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眾電腦來說,正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轉型關鍵。大眾曾經是台灣少數自創品牌、一度成績不錯的電腦公司,近年來獲利節節下墜,讓集團董事長簡明仁深覺到了非改不可的階段了。
破除吃大鍋飯積習──讓表現佳者獲應有報酬
這個議案對大眾來說,可說再重要不過了。簡明仁將大眾控股公司視為大眾電腦,乃至於整個大眾集團轉型成敗的一大關鍵;他前後大約花了半年時間,委託奇頓顧問公司共同構思出這套創新作法,且奔走經濟、財政等相關部會爭取政策支持,目的在於讓大眾員工破除吃大鍋飯的積習,集團裡每個成員清清楚楚掛在大眾控股公司底下,各自努力登山,再透過控股公司強大的監督、管理及稽核功能,讓集團成員的績效攤在陽光下,優勝劣敗各自負責,讓能力強、表現佳的員工獲得應有的報酬,進而遏止人才外流的危機。
從今年三、四月開始,簡明仁就不斷對相關部會官員、媒體說明他的構想,由於是業界先例,說起來格外費力;當聽者一臉茫然時,他總以「台塑總管理處」的概念形容大眾控股公司的角色,他說:「就好比台塑總管理處在管理台塑眾多關係企業一樣,大眾控股公司就是要讓大眾所有轉投資企業有一個單一管理窗口,差別在於大眾控股公司是比台塑總管理處更正規的組織,power(權限)更強。」
大眾控股公司的概念很新,但成立方式不算複雜。首先,大眾電腦要以一股換○.六股大眾控股公司的模式,成立大眾控股公司,轉換之後,大眾控股就取代大眾電腦成為2319這檔股票的本尊,資本額為二五○億元,大眾電腦則成為大眾控股百分之百投資的子公司,將與國眾、大眾電信等關係企業隸屬在大眾控股公司之下,由大眾控股統籌稽核管理。
大眾控股成立後,將連帶取代大眾電腦成為所有關係企業的股東,而且大眾控股的董監事成員也將延續大眾電腦原有成員;此外,2319股票代號轉換的方式是大眾電腦下市、大眾控股上市,為了讓大眾電腦原股東能夠立刻銜接成為大眾控股股東,大眾電腦正全力爭取讓兩家公司同日上、下市。
大眾電腦已經連續三年虧損,最近兩年虧損持續擴大,每股淨值已達五‧二二元,累積負債則高達新台幣兩百億元;本業營運績效未見起色,轉投資的業外收益也乏善可陳。
為了紓緩虧損壓力,大眾先前決定七月底前先減資三六.五%,股本從一六二億餘元降為一○九億元,但參與這次控股公司成立案規畫的核心人物之一,大眾電腦財務副總詹朝慶說:「光是減資不足以讓大眾電腦應付外在競爭壓力,必須調整基本架構才能解決問題,而成立大眾控股公司就是要調整架構。」
稍早前,大眾內部也曾考慮在既有大眾電腦架構下,讓賺錢的事業單位分割獨立,但如此一來,將使得大眾電腦空有「電腦公司」之名,卻是「控股公司」之實,多年來,以大眾電腦名義申請的數百項專利、商標,乃至於與相關事業夥伴簽定的合約都必須更換,茲事體大,內部經過一再沙盤推演,決定成立大眾控股公司,讓大眾電腦繼續保有電腦公司實質意涵。
內部人才流失慘重──近年營運績效低落主因
事實上,大眾電腦近幾年營運績效低落,主因之一在於人才流失慘重,最近兩、三年出走的副總級以上高階主管,包括原可攜電腦事業群總經理蔡文弘、原資訊與綱路事業群總經理許健、原財務副總王瑞賓、原資訊與綱路事業群副總方永城等,此外,基層主管流失的人數也相當可觀。
成立大眾控股公司之後,大眾電腦裡頭的事業單位只要連續四季淨利達三%以上,將優先規畫分割、而後掛牌上市;詹朝慶說:「這麼做是讓員工覺得只要努力就有收獲,不再重蹈被虧損部門拖累的覆轍,降低員工掛冠求去的機會。」
留住人才是簡明仁這步棋的最主要用意,所以他勢必會積極的讓賺錢事業分割出去;目前大眾總共有三大事業單位,分別是策略產品事業群(經營資訊家電、智慧型手機、嵌入式系統);先進平台事業群(負責主機板、桌上型電腦、影音產品等);可攜電腦事業群(經營筆記型電腦、個人數位助理器等),各有完整的研、產、銷體系,內部早已各自為政,一旦各事業群受到激勵而大幅改善績效,陸續分割獨立,最後大眾電腦很可能沒有實質業務運作。
不過,根據不少專業投資界人士的看法,如果大眾控股底下的關係企沒有整體性的業績成長,2319股票價值就沒有增加的理由。而且以目前大眾轉投資的公司中,包括三希科技集團已預計年底在香港上市,至於大眾電信、眾晶等公司也都有上市櫃的計畫,一旦這些公司上市掛牌之後,看好的投資人自然會去買這些股票,投資人何必繼續持有2319的股票?
一位國內投信業高階主管表示,上市櫃股票一旦跌破每股十塊錢,就很難讓人有投資意願,因此,大眾這次祭出成立控股公司一案,並沒有引起法人圈太多關注,針對產業控股公司對大眾可能發揮的正面效益,法人圈也都持較保留態度,未來簡明仁勢必還得克服不少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