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覬覦的北京同仁堂台灣經營權,在統一集團密切接觸下,最後竟由一位專業經理人奪得。五十歲的陳丁榮賣過磁磚、賣過建材,現在他要為老行業注入新觀念。
「人盡皆知冬蟲夏草是極為昂貴的藥材,但在質量與價格上,卻一直沒有公定的標準。」取得同仁堂台灣獨家許可經營權的太豐公司總經理陳丁榮,聲言要進行一場「古老中藥材的行銷革命」,將市場價格紊亂、品質良莠不齊的中藥材,依照同仁堂國寶級老師傅制定的鑑別程序,帶領中藥材走向標準化的市場價格。
「極品的冬蟲夏草一千七百頭蟲草一斤,稱為『王中王』;至於特等的蟲草,則是二千五百頭一斤。」在台灣同仁堂藥鋪裡每種中藥材都有一定的審視標準,陳丁榮拿起一支狀似曬乾白薯的天麻說:「你瞧,一頭頂端有紅潤的鸚哥嘴,另一頭則像肚臍眼,這才是上等的天麻。」陳丁榮強調,台灣同仁堂賣的是「地道」概念,惟有同仁堂的歷史老字號,才能擔負起龍頭老大的地位。
主打養生市場
由於台灣現行法律規定,大陸藥鋪來台不能有醫療及販賣成藥行為,因此台灣同仁堂改走養生調理的經營策略。當時,北京同仁堂方面無法接受放棄醫療成藥的經營路線,但陳丁榮努力說服同仁堂的領導階層,同時拿出世界衛生組織( WHO)的數據,指出一個國家健康與生病民眾的比例為八比二,而所謂的健康民眾裡,又有七成屬於「亞健康」類別,也就是介於「健康與生病」之間,需要調養身體的族群。
陳丁榮的一番話,先讓同仁堂領導為之一愣,隨後眼睛一亮,「原來還有這般廣大的市場」。陳丁榮笑說,其實在中醫學領域裡,「亞健康」族群即代表氣血不順,需要依節令適度調養,台灣同仁堂未來目標將努力為台灣民眾調和陰陽五行。
歲末寒冬,位在北京大柵欄路的同仁堂老店裡,幾位老藥師穿著絲質棉襖,在冷得直打哆嗦的天氣裡,聽取陳丁榮的創新見解;這次陳丁榮提出了「養生方程式──加減乘除法」,讓老藥師個個面面相覷。陳丁榮認為既然經營養生調理,就必須有一套準則,依據每人的不同體質,或補或消,或增或洩,最後老藥師理解陳丁榮的觀點後,開出了多套養生方案,也成為台灣同仁堂未來主打的商品。
走進台灣同仁堂旗艦店,古代皇室宮門上的金珠綴飾,鑲嵌在大型玻璃門上,傳統桃木材質的門廊以歐風線條,呈現出花瓶的趣味,處處可見到現代建築的風格,搭配著古老中國建材的複合設計,上門顧客一方面瀏覽同仁堂的百年歷史文物,又可在西式賣場的玻璃櫥窗裡,欣賞號稱是鎮店之寶,價值千萬台幣的長白老山參,一幕幕超越時空交錯的場景,凸顯同仁堂正邁向後現代化的轉型。
為老行業注入新觀念
三十歲賣磁磚、四十歲賣建材,現在五十歲的陳丁榮開始賣藥材,但一生事業經歷都離不開「行銷」兩字,當年曾和明基電通總經理李焜耀同獲第五屆十大傑出經理人,陳丁榮一直在傳統行業裡拚搏,問起為何有此重大轉折?「我喜歡為老行業注入新觀念,而同仁堂的招牌夠好,講究『德誠信』的理念夠高,因此激起我投入的興趣。」
為了替同仁堂尋找新的行銷概念,當然必須充分了解中藥材的特性,一年之間,陳丁榮苦讀五十多本中醫叢書,同時遠赴中藥材之鄉的四川多次考察,終於打動北京同仁堂集團高層,同意在台灣尚未開放大陸中藥店有醫療行為及販賣成藥的法令之前,以養生調理經營策略進軍台灣。
同仁堂雖在大陸已是家喻戶曉的老字號,但讓台灣民眾產生深刻印象,則來自《大宅門》連續劇的影響,而香港媒體報導,在英國旅遊發生車禍,幾成植物人的鳳凰衛視女主播劉海若,也在服用了同仁堂七粒安宮牛黃丸後,逐漸恢復大腦意識,劉海若的家人證實這項傳聞後,更使同仁堂聲名大譟。
同仁堂的「錢」景廣受各界看好,甚至香港首富李嘉誠也積極走進「大宅門」,旗下的和記黃埔公司投入十億元人民幣,與北京同仁堂共組「同仁堂和記醫藥投資公司」;台灣統一集團旗下南聯國際也曾經密切與同仁堂保持接觸,但最後由太豐公司取得特許經營。陳丁榮說:「未來三年,台灣同仁堂目標將展店六十家。」(本文轉載自368期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