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時代來臨,對各行各業產生影響,台灣已掌握晶片、伺服器市場,下一個機會在哪?工研院執行副總暨總營運長兼AI策略長余孝先今(11/22)日指出,垂直應用將是下個戰場,台廠應該多著力,發展讓特定應用迅速落地的能力,就有機會搶佔先機。
《今周刊》全球經濟展望論壇今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登場,余孝先在專題演講中表示,如今生成式AI已有生成文字、影像與影音、資料擴增、流程與規格設計,以及程式設計等功能應用,對各行各業都會產生影響。
垂直應用才是最大商機
根據麥肯錫(McKinsey)報告,生成式AI充分實施,將增加全球GDP 1.6~2.7%,以這方法採台灣2022年GDP推估,增幅約1.2%~2.1%,其中又以製造業、服務業成長最多。余孝先點出在這股趨勢下,台灣的角色與機會,他指出,台灣是晶片、伺服器代工大國,AI伺服器出貨近全球九成,其中美系全都由台廠代工,在這兩塊市場,台灣已佔有一席之地。
不過比起基礎建設,軟體平台與垂直應用才是最大商機,以垂直應用來看,2028年全球市場將達500億美元,「晶片不會有十家、二十家,但垂直應用可能有上千家。」余孝先認為,台廠應在垂直應用領域多著墨,用生成式AI提升競爭力。
AI快速發展,也伴隨潛在風險,余孝先提醒,虛假訊息、資訊安全,侵犯智慧財產權、內容合規與國家安全,這些風險並不會阻擋生成式AI發展,但仍得留意。
企業導入AI的四大難題
除此之外,台灣企業導入AI也還存在四大難題,包括資料、人才與算力與治理。
台灣可控的繁體中文資料數量低,資料基礎環境及民間資料整合不足,因此余孝先建議,在國家策略擬定上,要統整台灣特有的資料,做出差異性,尤其是「主權AI」概念下真正重要的反而是資料。
面對算力不足,余孝先認為應該把算力視為門檻,整合國家或雲服務商的資源,支持企業算力,且不見得要買到像微軟(Microsoft)或OpenAI那麼龐大的算力,台灣要在台灣屬於的量級上比較,也能夠參與這個市場。
再來是人才缺乏情況下,應該挑選合適的模型,將人才投入模型預訓練、微調或後處理;治理的部分,合規則是護盾,余孝先表示,應持續關注各國AI相關法規的變化。
找到對的地方使用AI
「心態上要積極面對、接受AI,不要減緩你的腳步,因為別人不會因此停下。」余孝先指出,應該找到對的地方使用AI,避開有風險的部分,並找到適合台灣的定位,比如國際AI平台是通才,台灣則可以當專才。
他說,自己常告訴同仁,要審慎評估科技風險,把AI是為助手而非導師,自己也會做的事,請AI幫忙提升效率,而不是問它你不懂的問題,又無法辨別回答是否有誤。最後最重要的,仍是要關注國際規範發展,例如川普上任後,也許對AI的發展的加速會比較重視,保護個人隱私的部分也許較難執行,所以必須隨時觀察世界的趨勢,再導入最適合台灣的法規與治理標準。
延伸閱讀:資策會發布2025十大AI關鍵技術 引領企業創新驅動數位生態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