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其瑞的母親至今仍然住在鹿港老家裡,他也不時回來探望母親。因此當九二一大地震後,龍山寺受到嚴重損害之際,寶成集團慨然捐出一億五千萬元贊助龍山寺的整建工程,這是台灣第一個由民間企業贊助的國家級古蹟修復工程。
「寺門月落曉風輕,春夢驚回天未明,隱約數殘百八下,悠揚猶雜誦經聲||龍山曉鐘」,鹿港龍山寺,這座寺廟全然不像台灣其他寺廟的花俏豔俗,歷兩百餘年來依然維持閩南式建築的素樸風格,以素燒的磚瓦和唐山運來的泉州白石,在兩側的青斗石石獅的護衛開展出來,雕刻雕梁畫棟間的題詞,幾乎就是鹿港人的精神象徵,在上世紀八○年代中,曾經由建築家漢寶德帶領修復工程,不幸卻在九二一大地震中遭到嚴重損害。
密閉修護──避免修復時受風雨侵擾
為了整修龍山寺,身為鹿港人的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決定出資一億五千萬元,贊助龍山寺的整建工程。為避免在修復過程中受到風雨氣候的侵擾,整個龍山寺密閉在臨時搭建的大型修護所中,內部還設有參觀步道,此設計的用意,是希望這不只是古蹟修復而已,同時開放讓一般學校與民眾參觀,希望喚起社會大眾對古蹟文化保存的重視。
在古樸莊嚴的龍山寺廣場前,蔡其瑞回憶道,小時候曾經利用這裡的空地幫家人結繩,孩童時奮力勞動的情景,讓他對龍山寺有份很深的情感。除此之外,在蔡其瑞創業的六○年代,整個鹿港幾乎都是寶成的下游代工廠,在出貨高峰期,家家戶戶挑燈趕工的情景想必也讓他點滴記在心頭。
寶成的企業文化之一,就是高效率的工作流程。贊助龍山寺修復之初,蔡其瑞原本希望在經費無虞的情況下,避開政府出資修復古蹟的冗長程序,在三年內能夠執行讓龍山寺再屹立百年的計畫,立意甚善,但沒想到執行起來,卻因地方居民以及古蹟修復學者等不同意見,引發一連串在台灣古蹟修復紀錄中頗具意義的討論。
當時的工程進度是,在一片片幾乎已腐朽的屋瓦上,逐一打上條碼標示,待一片片拆卸後,可依原木料、磚瓦的位置,替換上大小一致的新材料,按舊有式樣復原,工程的細膩程度,就像寶成生產線上的品管控制流程,讓人不免咋舌稱奇。
目前,整個工程已經進行到屋頂落架的階段,主體架構首次呈現在世人眼前,傳統建築之美讓人驚豔,三月初還曾結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傳統細木作匠師王肇楠,帶領學生參觀並講解傳統建築裡榫頭的製作技巧。
古蹟保存概念有別──重建或修護引發爭論
但光是如屋頂是否要落架等問題,就曾經讓修復工程的進度一延再延,這其中牽涉到的是對古蹟保存的不同概念。龍山寺於一七八六年建寺至今超過兩百年,包含此次工程,至少經歷過七次大型整修。
九二一震後初始的修復計畫,只想針對受損部分做緊急修復,但是寶成的想法卻是希望能夠藉此機會徹底整建,如拆開整個主體建築結構,全面替換老舊的建材,並引入防震的措施。然而,地方上的文史工作者與古蹟學者卻認為,古蹟之意其實也內涵在建材與傳統工法之中,若要重建,得先就龍山寺建築的演變與工藝研究更徹底,否則貿然行動將會破壞古蹟保存的概念。
鹿港當地居民有此疑慮其來有自。鹿港向來富庶,發展甚早,一九八○年代時期,鹿港最聞名的「九曲巷」即在政府主導下進行整建工程,但是當時為了配合地方勢力爭取道路開發等利益,一條完整的九曲巷被切割成好幾段,重建後的街景也與原貌相去甚多,甚至拆除不少古蹟級的建築,只留下今日觀光客熟悉的仿復古紅磚樣貌,當時也住在九曲巷的薪傳獎彩繪師傅李松林,生前就曾經拒絕官方的整建,決定一磚一瓦自己動手。此後,鹿港居民聞古蹟修復色變,意見也益發多元。
千禧年間,鹿港有座二百一十年歷史的私人古蹟「元昌行」,該行是老字號的染坊,雖然後代不再從事染色工作,但卻保存得相當完整;「元昌行」的後代、一直致力於鹿港文史工作的李奕興,也是鹿港鄉土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他本身懂得彩繪,遂向國家文藝基金會申請補助歷史建築搶救專案,並由美國運通銀行與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出資贊助,出面找了鹿港當地各派別的工匠師傅參與競技,以集體的方式完成「元昌行」的修復工作,讓在地居民對古蹟保存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善用智慧──鹿港人自能解決紛歧
對鹿港居民來說,龍山寺等於當地的精神象徵,其修復的工程自會引發當地鄉紳耆宿如此多的討論。當地居民曾經組成監督小組,希望龍山寺的修復工程能夠納入地方意見,不要重蹈覆轍,還有一些文史工作者甚至一度憂心寶成會有財大氣粗的傲慢態度。
因此為了緩和地方質疑,由寶成集團董事長蔡其建擔任主委的龍山寺修復工程委員會還曾召開多次公聽會,蔡其瑞也多次與會討論,至今工程進度雖然較預定時程落後,但就如負責修復工程的建築師符宏仁所言:「古蹟修復牽涉到不同的文化認知,從一塊有裂縫磚瓦的是否要替換,到參與修復的態度,都要耗去很多時間討論。修復時間本就不易掌握,但多方的意見溝通是必要的。」
九九年時,鹿港曾經舉辦過一次名為「醒來吧!鹿港」的裝置藝術展,當時年輕的外地藝術家大舉利用鹿港富含古意的文化空間創作,引爆了藝文界激烈的筆戰。其中一件作品是,藝術家在鹿港天后宮外放置了千里眼、順風耳、媽祖三尊神像,並用複印的鈔票貼滿了神像全身,意在諷刺台灣廟宇斂財文化,此舉不僅讓當地居民反彈認為褻瀆神明,也引起鹿港的文史工作者批評藝術家不尊重在地文化。
不過,在眾人吵吵鬧鬧之際,卻有當地的老人,用三塊紅布將神像的眼睛蒙上,並向大家表示:「因為媽祖沒有開光,所以不算神像,也沒有褻瀆神明的問題。」
老人的舉動代表了鹿港人善用智慧解決衝突,或許各界在面對龍山寺的修復工程時也當如此,期望透過多元的溝通,建立一個正向的古蹟修復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