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親撰的《張忠謀自傳》下冊,自2018年退休後筆耕不輟,歷時6年,以近20萬字,自剖54年來的職涯起伏及創業艱辛。
親筆帶讀者回到「護國神山」造山運動的起點
儘管張忠謀已在自序中表明「此書是我的自傳,不是台積電歷史」,然而,翹首以待的讀者中,不乏科技大老與各界領袖,都想透過張忠謀自傳中的「第一視角」,重回台積電、乃至於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歷史現場。
張忠謀重新鋪墊一幕幕人生往事,大致分為三大階段:首先,是他在半導體大廠德儀的25 年,也是他經理人的養成階段;第二,是短短三年 的工研院院長生涯;第三,當然就是台積電,「我一生最重要也最成功的工作」,篇幅將近2/3。
台灣科技政策掌舵者與半導體開路先鋒,例如李國鼎、孫運璿、方賢齊、潘文淵、胡定華、史欽泰及曾繁城等人,也在張忠謀筆下依序出場,帶讀者回到「護國神山」的造山運動起點。
台積電可能成為德積電?張忠謀談台積電募資秘辛
自傳中最珍貴的,就是上述占據半部全球半導體史的名字們,如何與張忠謀的生命經驗互相輝映,箇中不少軼聞趣事,都是首度揭密。
例如,1976年對他具有職涯上「分水嶺」的意義,也是他與台灣關係的真正開始。
張忠謀提到兩次「與命運的約會」,第一次是到位於德州的半導體大廠「德儀」任職,第二次是到台灣來,「原本我以為約會的地點是工研院,沒想到在台積電。」
訪談中,他表示若那個時候是德儀CEO,一定會在台積電募資時就投資,取替飛利浦成為台積大股東。如此一來,或許台積電就成為「德積電」。
曾經5年3次辭職「我只剩一條路,台積電!」
▲張忠謀55歲1985年左右任職工研院院長(照片來源:工研院院史館)
從1983到1988的5年內,張忠謀歷經德儀、通用器材與工研院的三次辭職。
36年過去了,如今從張忠謀專訪之中,仍可感受他當時自喻為「過河卒子」的深刻惆悵。
「我沒有錯,我只是輸了而已!」受訪時,張忠謀如此總結工研院院長任內感想。
之所以這樣說,跟他擔任工研院院長三年期間的三大改革有關,其中只有創辦台積電一項算是成功,其他兩項失敗收場,還被貼上「欠缺人和」的標籤。
「我三次辭職,已經無路可走,只剩下台積電這條路,」張忠謀說,當年自辭去工研院長一離時才57歲,正值盛年,距離他設定的、至少做到65歲退休,還遠遠太早,於是他全力投入台積電的籌辦。
專訪中,他也談及台積電創辦初期的秘辛,例如與飛利浦(曾是台積大股東)的微妙關係、對台積電初期三位外籍總經理的評價、英特爾與蘋果的競合、對台積電的期許,以及川普不知道的台積勝出秘訣等。
延伸閱讀:93歲張忠謀寫自傳老淚縱橫:彷彿重新活過一遍...曝三星李健熙曾約吃早餐,給「記憶體的誘惑」忠告
作者簡介_張忠謀
1931年生於浙江鄞縣。1949年前往美國,就讀哈佛大學一年級,隔年轉入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1952、1953年分別取得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士及碩士。
1955年進入希凡尼亞公司,自學半導體,開啟了對半導體的熱忱,與半導體結下一生之緣。
1958年任職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展開在德儀25年的工作生涯。進入德儀後,深受公司賞識,1961年獲德儀以「全薪、全費」送進史丹佛大學電機系攻讀電機博士,1964年取得博士學位。
回任德儀後,屢建戰功,一路晉升至積體電路部總經理、全球半導體事業集團總經理及集團副總裁。
但是德儀在1970年代迷途,把公司重心放在消費者電子產品上。1983年辭職德儀。
1984年任職美國通用器材公司總經理。1985年受邀來台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隨後創立台積電。
1987年台積電正式營運,並擔任董事長,以「誠信正直、承諾、創新、客戶信任」作為台積電的企業核心價值、「技術領先、製造優越、客戶信任」作為三大競爭優勢,帶領公司堅定且穩步地前進。
2018年,七奈米技術獨家領先世界,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專業晶片製造皆出自台積電,同年卸下台積電董事長,正式退休。
在他三十多年擘畫細耕下,台積電從一開始沒人看好的公司,成為全球沒人能夠忽視的公司,他開創的專業晶圓代工商業模式,不僅加速了世界科技的進程,也改變了世上幾十億人的生活方式。
現與妻子張淑芬居住在台北,過著充實而寫意的退休生活。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張忠謀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