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編按:你聽過吉卜力風格嗎?最近OpenAI推出最新Chatgpt 4o模型,圖片生成功能讓網路上討論熱度破表,這次Chatgpt 4o升級亮點之一,就是能創作風格漫畫、吉卜力風格照片,Q版角色運用更靈活,甚至能生成LINE貼圖。
不少ChatGPT用戶透過「吉卜力風格指令」,像是「將照片轉成吉卜力風格」或是「生成吉卜力風格的圖片」,短短不到兩分鐘就能生成一張像是宮崎駿大師作品般的照片。
原本使用ChatGPT免費版能生成照片,但品質沒有付費版要來的細緻,但由於過於熱烈因此開始設限,現在僅付費版能夠無限量供應,目前免費版被限制一天僅能生成2-3張照片。
此外,根據《瘋先生》網站提到,如果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我無法根據這張圖片生成吉卜力風格的版本,因為這個請求違反了我們的內容政策」,可以增加更多具體描述,像是人物數量、背景環境、服裝特色等等,通常這樣做之後,ChatGPT就會順利幫生成圖片。
另外,想要製作專屬LINE貼圖,只要四個步驟包括:
1、準備圖片素材,開啟 ChatGPT 4o網頁版,2、輸入:「請根據這張照片製作Q版LINE貼圖,每張加入想要的字眼例如早安,3、等待1-2分鐘自動生成圖片,最後則是將貼圖去背和尺寸調整為寬370px × 高320px,上傳LINE Store,即完成。
不過這波「吉卜力化」圖像風潮,卻與吉卜力工作室創辦人、導演宮崎駿一貫的創作理念,似乎存在明顯落差。
早在2016年,宮崎駿便在《NHK》紀錄片《無止盡的人:宮崎駿》中,觀賞了一段由AI生成的動畫展示。畫面中,一名扭曲的殭屍角色以頭部在地板上拖行前進,讓他當場表現出強烈的不適與反感。
當時宮崎駿便曾直言:「我強烈覺得,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侮辱」。
儘管吉卜力目前尚未採取任何法律行動,但隨著AI圖像技術不斷進化、擬真度持續提高,相關爭議恐怕只會愈演愈烈。
不過由於全球使用率破表,Open Ai創辦人奧特曼在X發文「請大家先冷靜下來,暫時先不要生成圖片了,現在情況太瘋狂,我們團隊需要睡覺。(can yall please chill on generating images this is insane our team needs sleep)」。
目前吉卜力風格圖片,有時系統無法完成這個請求,可能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使用圖像轉換功能,ChatGPT系統已有速率限制。
ChatGPT免費範圍及ChatGPT付費價格
瘋先生網站提到免費帳號的限制,以及付費會員如何生成Lin圖步驟,官網價格也提供參考,圖/ChatGPT網站。
不少用戶將自拍照與迷因圖片,轉換為類吉卜力風格圖像
OpenAI近日推出全新圖像生成工具,用戶只需輸入指令,即可生成高度擬真的動畫風格圖像。其中以模仿日本動畫公司吉卜力工作室風格的作品最受關注,不少用戶將自拍照與迷因圖片轉換為類吉卜力風格的圖像,迅速在社群媒體上掀起討論熱潮。
然而,這波「AI吉卜力風格製圖」的風潮蔚為話題之際,卻也再度引發外界對生成式AI是否侵犯藝術風格與著作權的爭議。
這波風潮來自OpenAI近日推出的圖像生成新功能,背後由Chatgpt 4o模型驅動,主打能生成更「精確、準確、擬真」的圖像。不少用戶將婚紗照、寵物照或知名迷因套用吉卜力風格濾鏡,模仿《神隱少女》、《魔法公主》與《龍貓》等作品的角色樣貌,在X平台上迅速掀起一波「吉卜力化(Ghiblification)」熱潮。
然而,在這股風潮席捲社群之際,這類模仿特定藝術風格的AI應用,也引發不少藝術創作者的關注。許多人質疑,這種生成方式是否已構成對創作風格的挪用,甚至可能涉及對原作者的不尊重與潛在的著作權侵害。
圖/Chatgpt生成照
表面設限,實際卻放寬風格生成界線?
OpenAI在這項新功能發布時,曾表示新工具在訓練時對藝術風格的模仿是有所限制的。當用戶試圖生成「當代在世藝術家的風格」時,系統會啟動拒絕機制。
不過OpenAI公司也指出,這項功能「允許較廣義的工作室風格使用」,因此大量網友便以「吉卜力風格」為指令,創造出與吉卜力動畫極為相似的圖像。甚至連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本人也參與這波風潮,將自己的X頭像換成吉卜力風格肖像,並在貼文中自嘲表示自己花了10年推動AI技術,如今卻成為迷因素材的主角。
it's super fun seeing people love images in chatgpt.
— Sam Altman (@sama) March 27, 2025
but our GPUs are melting.
we are going to temporarily introduce some rate limits while we work on making it more efficient. hopefully won't be long!
chatgpt free tier will get 3 generations per day soon.
宮崎駿曾批AI動畫「是對生命本身的侮辱」
不過這波「吉卜力化」圖像風潮,卻與吉卜力工作室創辦人、導演宮崎駿一貫的創作理念,似乎存在明顯落差。
根據《Gizmodo》報導指出,早在2016年,宮崎駿便在《NHK》紀錄片《無止盡的人:宮崎駿》中,觀賞了一段由AI生成的動畫展示。畫面中,一名扭曲的殭屍角色以頭部在地板上拖行前進,讓他當場表現出強烈的不適與反感。當時宮崎駿便曾直言:「我強烈覺得,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侮辱(I strongly feel that this is an insult to life itself.)」。
當時宮崎駿提到,自己每天早上會與一位身心障礙的朋友碰面,對方因肢體不便連走路和擊掌都相當困難,而這段透過AI產製的動畫,會讓他聯想到那位朋友,進而感到不適。他直言,創作這種畫面的人顯然未曾設身處地思考過「痛苦」的本質。
吉卜力工作室長年以手工動畫的工藝聞名,強調對動作、情感與細節的堅持。
以2013年電影《風起》為例,其中一段僅4秒、描繪人群流動的鏡頭,由動畫師山森英司耗時15個月完成。當山森英司質疑畫面是否太短時,宮崎駿則回應:「但它值得。」體現了吉卜力一貫的創作精神——即使是短暫的一幕,只要足以傳達情感與生命感,就值得投入心力。
截至目前,吉卜力工作室尚未對這波AI生成圖像風潮發表正式回應,日本總部與北美發行商亦未對媒體詢問作出任何回覆。
相關新聞:
吉卜力風格指令無法生成?實測1招能騙過ChatGPT!狂潮讓OpenAI執行長求饒:給我們睡一下吧
宮崎駿看完AI生成的動畫後直指,強烈覺得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侮辱。圖/Shutterstock
AI生成圖像引發侵權疑慮,繪畫風格與構圖界線再受檢視
回到這起由OpenAI新圖像生成功能引發的爭議,關鍵問題之一在於AI生成圖像是否構成著作權侵害。
根據美國PryorCashman律師事務所合夥人Josh Weigensberg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表示,爭議的焦點通常圍繞於訓練資料是否包含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他指出:「如果這些模型曾使用吉卜力的作品進行訓練,卻未經授權,那麼就可能存在問題。」
他進一步指出,若僅就法律層面來看,單純的「風格」通常是不受著作權保護的。但實際上大眾所稱的風格,往往牽涉到具體、可辨識的構圖與視覺元素。他舉例,若將這些透過AI生成的圖像與《神隱少女》等作品的影像進行比對,就可能發現許多構圖幾乎完全一致。
而這也是許多藝術家與評論者關注的焦點,他們擔心,這種AI應用恐模糊了創作與模仿的界線,甚至對原創者造成不當利用。
在《美聯社》報導中也指出,曾參與漫威電影製作的藝術家Karla Ortiz便直言,OpenAI的作法形同挪用吉卜力的品牌、聲譽與視覺語彙,為其產品背書,這種行為既是侮辱,也是剝削。
面對逐漸模糊的創作界線,是「好玩」還是對藝術的不敬?
隨著這波AI生成圖像風潮延燒,對圖像創作的爭議,也再次浮出水面。
部分支持者認為,這種現象多半只是短暫的熱潮,就如同其他濾鏡工具一般,用戶只是單純覺得把自己「吉卜力化」很好玩。但也有不少觀點指出,這種創作正在讓藝術變得越來越廉價、越容易被複製,與吉卜力長年堅持的「手工精神」形成強烈衝突。
圖/Chatgpt生成照
此外,部分生成圖像也被套用在災難事件與政治議題上,引發更多關注與爭議。例如,有人將移民遣返場景「吉卜力化」,甚至出現以911為主題的惡搞圖像。這種做法進一步模糊了娛樂與創作的界線,也挑戰社群對AI倫理與創作邊界的想像。
面對生成式AI的進化,法律與創作者們準備好了嗎?
隨著OpenAI推出的新功能,可發現生成式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圖像創作的生態。
從藝術風格的模仿到迷因化的濫用,這波吉卜力風格圖像風潮突顯出幾項迫切的課題:創作者的風格是否應被視為可保護的資產?AI平台是否該為生成內容承擔責任?現行法律,是否真的已準備好面對創作與科技界線日益模糊的局面?
儘管吉卜力目前尚未採取任何法律行動,但隨著AI圖像技術不斷進化、擬真度持續提高,相關爭議恐怕只會愈演愈烈。
未來,藝術界、法律界與科技業者如何重新界定「創作」與「模仿」的界線,將直接影響大眾對創作倫理與價值的想像。
※本文授權自關鍵評論網,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