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93歲張忠謀寫自傳老淚縱橫:彷彿重新活過一遍...曝三星李健熙曾約吃早餐,給「記憶體的誘惑」忠告

93歲張忠謀寫自傳老淚縱橫:彷彿重新活過一遍...曝三星李健熙曾約吃早餐,給「記憶體的誘惑」忠告

數位內容部 整理

科技

今周刊攝影資料庫

2024-11-28 10:40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自2018年退休後筆耕不輟,歷時6年,自傳下冊終於問世,而距離1998年的自傳上冊,已相隔26年。

近來,張忠謀接受《遠見雜誌》獨家專訪,暢談《張忠謀自傳》寫作歷程、業界秘辛與台積電創辦歷程。該傳將近30萬字的上、下冊全集,於11月29日由天下文化正式出版。

親撰自傳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018年退休後即動筆,卻因疫情與健康因素而寫寫停停,花了6年,才在93歲高齡,成就近20萬字、涵蓋54年歲月的下冊巨作。

 

張忠謀:寫自傳常掉淚,我彷彿重新活過一遍

 

隨著自傳付梓,寫就上、下冊共約30萬字的張忠謀,不只圓了少時的文學夢,還可能一躍成為暢銷作家。

 

《張忠謀自傳》出版社「天下文化」同步推出自傳下冊、上下冊聯賣的套裝全集兩種版本,預購首日就攻占各大新書排行榜第一名;「還沒上市就再版三次!」根據出版界透露,以預購與團購熱度推估,即將締造近年書市奇蹟。

 

「寫完了,輕鬆一點啦!」交出自傳手稿後,被譽為「台灣半導體教父」的張忠謀,在接受《遠見》專訪時笑說自己「如釋重負」,一點也不「意猶未盡」。也就是,儘管自傳下冊只寫到2018年、他自台積電退休時,但未來可沒打算再有「傳外傳」的續章了。

 

他在專訪中透露,自傳上、下冊都是為自己寫的,因為在寫書的過程中,等於重新又活了一遍。除了上冊「邊寫邊泣」,這次下冊也是常常寫到掉眼淚,他表示,比起少年、中年,「老淚是比較少了,可是感情還是一樣的。」

 

張忠謀飽讀中西經典,鍾愛《紅樓夢》、熟讀海明威。隨著《張忠謀自傳》全集的推出,這位曾經的文藝少年,不僅在中年完成了科技夢,也在晚年一圓文學夢。

 

張忠謀:我的成就「除了台積電,還有張淑芬

 

此次封面故事,《遠見》也獨家專訪張忠謀的夫人、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她不僅是《張忠謀自傳》寫作過程的見證者,更是書中人。    張忠謀曾說自己的成就「除了台積電,還有芬」,很認可張淑芬的兩大領域:繪畫、公益。

 

此次封面故事,《遠見》也獨家專訪張忠謀的夫人、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她不僅是《張忠謀自傳》寫作過程的見證者,更是書中人。

 

張忠謀曾說自己的成就「除了台積電,還有芬」,很認可張淑芬的兩大領域:繪畫、公益。

 

多年來,張淑芬的畫作數度登上蘇富比與佳士得藝術拍賣會,慈善事業也在今年首度「出海」、 跨境到了日本台積熊本廠JASM。今年,更是張淑芬帶領台積慈善事業的第15週年。

 

《遠見》專訪中,張淑芬談兩人結婚23年來的相處之道,分享她如何為他擱下畫筆,他又如何為她戒了菸斗。

 

三星李健熙約吃早餐,給「記憶體的誘惑」一個忠告!張忠謀披露「關鍵時刻」四場景

 

張忠謀自剖54年來的職涯起伏及創業艱辛。四個關鍵場景,透過張忠謀之筆,窺見他的企業決斷與人生感悟。

 

1989年〉李健熙約吃早餐,給「記憶體的誘惑」一個忠告

2009年〉收回CEO職,為蔡力行「保留繼承我職位的機會」

2011年〉英特爾搶入,台積曾與蘋果「暫停協商」兩個月

2013年〉徵詢黃仁勳任台積電CEO,二度遭拒「我已有工作」

 

延伸閱讀:《張忠謀自傳下冊》千字自序首度曝光!張忠謀:在德儀最後「絕望的6年」賠上婚姻、催生台積電

 

作者簡介_張忠謀

1931年生於浙江鄞縣。1949年前往美國,就讀哈佛大學一年級,隔年轉入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1952、1953年分別取得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士及碩士。

1955年進入希凡尼亞公司,自學半導體,開啟了對半導體的熱忱,與半導體結下一生之緣。

1958年任職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展開在德儀25年的工作生涯。進入德儀後,深受公司賞識,1961年獲德儀以「全薪、全費」送進史丹佛大學電機系攻讀電機博士,1964年取得博士學位。

回任德儀後,屢建戰功,一路晉升至積體電路部總經理、全球半導體事業集團總經理及集團副總裁。

但是德儀在1970年代迷途,把公司重心放在消費者電子產品上。1983年辭職德儀。

1984年任職美國通用器材公司總經理。1985年受邀來台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隨後創立台積電。

1987年台積電正式營運,並擔任董事長,以「誠信正直、承諾、創新、客戶信任」作為台積電的企業核心價值、「技術領先、製造優越、客戶信任」作為三大競爭優勢,帶領公司堅定且穩步地前進。

2018年,七奈米技術獨家領先世界,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專業晶片製造皆出自台積電,同年卸下台積電董事長,正式退休。

在他三十多年擘畫細耕下,台積電從一開始沒人看好的公司,成為全球沒人能夠忽視的公司,他開創的專業晶圓代工商業模式,不僅加速了世界科技的進程,也改變了世上幾十億人的生活方式。

現與妻子張淑芬居住在台北,過著充實而寫意的退休生活。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張忠謀自傳》

以精準音樂推薦演算法提升用戶黏著度

 

喜歡音樂的人對 Spotify 應該都不陌生,Spotify 的營運地區涵蓋全球 61 個國家,台灣也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免費或付費用戶,皆可無限制的聆聽歌曲,差別只在提供音樂服務給免費用戶時,會穿插廣告以賺取廣告收入。

 

我個人是 Spotify 的忠實用戶,主要原因是 Spotify 推薦的歌曲實在是深得我心。所謂推薦歌曲指的是 Spotify 會根據某用戶聆聽音樂行為,找出其他音樂品味類似的用戶,並把其他用戶也喜歡、但某用戶尚未聽過的音樂推薦給他。另外,Spotify 也會蒐集並分析網路上的評論,為每首歌標記曲風,而對那些較無用戶行為與評論可以參考的新歌,Spotify 則會根據音頻去分析歌曲本身的風格,然後,再根據用戶的喜好推薦風格類似的歌曲。對這個功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在此我就不贅述演算法的細節。

 

而隨著 Spotify 的用戶持續增加,這些聆聽音樂的行為資料庫也變得更加龐大,不僅音樂推薦系統得以優化,還能進一步提高用戶的黏著度。關於用戶黏著度,根據Spotify 於 F-1 揭露的數字,平均每月流失率 (Churn Rate) 從 2015 年的 7.7% 降低至 2017 的年 5.5%,而這個數字與許多同樣提供訂閱制服務 (Subscription Model) 的公司相比,可說是相當健康。此外,顯示用戶黏著度的 DAU/ MAU (每日活躍用戶/ 每月活躍用戶) 由 15Q1 的 37% 上升至 17Q4 的 44%,Content Hour per MAU (每月活躍用戶聆聽音樂時數) 則由 15Q1 的 19 小時上升至 25 小時,在在都顯示了 Spotify 的用戶黏著度持續成長。

 

Spotify 的用戶黏著度持續增加 (資料來源:Spotify F-1)

 

營收持續成長,然高昂權利金卻為未來獲利性增添變數

 

Spotify 的營收成長狀況相當健康,2015-2017 的年營收分別為 US$ 2.4 billion、3.6 billion、5.0 billion (註 2),分別年增 79%、52% 與 39%,其中音樂串流收入貢獻了將近九成的營收,另外一成是廣告收入,2017 年底的月活躍用戶數與付費用戶數則分別為 159 million 與 71 million。

 

Spotify 的主要營收來自付費用戶的訂閱費 (資料來源:Spotify F-1)

 

然而,由於 Spotify 需支付唱片公司高昂的權利金,淨損也逐年增高。三大唱片公司 The Universal Music Group、Warner Music Group 和 Sony 掌控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音樂版權,若再加上 Merlin Network,Spotify 有高達 87% 的串流量來自這四家公司,唱片公司擁有相當強的議價權,也因此 Spotify 所需支付的授權金始終居高不下。

 

Spotify 和唱片公司之間的授權金採營收抽成,或是依用戶數與歌曲播放次數計算 (註 3),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意味著 Spotify 的成本至少將隨著使用者和營收的增加而等比例成長,並沒有邊際成本遞減的效益,導致公司毛利率一直維持在 11-20% 的水準。相較之下,同樣提供串流服務的 Netflix 只需支付一次影片授權成本,因此毛利率隨營收放大,由 2012 年的 12.6% 一路上升至 2017 年的 32.4% (這也解釋了為何 Netflix 享有 7.9 倍的市場營收比,相較之下,串流音樂服務因高授權成本壓低毛利率,因此 Spotify 與 Pandora 只有 4.3 倍與 0.8 倍)。再扣掉研發、行銷、人事與財務成本後,Spotify 2017 年仍虧損 US$ 1.5 billion,於是許多投資人對串流音樂是否是一門賺錢的生意抱持著高度疑問。

 

Spotify 淨利率逐年下降,使投資人對於未來獲利性存疑 (資料來源:Spotify F-1)

 

Spotify 的競爭者,如 Apple Music、Amazon Prime、Google Play Music,都有大公司撐腰,甚至有資源推出自己的音響設備。對這些大公司來說,音樂串流只是他們主要產品服務之外的附加服務,即便本身是個低利潤的商業模式,為了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整體體驗,集團永遠都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持這個低毛利的生意,相較之下,須憑一己之力撐起這個商業模式的 Spotify 便顯得十分艱辛。

 

掌握用戶行為或許能為公司取得更低的授權成本

 

老實說,Spotify 是否能成功壓低授權成本並提升獲利,沒人能說得準,但近來有許多跡象顯示,唱片公司已願意在授權金上讓步。Spotify 在 2017 年已與 Universal Music Group 談定合約,只將旗下的音樂內容提供給付費用戶,而非所有用戶,唱片公司就會降低授權金額,因此,公司毛利率也由 2016 年的 13.6% 上升至 2017 年的 20.8%。

 

另外,我認為 Spotify 手上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上億用戶的資料與音樂偏好。Spotify 在 2017 年推出 Spotify for Artist,亦即將用戶的基本資料與聆聽行為,如居住地區、聆聽音樂時間等,提供給唱片公司,幫助他們理解聽眾的喜好,以提升行銷的精準度,取得更多的聽眾與追蹤者,進而提升在 Spotify 上的能見度,甚至創作出更受市場歡迎的作品。如果可以善用這些資料,估計將能使 Spotify 有更多的籌碼去取得更低的授權金。

 

Spotify 日前公布了 2018 年財務預測,其中提到今年營收將成長 20-30% 至 US$ 6.0-6.5 billion,付費用戶也將由去年的 71 million 持續成長至年底 92-96 million。不過,公司對今年毛利率的預測為 23-25%,仍維持在 17Q4 24.5% 的水準,這似乎預告今年尚無法與唱片公司重新談判營收分潤。

 

總結來說,我認為雖然眾多大公司競相投入串流音樂服務,但 Spotify 畢竟是唯一專注於此服務的公司,也是最願意投入資源、並不斷優化消費者聆聽體驗的公司,因此,Spotify 的用戶成長與顧客黏著度皆相當健康,未來預計也將維持這樣的態勢,而股價表現也證明了投資人認同 Spotify 的價值與未來成長性。只不過,公司最終是否能將串流服務轉化為一門能營利的永續生意,或許就只能看它是否能夠將用戶行為資料轉化為對唱片公司有用的資訊,來提升自身的議價能力,而這也將是資本市場未來持續關注的重點。

 

註 1:各家公司的 2018 年營收預估來源如下 (1) Spotify 參考公司 2018 年財務預測,取營收年增率 20-30% 中間值之 25% (2) Netflix 參考 18Q1 財務預測 之年增率 36% (3) Pandora 參考公司 2018 年財務預測 年增率 7-10% 中間值之 8.5%。

 

註 2:F-1 原幣別為歐元,此處以歐元/美元匯率 1.23 換算成美元。

 

註 3:Spotify 支付權利金的方式與用戶付費與否有關,若是付費用戶使用服務,權利金的計算方式為 (1) 營收抽成 或 (2) 按用戶數計算,取金額較高者。若是免費用戶使用服務,權利金的計算方式為 (1) 營收抽成 或 (2) 按歌曲播放次數計算,取金額較高者。

 

不想錯過對數位經濟的深入分析,請關注AppWorks的FB粉絲頁

 

作者簡介:

現任AppWorks分析師,負責投資,表面上是個冷靜理性的金融人,但其實對創業有莫名的熱忱,立志成為台灣網路創業家與資本市場的橋樑。先前於凱基投顧擔任 Research Associate,主要負責產業研究和財務分析。台大財金系畢業,大學時期活躍於創意創業學程、不一樣思考社。

 

 

延伸閱讀
張忠謀親揭培養接班人內幕!劉德音當年拒接70人小部門「我管1萬多人耶」,魏哲家卻一口答應...職場錯誤迷思
張忠謀親揭培養接班人內幕!劉德音當年拒接70人小部門「我管1萬多人耶」,魏哲家卻一口答應...職場錯誤迷思

2024-11-25

台積電哪需要裁員?張忠謀曝15年前回鍋CEO、撤換蔡力行祕辛:不只影響「被離職」員工,全公司都沮喪
台積電哪需要裁員?張忠謀曝15年前回鍋CEO、撤換蔡力行祕辛:不只影響「被離職」員工,全公司都沮喪

2024-11-21

台積電40奈米曾害輝達巨虧,張忠謀親赴美「去黃仁勳家吃披薩」,他傻眼「你怎麼只想吃」...揭露書房和解祕辛
台積電40奈米曾害輝達巨虧,張忠謀親赴美「去黃仁勳家吃披薩」,他傻眼「你怎麼只想吃」...揭露書房和解祕辛

2024-11-20

張忠謀自傳下冊熬6年、張淑芬只看一點點,自揭為何不敢看下去!做公益老公怎麼說:乖乖在家等我就是支持
張忠謀自傳下冊熬6年、張淑芬只看一點點,自揭為何不敢看下去!做公益老公怎麼說:乖乖在家等我就是支持

2024-11-19

張忠謀3年前早多次示警 半導體成各國戰略物資...台美韓中「科技分工鏈」是如何被摧毀?
張忠謀3年前早多次示警 半導體成各國戰略物資...台美韓中「科技分工鏈」是如何被摧毀?

2024-11-16

《張忠謀自傳下冊》千字自序首度曝光!張忠謀:在德儀最後「絕望的6年」賠上婚姻、催生台積電
《張忠謀自傳下冊》千字自序首度曝光!張忠謀:在德儀最後「絕望的6年」賠上婚姻、催生台積電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