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宣布將加碼赴美投資1千億美元後,台積電近期股價表現相對疲軟,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投資人對台積電毛利率可能走降的疑慮。
然而,在寬量國際(QIC)於週四(3/27)舉行的2025年第一季台灣資本市場展望說明會上,寬量國際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明確點出:「一個台灣公司要變成國際級公司,就好像小孩子要變成大人一樣,成長是有代價的。」
李鴻基分析,台積電現在要從一間台灣公司變成國際級公司,就好比小孩子要長成壯年人、大人一樣,「問題在於,身為一個全世界半導體的霸權,你有沒有選項?今天大家討論起來都好像台灣、台積電有好多好多選項,但其實台積電沒有太多選項,所以就要面對它、處理它。其中,投資就是成長的代價。」
台積電啟動美國新曼哈頓計劃 魏哲家扮奧本海默
身為台積電供應鏈一員的志聖集團總經理梁又文則比喻,台積電在美加碼投資就像是一場「新的曼哈頓計劃」,「只是這次的計劃主持人是台灣人,不是美國人」,而在這場計劃中的扮演科學家奧本海默角色的,則是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
李鴻基呼應梁又文的說法分析,儘管許多投資人擔心,台積電與其供應鏈赴美設廠,可能增加營運成本,但將層次拉高一點來看,這場曼哈頓計劃的要角是台灣廠商,「台灣人有主導性,會比球在英特爾手上好,現在台灣手上有好牌,希望台積電領導階層愈來愈聰明、健康,能帶供應鏈變得更強大,去攻城掠地」。
台積電每百元資本支出 創造台灣政府24元營所稅
另一方面,李鴻基分析,台積電帶來的飛輪效應驚人,資本支出可望全面帶動台灣經濟、國防、半導體供應鏈成長。
李鴻基表示,根據內部評估,台積電每投入100元資本支出,將創造300元營收,並帶來24元政府營所稅收入;台積電年度資本支出將透過證交稅、現金股利發放與營所稅支應近50%年度國防總預算,以及驅動114家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市值未來10年成長10倍至1.3兆美元。
李鴻基指出,隨著全球科技與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台積電作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代工龍頭,對台灣經濟、國防以及半導體產業鏈的貢獻逐年增長,在全球擴張與本地投資間尋求平衡,為台灣經濟穩定增長與國防力量提供持續動能,提升台灣半導體產業競爭力,持續創造經濟、國防與產業的長期價值。
台積電對台灣經濟影響力增強 護國神山稱號非浪得虛名
李鴻基表示,台積電不僅是全球半導體先進製程領先者,更是台灣經濟核心支柱,目前佔台灣加權指數權值達35%,自2016年8月以來,在台積電驅動下,台灣股市總市值與GDP佔比達284%,遠高於美國(194%)與日本(150%)等地資本市場,突顯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的主導地位,以及對台灣經濟穩定增長貢獻。
事實上,台積電對台灣經濟影響力呈現逐年增強態勢,根據寬量國際統計,台積電年度資本支出佔台灣GDP的比率,將從2023年的4%上升至2025年的5%,市值佔GDP比重也從65%上升至今年至今之99%。
至於國防領域,台積電貢獻同樣不可忽視,隨著台灣國防預算的增加,台積電每年資本支出為國防預算的1.6倍,不僅顯示出台積電在台灣經濟與國防預算中的重要地位,也突顯其在確保台灣國防安全與經濟繁榮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李鴻基進一步說明,台積電每年除了貢獻龐大證交稅外,政府機構股東所收到的現金股利與營所稅,佔國防預算比重預估將從2023年的30%大幅攀升至2025年的47%,堪稱名副其實的護國神山,而且這座山還有潛力持續變高變壯。
台灣114家半導體供應鏈 未來10年市值可望成長10倍
只要台積電持續投資,對台灣經濟,政府收入,國防與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將持續創造現金流和價值,台積電資本支出每增加100元,預估可創造300元營收與24元政府營所稅收,所帶動的飛輪效應將會持續擴大,並驅動台灣114家半導體供應鏈市值於未來10年成長10倍至1.3兆美元。
李鴻基指出,台積電作為台灣經濟、國防與半導體產業的核心驅動力,其全球擴張戰略不僅帶動了台灣本土經濟的發展,還為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的長期成長奠定了基礎,隨著寬量國際的研究進一步顯示出台積電對台灣的深遠貢獻,未來台灣將繼續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並逐步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