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果不趕快盡早規畫財務的話,我將一輩子都在為錢工作,一輩子都為錢牽動我所有的決定;當哪一天,錢不再是絕對因素時,你可以做好多事情。」怡富投顧前總經理張金清對「錢」,有很深刻的體悟。
十四年前投資都泡湯 十四年後是快樂蘇活族
民國四十七年次,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的張金清,莫名其妙地踏進現實的證券圈裡,而且一待就是十四年,去年十一月從怡富投顧退休,他就不再找任何上班族的工作,跟會計師太太一起架構一個橫跨台灣、加拿大、大陸的理財顧問平台,又可以陪小孩上學,做個真正的蘇活族,計畫在六月移民加拿大。
雖然在證券圈打滾了十四年,但在進入怡富以前,張金清的投資運都不怎麼順利,幾乎都賠光了,所以沒有錢理財。
拿著美國密西根大學企管碩士的學位,在七十年左右,台灣股市蓬勃發展的年代,張金清進入大順證券工作,雖然薪水只有兩、三萬元,但每年的年終獎金都可以領上好幾個月,身在證券界,投資機會自然不少。
當時在朋友的介紹下,張金清拿了一百萬元的儲蓄與同事共同投資飯店,還一口氣投資兩份,但一直到現在,這個原本要在墾丁蓋的飯店都還沒有動工,當然這筆錢就這樣不見了。
後來,張金清去買未上市股票,一股價格高達一百多元,目前已經投資十幾年,這家公司雖然沒倒,卻遲遲沒掛牌,每年配息不到一塊錢,不是一家會賺錢的公司,當然,他也沒有賺到錢。
最慘痛的經驗,莫過於七十九年時投資的房地產了。當時有建商蓋房子要賣,給投資者保證三成的獲利,但房子蓋好後卻賣不掉,因此保證獲利就沒有了,後來建商建議他們買下房子,並且將原先的保證獲利當作頭期款。
買下陽明山別墅好像活埋自己
張金清當時也認為那房子不錯,位在陽明山下,又有溫泉、三溫暖等休閒設施,可以當假日別墅,買下以後,扣除頭期款,還要貸款六成、好幾百萬元,但是卻逢股市崩盤、市況不佳,優渥的獎金沒有了,張金清每個月的薪水統統拿去繳利息,「這真是挖一個大窟窿把自己埋下去!」張金清的積蓄也因此都沒有了。
之後,張金清趕緊請房屋仲介商將這幢房子賣掉,還賠了四、五百萬元,為何他要認賠?因為他算了一下,「二十年後繳完貸款,付出的錢包括利息在內,將比買時多付兩倍錢,如果在付出貸款後,這房子並沒有兩倍價值的話,我為什麼要繼續付?」所以他要仲介商幫他找一個可以幫忙承接銀行貸款的人,後來房子果然順利賣掉,賣房子的錢,還掉銀行貸款後,只剩下八萬元,「好慘!」張金清形容當時的自己。
慶幸的是張金清還有一個唯一獲利的投資,就是統一投信的股票,當時他與洪啟銘一起到統一投信,正好遇到統一員工認股的時機,結果,現在每年都有二元以上的配股,不僅本金拿了回來,還獲利一倍。
除了股票外,張金清在統一投信最大的收穫是,公司派去美國受訓,讓他大開眼界,了解有共同基金百年歷史的美國人民如何看待基金,當時,美國的雜誌與報紙,把「及早退休」用斗大的標題報導,甚至理財顧問都把幫客戶規畫「及早退休」當作終極目標,台灣到現在都沒有這樣的理財顧問。
六、七年前,張金清著手規畫要在四十五歲時,存到足夠的一筆錢退休,由於當時他正在怡富投信任職,因此怡富基金成了他主要的投資工具。之後,張金清每個月拿自己與太太薪水的一半出來買定期定額基金,若有額外的錢,就以單筆買進基金,強迫自己儲蓄,後來轉赴怡富投顧任職,仍是如此。
怡富新興科技基金讓他賺大錢
張金清認為買基金還是需要操作的,並且要收集資訊,長期追蹤,要適時將基金轉換。以他為例,之前買過怡富增長、怡富東方科技、怡富大歐洲基金及怡富新興科技等基金,前兩年,東方科技大漲至二十八、九元時,張金清順勢賣掉,並將錢轉進新興科技,怡富增長也是如此。
張金清對怡富新興科技基金可是「情有獨鍾」。他明白台灣傳統產業的結構已經不行,台灣的價值型基金沒有機會,最有機會的還是高科技股,加上他認定怡富新興科技的基金經理人操盤功力不錯,因此他幾乎把所有的資金都轉換去買新興科技基金,甚至還買過八、九元的新興科技基金。
張金清認為,投資就是要選對標的,基金也是一樣,如果投資一檔可以讓你十年獲利三倍的基金,就是好基金。離開怡富後,他不再只買怡富基金,現在也開始注意富達、大聯、富蘭克林等大公司的基金,他說,海外基金公司對於長期理財的規畫相當有經驗,好的基金都是可以穩定地成長。
現在要演屬於自己的戲
「有目標,就會定下心來存錢。」張金清給自己與家人退休金的目標是一億元,雖然現在只完成了二、三成,他認為這筆錢可以讓他與太太一起生活到六十歲,在這十六年間,他就有足夠的時間去規畫六十歲以後的收入。
喜歡戲劇與文學的張金清,曾在成大話劇社畢業公演時,擔任一齣著名的法國荒謬劇《等待果陀》的主角||一隻「等待果陀」的狗,獲得了熱烈的回響,二十九歲出國留學時,也選擇戲劇做為主修,後來因為出路問題而轉至企研所,但卻沒有改變對戲劇的熱愛。
「我現在要為自己的人生寫『劇本』,演屬於自己的戲。」張金清在離開怡富投顧之後,選擇以建立一套理財顧問的電子商務平台做為他另一個人生的出發點,現在,金錢的數字不再是他的目標,而是六年後,他希望在五十歲之前,完成自己的理財目標,他相信,「時間是站在我們這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