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的先進製程技術遙遙領先,如今已眾所周知,不過,成熟製程陣營的晶圓代工廠,從聯電、格芯、中芯 、世界先進到力積電等公司,都已面臨激烈競爭的局面,未來二線晶圓代工廠的命運,很值得探討。
先從股價表現來看。二線廠商中,中國大陸的中芯國際近來股價表現強勢,已創三年新高,至於美國的格芯、台灣的世界先進、聯電股價表現都不是太好,至於力積電股價表現最弱勢,近來已創掛牌新低價14.95元。
股價的表現,似乎也透露出產業競爭的現況,還有各家公司未來將面對的挑戰。
從產業環境的大局面來看,成熟製程產業如今遇到的是產能過剩與地緣政治兩大挑戰。產能過剩主因是中國大陸擴充很快,這個影響是全面性的,每家公司都逃不掉,至於地緣政治帶來的衝擊較複雜,各家公司又有不同的產品與客戶結構,後面再來仔細分析。
挑戰一:中國產能不斷擴充 產能面臨過剩
先談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的擴充。根據《日經新聞》的預估,中國的半導體製造設備市場規模在2024年達到頂峰,在2025年出現縮小,但即使如此,中國大陸仍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製造設備市場,而且因為先進製程投資受限,所以大部分投資都砸到成熟製程領域。
《日經新聞》預估,從2024年至2027年半導體工廠的設備支出來看,中國大陸為1444億美元,高於南韓的1080億美元、台灣的1032億美元、美洲的775億美元、日本的451億美元。
因此,當中國大陸成熟製程產能如排山倒海來襲時,非中國大陸業者都受到劇烈衝擊。股價表現最低迷的力積電,是因為位於大陸合肥的晶合集成,早期就是力積電協助成立的,如今力積電會的技術與產品,晶合也會,晶合董事長蔡國智也是從力晶時代就跨海支援。
有一家系出同門的晶合在大陸不斷擴廠,在台灣的力積電壓力自然不小,原本的台灣客戶就移至對岸生產,如今力積電銅鑼廠接單狀況低迷,對力積電來說考驗不小。
不過,山不轉路轉,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是九命怪貓,也一直與台積電保持密切合作關係,台積電目前接單暢旺,先進製程及先進封裝產能一直不夠,這邊很熱,那邊很冷,接下來力積電會不會與台積電合作,值得觀察。
中國大陸產能不斷擴充,中芯是最關鍵的龍頭廠商,最近公布第三季營收年增34%、淨利年增58.3%。但儘管第三季業績表現強勁,可是前三季累計淨利年減 26.4%,另外展望方面也相對保守,預估第四季營收僅年增2%,毛利率也會從第三季的高於20%,降至介於18%至20%間。
雖然中芯獲得不少大陸政府補貼,財報不一定能夠完全顯示實際情況,但以目前中芯呈現的財報數字,在眾多二線廠中已算好成績了。此外,對比聯電近三年來毛利率都維持在三成以上,也顯示低價接單及衝量,仍是中芯主要的競爭策略。
另外,從第三季財報公布的產能利用率來比較,中芯是90%,聯電是70%,至於中芯的客戶結構,超過八成以上都是大陸本地客戶,只有兩成不到是歐美等海外客戶,顯示中芯主要訂單來自本地客戶,中國大陸的國產替代化正加速進行。
因此,根據前外資分析師、香港聚芯資本管理合夥人陳慧明的統計資料,在晶圓代工產業中,中芯與台積電,是超越整體表現的唯二公司。其中,中芯今明兩年的高階製程產能成長率分別為13.5%及25.4%,至於台積電則是10.6%及16%,都比英特爾及三星要突出。(圖一)
▲中芯、台積電是超越晶圓代工產業整體表現的唯二公司。圖表來源:陳慧明。
挑戰二:憂慮地緣政治 NCNT趨勢正在成形
其次,另一個大衝擊是地緣政治。美中晶片戰爭造成「美中兩國、一邊一國」的發展,中國大陸的晶圓代工廠難以取得歐美日等國家訂單,但有本地進口替代的訂單來填補,至於對台灣公司來說,雖然也有機會取得「友岸外包」訂單,但顯然還有另一層更複雜的衝擊,那就是NCNT(No China、No Taiwan)的趨勢。
所謂的NCNT,是因為客戶擔心台海未來有開戰風險,因此要求未來晶圓廠的生產地點,不能在中國大陸及台灣境內,必須要在這兩個地區之外生產。目前不少IC設計客戶,或是客戶的客戶,也就是使用半導體的終端客戶,都會提出類似要求。
例如,像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或是傳統車廠通用(GM),都要求IC供應商的生產基地要移到中國及台灣以外,否則未來就不採購。做這種要求的廠商以歐美最多,而且因為終端使用IC的客戶要求,因此許多台商及陸商背景的IC設計公司,也要跟著執行這種NCNT政策。
因此,在這種NCNT政策下,就可以理解,為何聯電與世界先進,都在最近兩年內於新加坡進行擴廠或投資新廠的布局。
其中,聯電是在2022年2月宣布,在新加坡啟動第三期擴建計畫,這座新廠(Fab12i P3)提供22/28奈米製程,總投資金額為50億美元,預計2025年進入量產。
聯電會擴建新加坡廠,主因就是客戶對NCNT的要求,這其中也包括聯詠、瑞昱等長期合作的台系客戶,一樣也在客戶要求下,要分散生產據點至NCNT的地點。由於聯電在新加坡的晶圓廠已營運超過20年,新加坡政府提供的租稅優惠也很不錯,因此就近選擇在新加坡擴廠。
至於聯電在日本也有晶圓廠房,但為何在客戶NCNT的要求下,不選擇在日本擴充?據了解,聯電目前在本州島三重縣的12吋晶圓廠,是2019年收購富士通半導體公司,以生產車用晶片為主,由於收購時間仍不夠久,廠房營運還在逐步爬升中,不像新加坡已運作超過二十年,因此最後仍選擇在新加坡落腳。
世界先進今年則是首度踏入12吋晶圓代工領域,總計投入78億美元,採用130奈米至40奈米的技術,相關技術授權來自台積電,將生產包括混合訊號、電源管理和類比產品,以支援汽車、工業、消費性電子及行動裝置等市場需求。
世界先進這座新廠,投資地點也是在新加坡,並與恩智浦(NXP)共同合資,分別佔股六成與四成。世界先進過去以營運8吋廠為主,如今得以切入12吋廠,當然是經大股東台積電同意才能進行。
世界先進新廠得以敲定,關鍵原因是台積電成熟製程客戶要求,不過90奈米以上成熟製程在台積電佔營收比重已是低個位數,但為了繼續服務並留住客戶,搭配各製程產能的訂單,因此,轉由持股27.55%的世界先進來承接這些訂單。
台積電同意讓世界先進切入12吋廠的策略,原因當然是競爭條件與環境已經改變,如今台積電大舉投資先進製程,成熟製程已非策略重心,加上NXP也有需求,因此促成這項投資案。
NCNT帶來的立即影響,對台灣二線廠商選擇投資地點帶來明顯改變,不過,長期以來,客戶對台商累積的信賴關係,仍是台灣企業競爭力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不只在先進製程為主的台積電看得到,在聯電等二線公司身上也看得到。
例如,聯電雖然第三季的整體產能利用率在七成,不過,聯電位於廈門的聯芯,目前接單情況相當不錯,產能利用率比整體的七成高出很多,除了大陸本地業者下單外,很大比重來自非中國本地的海外客戶。
據了解,這是因為外商或台商的晶片要在大陸本地銷售,一樣會選擇位於大陸境內的廠商生產,由於客戶更信任台資背景的聯電或台積電,因為把訂單交給大陸本地的晶圓代工廠,有可能出現產品設計被大陸本地業者模仿甚至抄襲的情況,尤其是在美中科技戰下,大陸積極進口取代的當下,台灣晶圓代工廠沒有自有產品,在贏取客戶的信賴上,更能獲得青睞。
成熟製程競爭 二線晶圓代工廠將出現合併收購案
不過,時間拉長來看,兩岸二線晶圓代工廠的競爭態勢,仍然是一個持續纏鬥的過程。
陳慧明說,中芯的股權結構獲得政府大力支持,加上又與中國各地方政府不斷合資擴增事業,中芯的經濟規模與量體愈來愈龐大,這對聯電及很多台外商來說,都是產業競爭上一個很大的衝擊。(圖二)
▲中芯的股權結構獲政府大力支持,台外商在產業競爭上面臨很大衝擊。圖表來源:陳慧明。
從台積電與晶圓代工二線廠的競爭態勢來看,如今許多產業也都呈現非常類似的強弱分明現象。
與邏輯IC的晶圓代工產業對比,記憶體產業何嘗不是如此,同樣是一線大廠SK海力士熱鬧滾滾,但也只有HBM(高頻寬記憶體)很熱,只有這個產業價量齊揚,但只會傳統記憶體DDR3或DDR4的廠商,或產品技術無法升級的業者,就非常辛苦,國內從華邦、南亞科、旺宏目前都很累,股價表現也都不好。
在經歷疫情缺貨與美中晶片戰後,全球半導體產業已呈現很大的不同樣貌,如今即將展開的2025年川普2.0,產業變局預料再度出現多重變數,企業的挑戰也將愈來愈大。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所有訂單與產能,最後決定的重點都是來自客戶,如今晶圓代工二線廠商最大挑戰就是「客戶到底在那裡」?對企業經營者來說,要如何保住舊客戶並且開拓新客戶,這應該是新的一年想要有重大突破的關鍵密碼。
其次是,在成熟製程愈來愈競爭的態勢下,接下來二線晶圓代工廠也很可能出現整併與重組,2025年很可能會看到更多合併與收購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