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歲老企業 側重系統攻防
其實,在他們入主前,LINE TAXI已經連續虧損六年,他們要如何在叫車平台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
導入裕隆集團的資源,改打團體戰,是林群盛打造LINE GO的第一步。
林群盛觀察指出,舊有的LINE TAXI團隊成員,平均年齡在三十五歲以下,背景多來自新創公司,人格特質是做決策速度快、習慣單打獨鬥。但,裕隆集團是一家有七十年歷史的傳統企業,走團體作戰路線,「就像是籃球比賽,年輕人想打機遇戰,但有經驗的教練,就會認為要有系統地進行攻防。」林群盛如此比喻。
以今年十月LINE GO推出減碳車隊的新服務為例,購買n7的司機每個月可省下約一萬元油錢,而車體空間大,也能提升乘客體驗,同時,還有機會幫集團帶動新車銷售。
而根據該公司統計,n7投入減碳車隊一個月以來,平均每周有五%的趟次成長。
納智捷總經理李應生說,確實有愈來愈多的消費者,是在搭乘過n7後感到驚豔而來店看車,營業用車領牌比例也愈來愈高,另外也有數支車隊開始跟納智捷洽談合作。
LINE TAXI創辦人之一、現為LINE GO技術長黃佩恩坦言,過去LINE TAXI並沒有車廠的資源,因此同仁多半看見哪裡有機會就往哪裡衝,也難以控管司機數量或服務品質。在裕隆加入後,團隊開始會評估如何發揮綜效,更有利於跨出傳統計程車業者的框架。
又如,既有團隊曾提出LINE GO有六四%的用戶,年齡在二十到三十九歲之間,若是能推出共享機車服務,就能抓到年輕人市場,規模量變大也能帶來較高收益。
但林群盛則認為,市場上已有Gogoro、WeMo、iRent等業者做相關業務,反觀充電樁市場還很破碎,有高達三十五家業者。若能整合全台四○%的充電樁,讓消費者不用下載多個App,只要透過LINE GO就能使用服務,不只可以切入藍海市場,對集團減碳車隊也有助益。
接著,林群盛鼓勵員工從消費者角度出發,增加舊有團隊「沒想過」的服務。
從顧客角度出發 做客製方案
打開LINE GO平台,介面上不只提供叫車,目前還有共享租車、機場接送、門市日租服務,到年底前還會新增包車、代駕、充電等新服務。
原來,過去LINE TAXI團隊,把自己視為是一個計程車的叫車平台,但林群盛認為,他們必須轉型,提供交通行動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簡稱MaaS),才能夠精準抓住消費者需求。
「不是幫消費者叫車,預估車資就好了,我們要當叫車平台的谷歌,幫消費者做出客製化方案。」林群盛觀察,台灣消費者多半對價格、搭車時間很敏感,必須運用科技,提供他們更多選擇。
例如,一位乘客要從桃園機場前往台北市區,四十分鐘至一小時的車程,車資可能落在一三○○元。他思考,若是平台能提供直接搭計程車、計程車轉乘捷運或客運等不同路線方案,不只能讓資訊更透明,也有機會抓住不同客群。「想省錢或想省時的客人,我們都有機會做到他們的生意。」他說。
想要拉近與第一、二名的差距,最關鍵的策略是鎖定LINE背後一九○○萬的用戶,打造更緊密的生態系,才能擴大LINE GO的優勢,建立護城河。
「我們到現在都還在虧錢。」林群盛不諱言,計程車市場的過度競爭,已經變成價格戰,必須靠「發券」或打折搶客。
「其實短期內很難避免燒錢。」林群盛話鋒一轉,先是舉Uber在美國經營十幾年後才轉虧為盈的例子,接著強調自己放眼的是LINE背後「大數據」所帶來的效益,「數據就是未來的金礦和石油,可以告訴我哪些服務會賺錢。」
林群盛盤算台灣是LINE經營海外最成功的市場之一,「LINE又是全台最大通訊軟體、最有潛力,與中國微信一樣,成為Super(超級)App。」而目前LINE在國內已推出三十項服務,與LINE GO合作的有五項,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此外,林群盛也透露,其實有逾八○○萬人加入過LINE GO,只是現在「活下來」的會員剩四三○萬人,藉由數據的收集,將服務優化、精準導入多元運具後,「這些失去的人可能就會回來。」預期未來每年會有六十萬人次會員數的成長。
林群盛花了1個月試開納智捷n7後,才決定導入LINE GO,如今已成為搶手的叫車選項。(攝影/唐紹航)
求超前部署 重研發、敢花錢
林群盛也深知,滿足在地化開發需求,將是公司核心競爭力之一,因此善用LINE GO一四○名員工當中,有一半人力是研發人員的強項,優化客戶體驗,像是每月砸逾百萬元改善過去叫車定位不佳的問題等。
《今周刊》採訪當天,也可以看見研發人員旁的白板上,寫滿了如何增進會員權益的討論。
LINE企業戰略部副總經理唐欣指出,LINE GO確實必須不斷優化,且不再是解決痛點,而是要超前部署,給予客戶有別於其他平台的體驗,才能拉開賽道間的距離。
從明年開始,LINE GO也將擴大LINE通訊軟體的優勢,包含強化AI語音叫車,讓各族群叫計程車再也不用花電話費;另外,正研擬幫別人代叫車輛服務,可直接發送叫車資訊,不必再需要截圖、跳出對話框後,才能把資訊傳送給司機。
不具名車廠業者表示,叫車平台已是紅海市場,且不管司機還是乘客,都是零忠誠度,只要有一家乘車優惠給不停,其他家也不能喊停,但是打群架總比單打獨鬥好,從裕隆與LINE GO、和泰與yoxi的結盟就能窺知一二,所有叫車平台玩到最後,勢必得串接各種服務,而誰能提供最多元服務,誰就有可能是最後的贏家。
無論如何,LINE GO已在轉型首年找到自己的定位。只是,裕隆集團給林群盛的目標,是讓LINE GO在二○二六年獲利。要如何不斷領先市場推出多元的交通服務,才能後發先至、彎道超車,將是LINE GO團隊眼前最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