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文化事業於七月七日到九日在竹科舉辦「財富數位提升,心靈饗宴品鑑」活動。活動首日,財訊邀請資深媒體工作者周玉蔻、資深節目主持人蔡康永、資作家吳淡如,以「如何走出社會價值迷思,肯定自己」為主題進行演講,演講內容深入淺出,既輕鬆又具啟發性,而且三位來賓不時引用生活中的小故事,頗能引起聽眾共鳴。《今周刊》特別摘錄精采內容。
狂熱的政治人物有被虐待狂
周玉蔻(以下簡稱周):所謂的社會價值的迷思應該是追求社會的財富、名利吧!這兩樣是現社會上讓我非常困擾的事,因為我從中學畢業後就開始做記者,在新聞界工作了二十幾年,最近我每天都在想,我要的是什麼東西?是名氣還是財富?很多人說,名氣會帶來財富,或財富會帶來名氣。可是每一個工作本身都會有一個終極目標,那個終極目標可能還是興趣,或是自己對於理想的堅持。尤其是年輕人,或是在人生道路上有迷惑的人,我始終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做你自己、堅持自己。
吳:玉蔻,你訪問過的政治人物中,你覺得最真誠的人是誰?
周:我以前滿欣賞李遠哲,不過他有點傻傻的。我覺得真正真誠的是李登輝,當你與他面對面訪談時,他所散發的個人魅力會影響你,讓你喜歡他,可是之後他又會做一大堆令你生氣的事,讓你討厭他,所以我認為他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人,無可取代。
蔡康永:玉蔻,你經常訪問政商界中極為重要的人物,你真的從訪問的過程中感覺到他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嗎?他們真的有堅持他們的夢想嗎?
周:有,因為狂熱的政治人物多半都有被虐待狂,而且他們都有濃厚的使命感,重要的是,權力會讓人非常愉悅。我想這些人對生命的態度和一般人不一樣,有著高度的自戀。其實,公眾人物一定有他成為公眾人物的性格特質,這些特質必定由他的赤子之心而來,所以在訪問過程中,當我問到他們成長過程的故事時,他們最喜歡講自己功課不好啦!逃學之類的事。我認為,在他們內心深處有一個非常原始的園地,那個園地支持他們去參與各種政治活動。所以,你很難去分辨政治人物的真偽,因為他們在舞台上的偽是必要的,但他們的真實的部分就是魅力之所在,所以私底下你只能比誰的真實面的吸引力比較高,而李登輝的魅力到目前為止,我覺得很少有人能超越他。
吳:玉蔻訪問政治人物時,純粹是為了工作,還是本身就喜歡訪問政治人物?你從中獲得些什麼?
在工作中獲得成長 是最大的樂趣
周:其實每個政治人物都有他的特質,有時我是出於新聞點去訪問他們,那時就是以熱愛新聞為出發點;有時是出於競爭,那時就是為了工作。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是為了個人的接觸。以我今天訪問陳丕宏為例,他畢業於台大電機,是全世界電子商務界中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五人之一,我相信他再過不久就會被大眾喻為另一個楊致遠,我覺得花一個小時就能將他的人生部分的精華移植過來,這種知的交換是件令人非常快樂的事,也是我從事新聞工作樂此不疲的原因。有時訪問政治人物時,當場揭穿他的謊言,結果他從此拒上我的節目,這也是樂趣之一。總而言之,我喜歡跟人接觸來往,所以我喜歡這個工作。
吳:康永也訪問過許多政治家,在我的印象中你好像很喜歡訪問有錢人,請問你從中得到什麼快樂或吸取什麼人生寶貴的經驗呢?
蔡:我訪問過一位最有趣的有錢人是連方瑀,我記得她來參加錄影的那天得了感冒,在開始錄影不到五分鐘時,她忽然有道鼻涕從鼻孔流下來,我就大吃一驚說,「你感冒了!」她說,「對。」隨即就有人上前幫她擦鼻涕。當時我覺得很有趣,到節目結尾時,我問她,你有沒有什麼話要跟連戰講?她說,我希望連戰不要在政壇裡繼續混下去了。我聽完後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她會說這樣的話?本來我們想保留這段話,後來總統府的人就打電話來要我們把這一段剪掉,只好作罷。
在我的節目裡,我訪問的對象都是在台灣曾經或者依然重要的人,他們為什麼變成今天這樣的人的一個過程,是我想探討的。我訪問過很多政治人物,卻發現些政治人物到後來都非常寂寞,讓我感到詫異。舉個例子,前兩天我訪問前監察院長王作榮,他是個在任內很喜歡發表意見,沒事就把媒體找來,批評時政的院長。當他離職後,自然沒有人訪問他了。他來上我的節目時,因為胃癌的關係,整個胃已經切掉三分之一,所以看起來非常瘦,在受訪過程中,他會因為太瘦坐不住椅子而不斷地滑下去,但是他還是滔滔不絕、很激昂地發表,而我們每隔十分鐘就要暫停錄影,讓他重新坐正,對我來說,那是一個很古怪的景象。
台灣已逐漸變成事事追求「量化」的社會
這使我想到,政治人物一旦離開他的官位的時候,有很多處境是你沒有辦法去逼問的,這個原因很簡單,當他們在能夠掌握自己人生時,他們可能沒有好好想過他們真正要的是什麼。最明顯的例子是政壇上一些性格不明顯但是官位卻很明確的人,如許水德、林洋港、邱創煥。當他們離開官位後,你很難去定位這個人,而他們也說不出自己人生最後的夢想是什麼,好像離職之後,一切都空掉了。
我認為,現在的政治人物可能被一些別的事情給牽絆住了,這種情況應該經常發生在科學園區裡。《今周刊》常介紹時下網路賺錢大亨,我認為現在台灣已經進入一個人生完全是以量化來計算的社會,我們的媒體會條列出最賺錢的企業排行前二十名,在這種不斷量化的過程,將會使台灣社會變成一個只有能力追逐數字的處境。我認為最可怕的是,最後你只能衡量你說得出數字的東西,他開兩百萬元的車、你月入二十萬元,卻說不出來這輩子有多幸福。
吳:我和兩位主講人主持的節目類型雖然不同,但是從我開始主持節目以來,我也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收穫,事實上也連帶影響到我的家庭。以前我的家是一個非常不愉快的家庭,從我開始做節目之後,我發現,結婚二十年以上的夫妻,除了求婚那天以外,從來沒有跟對方說我愛你這類似的話,所以,我常在節目中鼓吹大家多表達對家人的關心,多付出一些,你自然會得到很多。因此,我在乎的不是政治不是財富,而是一種人情世故的關係。
此外,台灣時下的幾位女強人,如殷琪、呂秀蓮,都有獨立、堅持的人格特質,而她們的父親則是影響她們形成這種人格特質的原因,我想請問玉蔻,是什麼原因造就你的人格特質?
保持適度距離感 創造自我空間
周:我曾經接觸過這兩位女強人,但是我認為,不是每個成功的人背後都有一個行為模式的影響者。每個人小時候的生活環境都不一樣,我出身在一個公務員庭,父母親灌輸我們的觀念就是,念書才有「錢」途,這大概是影響我日後比較獨立的原因。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只是看你如何去省思你的家庭。我認為每個人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應該停下來回想自己的生活模式。當然,正值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可能不會去回想自己小的時候,可是等到年紀漸長,就會發現小時候的環境對個人後來的影響其實非常大。
吳:請康永談談你的成長環境對你的影響。
蔡:我曾想過,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狀態其實都是不自主的,都是無數個因緣巧合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心得,我覺得台灣的人跟台灣的環境結合得太緊密了以致缺乏距離感,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就會缺乏選擇。前陣子電視都在轉播媽祖遶境的新聞,我發現這並不是台灣當時最重要的事,如果我們始終不能和很多事情保持一點距離的話,我們將會浪費生命在追逐一些二十四小時後就不重要的資訊,所以我建議大家報紙可以隔天看,過濾掉一些不重要的新聞,然後你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
我有一個朋友是冰島人,有一次我問他,你們冰島人在生氣時最常罵的髒話是什麼?他低頭想了十秒鐘,回答說,「魔鬼附在你身上。」我跟他說,這根本就沒有殺傷力,之後我們討論起不同民族所講的髒話,居然發現中國人雖然有各區方言,但是在生氣時,北京人和香港人都罵同一個字,我們於是發現,這個現象背後其實反映出這個民族最懼怕的事情是什麼。
從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保持適度的距離感,可以給自己一點自由、空間,去觀察世界各國面對生活的方式以及不同的文化。現在的網路媒體發達,讓大家有機會去接觸異國的文化、資訊,讓自己擁有多一點選擇,如果你現在覺得自己活得不是很快樂,聽不見心裡對幸福的呼喚的話,不妨翻開一本好書,就可以讓你打開另一個生命的窗口,這是你平常接觸不到的。所以如果有一天你翻開了一本不太喜歡的書,你應該覺得高興,因為這個作者的人生觀和你不同,這意謂著他給你一個機會,讓你拉開距離去審視自己的人生是否真的是「最適合自己的人生」。
智慧才能讓人更有魅力
吳:我非常認同康永的話。談到距離感,現在社會中的確有很多人得了資訊焦慮症,某大報有一句廣告詞,「知識讓你更有魅力。」但是我常常在反省,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報紙每天給我們的並不是知識,它只是資訊,當一個人吸收過多的資訊卻無法消化時,他只會頭腦發脹,不會更有魅力。什麼才會讓你更有魅力?是智慧,是你個人所累積的生活哲學。因此,我認為有時候,人們必須辨別什麼事和你的生命有關係,什麼事和你一點關係都沒有,不要浪費生命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周:我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定位自己,培養自己的專業知識,此外,你還要有生活的常識和知識,才能去判斷什麼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我認為看報紙還是必要的,你一定要培養高度的閱讀能力。此外,你還要有好奇心和溝通能力。昨天我訪問范可欽,他講了一個五五五的理論,可以供大家參考。他說,每個人都要有會五分鐘演講的能力、會講五個笑話的能力、能想出五種方法去追求異性。我覺得他的論點很有意思,所以我想社會新鮮人不妨培養這些能力。
蔡:現在有許多社會新鮮人正在猶豫,到底是要進好玩的公司,還是進配股比較多的公司?我覺得錢很重要,但是人也很重要。如果你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很有錢,卻沒有認識很多好玩的人,那你永遠不會懂得如何花這筆錢,這也是時下台灣許多有錢人活得不快樂的原因,這些人從未見識過一個瀟灑、爽快的人生究竟是怎樣的情況。所以,我認為,若跑到一家很好玩的公司,你會碰到一些精采、有趣的人,可以讓你見識到精采的人生,對個人來說,這是很寶貴的成長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