哲學或品味,其實不是靠「提倡」,而是一種有自信、有鑑賞能力的選擇。因為,能做這種選擇的人,是不會硬要追逐名牌,但還是會講究精緻與品質;也只有這樣的人,是不靠奢華誇張來炫耀自己,卻仍能在中性、默默無聞的調調中表現出自有的特色。
多年前,台灣曾有當地業者仿照日本無印良品,在台北西門町等地推出魚目混珠的商品,而真正血統純正的無印良品,從日本引進台灣,出現的時間差雖有二十四年之遙,但其出現時的背景和需求卻頗為相近。
台灣無印良品商品部部長王炳蘊指出,當年的日本和現在的台灣社會,都經過了一段崇尚名牌的風潮。在名牌商品的訓練下,人們逐漸能夠判斷什麼是設計、什麼是質感。
不過,雖然人們開始對過於奢華的名牌感到不耐,但對沒有品牌或新品牌的商品卻也有著「便宜沒好貨」的刻板印象。因此,在一九七九年,西友集團要為旗下超市創造無印良品這個可與同業區隔的自製商品系列時,便有著顛覆市場傳統思維的決心。
顛覆傳統思惟/設專賣店突顯簡單特色
於是,在經過每個月進行約十場共四百人的消費者訪談與消費實況調查後,西友將蒐集到的意見與概念加以商品化,在八○年十二月,無印良品第一批為三十一種食品、九種家庭用品的商品問世。隔年再推出二十三項衣料商品,此後持續開發各種生活型態商品達三萬項之多,只要是消費者想得到,甚至是想不到的生活用品,都可以在無印良品找到。
除了商品項目愈多愈好之外,無印良品從命名、商品製作和設計,到店面陳設,全都運用自然與資源再利用的材料、精簡的製作流程、簡單化包裝,實現「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主張,裡頭陳設的產品顏色、式樣從來不喧嘩。
例如,棉被一律都設計為純白色,因為九成的消費者都會另外加上被套使用;衣物最多就是黑、白、灰、墨藍、墨綠、咖啡;香菇、米、咖啡豆等不因大小或碎裂而影響風味,所以無印良品就省去不必要的挑撿,而是善加利用,推出香菇切片、玄米茶、即溶咖啡等商品……
儘管無印良品大費周章的探究消費者需求、開發商品,但在開市之初,銷售卻不如預期。無印良品藝術總監,也就是無印良品的命名者田中一光到超市通路查訪後發現,由於無印良品商品系列只有四十種品項,包裝樸素,加上各賣場多不依指示而隨意陳列商品,因此在大賣場中極不顯眼,而未受到消費者注意。
對於這樣的發現,無印良品當時的主長提清二與田中一光的反應並不是去放棄商品的簡樸外型與單調色系,而是另設專賣店來突顯商品的特色。在一次與商品開發人員聚餐中,提清二提出在東京青山開店,因為這裡是東京新流行的指標,要讓無印良品受到歡迎,就要從這裡出發。
八三年六月,無印良品的第一家店青山店開幕。當時青山店二層樓的店面合計共三十一坪,由田中一光、杉本貴志協助設計,外牆是明治時代的舊紅磚瓦,店內的原木地板、貨架則是信州舊建築的建材拆下後再利用。店內的天花板、牆壁也都是未經裝飾的水泥壁原貌、管線外露的倉庫風格,非常符合無印良品的形象。而這樣的店面風格也延續到今年在台灣開設的微風店和紐約紐約店,寧願加強維護也不採貼皮的原木地板,以木屑、棉花壓製而成的柱面,白、灰、自然木及透明感四種色系與素材的商品,讓人感受到低調而不冷淡的溫馨。
結果,青山店不但成為東京新生活文化的發源地,更成為無印良品成功的發跡地;不但商品品項快速增加到四百五十種,當年業績更超出預估目標的十倍,創下一.二億日圓的營業額紀錄。八九年,無印良品便從西友集團的企畫部門正式獨立成為良品計劃公司。
無印良品的精神,不只表現在商品和店面上,就連徵人啟事也有著一貫「脾性」。前兩年,在Casa這本知名生活家居雜誌的最後一頁,出現「募集,不設計的設計師」的標題,而在標題下則這麼寫著:
無印良品不是名牌,無印良品跟個性化或是流行商品無關,商品的人氣也從不以價格來反映。
無印良品是以地球未來的消費為觀點,所生產出的獨創性商品。它不是企圖製造出,「非這個不行」引誘強烈嗜好性商品。無印良品的目標,不是「這個好」,而是以「這樣就好」的理性來滿足顧客。如果你有有如此理念,就請你來參加這「不設計的設計」募集。
從挫敗中取經/能否稱王仍值得期待
這種無印精神,最終募集到多少人才不得而知,只知道,發展至今二十三年,目前無印良品的員工數超過二千八百名,年營業額則超過一千一百億日圓。在日本國內有一百二十一家直營店、一百四十六家經銷點,是日本最大的生活型態商店(Life Style Store)。在英、法、愛爾蘭、香港、新加坡、韓國,以及台灣等七個海外市場布建了二十六家據點。
另外,不用代言人的無印良品,卻因特別的愛用者而吸引大眾。像家具設計大師Jasper Morrison、時尚界極簡大師山本耀司和建築大師EnzoMarni也都是MUJI愛用者,後兩者還與無印良品合作設計商品。
甚至在埔島有家商務旅館從床單、盥洗用具到裝飾品,全都採用無印良品。無怪乎,在日經流通新聞的品牌好感度調查結果中,無印良品以其讓消費者購物安心、商品流行感及合理價格等特性,名列「牌好感度」調查的第一名。
「不炫耀的質感,會讓人用上癮。」王炳蘊說,「所以在日本,無印良品又有『治療系的店』之稱。」。在台灣,像劉若英、張小燕、蔣友柏等傳播名人已是無印良品的常客,還有無印迷天天到店裡報到,「就像有人會天天去喝一杯星巴克,或到誠品翻翻書一樣。」一有空就到無印良品逛逛的消費者李淑華說。
雖然擁有死忠的無印迷,不過無印良品也不是所向無敵。二○○○年間,在日本為因應成衣業新盟主Fast Retailing、生活雜貨新勢力廣島大創的雙重突擊,以致首次出現負成長;而九八年金融風暴,讓無印良品從香港和新加坡撤出;九一年二進香港的無印良品在開設九家店後,仍因生意欠佳而在九八年全面退出。
「時機不對吧!」王炳蘊分析道,若早個三年進入台灣,恐怕也不會有好成績。但今年在台灣,短短兩個月就連績開設兩家中型店,第一家面積達千坪的旗鑑店也已在規劃中。無印良品不但抓對時機,還找到擅於主導台灣人新生活型態的在地集團統一合作,看來無印良品不但從失利中得取教訓,在愈挫愈勇這一點,可一點也不低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