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來了,AI與淨零風潮風起雲湧,驅動數位、綠色產業雙軸轉型,全球產業韌性升級,新局迸現,科技致能,永續臺灣!
先進製程獨步全球
臺灣半導體產值今年破5兆
全球通膨趨緩、終端市場買氣逐步回溫,加上AI新興應用需求攀升,不斷引領半導體產業快速成長。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STS)預測,2024年全球半導體產值預計將達6,112億美元,年成長16.0%;2025年更將成長至6,874億美元,年成長12.5%,反映市場強勁表現。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經理范哲豪指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走向也受到各國政策的深遠影響,美國晶片法案、歐盟晶片法案,及臺灣和日本等產業發展計劃,正在重塑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生態系。臺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的核心重鎮,在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下,將繼續扮演關鍵角色。
估計2024年臺灣IC產業產值將達新臺幣5兆3,001億元,年成長率達22.0%;在AI和高效能運算等應用需求的推動下,2025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產值將突破新臺幣6兆元,預估年成長率為16.5%;若從臺灣IC設計業、製造業、封測業等三大次產業來看,2025年均有兩位數成長,持續推動臺灣IC產業邁向新紀元。
「半導體技術持續進步,先進製程和先進封裝技術正在成為推動整個產業創新的核心力量。」范哲豪分析,2奈米以下的製程技術競爭愈演愈烈,而原子層沉積(ALD)等薄膜沉積技術在奈米晶片製造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此外,隨著電晶體微縮技術接近瓶頸,異質整合封裝技術如扇出型面板級封裝(FOPLP)、2.5D封裝和3D封裝,成為技術突破關鍵。
AI推動晶片創新 引領終端新商機
在IC設計方面,全球半導體市場在2025年仍維持高成長趨勢,通訊用電子應用領域為半導體核心市場,2024年預估成長2成,2025及2026年成長幅度分別為11.6%和4.5%;但未來在生成式AI帶動下,運算用電子晶片成長最為快速,預估2028年運算用電子將成為最大應用領域。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王宣智指出,「AI應用所引發的晶片需求,依然是主要動力。」AI半導體在2023年的市場規模約537億美元,預計5年成長4倍,於2028年達1,965億美元,市場成長動能來自AI推論需求,預計在2028年AI推論市場達1,797億美元。推理式AI、多模態AI等新應用陸續釋出市場應用,強化AI推論硬體需求,新AI運算解決方案仍為持續研發重點。
臺灣IC設計業2024年表現也重回成長期,產值達新臺幣1.28兆元,創歷史新高,成長率達16.5%;2025年產值更將持續推升至新臺幣1.41兆元紀錄,年成長10.2%。展望2025年,個人智慧終端的AI能力滲透率將逐步增加,繼續帶動消費性產品成長,不僅AI PC產品陸續上市,穿戴式裝置也是AI應用新市場。
先進製程技術變革 迎接2奈米時代
在IC製造業方面,隨著半導體製造技術不斷創新,2024年將成為全球與臺灣IC製造業的重要轉折點。全球IC製造業正面臨多項技術變革,各大廠商加速布局先進製程技術,如台積電於A16製程中導入超級電軌技術,並預計於2026年引領市場;三星與Intel則計畫在2奈米製程階段採用相同技術,這三大半導體製造商的技術布局,不僅深刻影響全球晶圓製造市場,也為未來高效能終端應用產品提供更多創新機會,包括智慧型手機、PC和伺服器,將是驅動IC製造業成長的動力。
臺灣IC製造業在全球半導體版圖中也持續展現技術領先優勢,主要受惠於AI及高效能運算需求帶動,3奈米、5奈米產出增加。2024年臺灣IC製造產值將再創新高,達新臺幣3.39兆元,年成長27.5%;預估2025年將突破新臺幣4兆元大關,年成長19.6%。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黃慧修觀察,先進製程將於2025年邁向2奈米節點,高數值孔徑極紫外光機台(High-NA EUV)成為進軍2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的競爭關鍵;DRAM市場則逐步轉向高附加價值的HBM產品,在AI與HPC需求推動下,HBM以高頻寬、低延遲的特性成為廠商競相投入的重點。
先進原子級鍍膜技術 推進半導體更奈米化
由於晶片內的最小距離微縮至奈米等級,傳統鍍膜技術難以滿足先進製程需求,原子層沉積(ALD)技術以精確的原子級鍍膜能力和卓越的均勻性,成為半導體製程向前推進的關鍵技術。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江柏風以「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角度,分析ALD發展趨勢。
在天時上,奈米晶片技術的快速發展,將薄膜製程需求的鍍膜技術推向原子級別。由於一個原子的尺度比奈米小了10倍,這不僅進一步提升了奈米晶片的性能,也為先進製程技術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在地利上,ALD能夠在低溫環境下實現高品質鍍膜,並在複雜的立體結構表面提供優異的覆蓋率,且具備精準控制薄膜厚度的能力,已成為現代半導體製程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目前ALD應用已跨越多個領域,成功實現先進半導體晶片的製程需求。
在人和上,國際領先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積極投入ALD技術與設備開發,以滿足IC製造客戶日益微小化的需求,並持續進行設備優化。同時,工研院憑藉多年自主研發經驗,成功開發出全球首創的高效雙模態原子層鍍膜系統設備。該設備針對先進半導體製程中的高深寬比、均勻披覆性以及薄膜成分精準控制需求,提供了技術與設備的完整解決方案。隨著越來越多企業陸續投入ALD技術與設備的研發,以及ALD應用範疇的持續擴大,預期ALD設備市場在未來將保持兩位數的高速成長趨勢。
美日歐政策引導 形塑區域布局變革
地緣政治下,半導體供應鏈韌性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各國為提升自身半導體產業競爭力,積極推出相關政策,鼓勵半導體在地製造、強化研發能量,而這推進國際半導體大廠積極進行全球布局。
亞洲雖然作為主要半導體製造基地的地位難被取代,但各國晶片法案短期內對區域半導體布局仍具關鍵影響力。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李佳蓁分析,細看美、日、歐的晶片法案與半導體政策補助,主要針對當地企業以及為當地客戶提供重要服務的公司,「短期內,這些法案在推動在地產能建置方面成效顯著,但長期來看,仍須面對營運與成本挑戰和客戶需求變化,因此後續效果仍有待觀察。」
李佳蓁建議,面對國際上的競爭壓力,臺灣應進一步鞏固技術領先地位,並在現有優勢基礎下強化供應鏈各環節;同時需深化與美、日、歐等國的戰略合作,除響應在地製造政策外,關注當地市場需求、槓桿豐富的產業資源、鞏固客戶關係等,都是確保臺灣半導體持續保有競爭力的關鍵。
想了解更多 眺望2025精彩報導,請看12月號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