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之際,台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以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其中全台首座深層地熱探測井「員山1號井」於113年10月21日舉行開鑽典禮,展現我國在地熱能技術上的突破,並進一步提升能源自主能力,為淨零轉型注入新動能。
2024年的422「世界地球日」,總統賴清德宣告將推動「淨零轉型五大策略」,包括啟動第二次能源轉型,加速地熱、氫能、生質能和海洋能等再生能源等,經濟部也持續發展地熱、小水力等多元綠能,強化國家能源自主將是下階段多元綠能的戰略目標。
中央研究院與台灣中油公司於111年6月17日簽署綠能發展合作備忘錄,共同選定蘭陽平原作為合作的起點,111年執行大地電磁測勘計畫,112年執行震波測勘計畫,評估結果確定宜蘭員山地區具有良好的地熱潛能,雙方即決定於員山鄉鑽探一口深度達4,000公尺的深層地熱探測井,若發現具地熱潛能,將進行相關地熱開發規劃,未來將複製此鑽探開發經驗至其它深層地熱區。
開鑽典禮由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經濟部部長郭智輝共同主持,宜蘭縣縣長林姿妙、農業部及國科會等一起見證。這是全台第一座深層地熱探測井(員山1號井),由中央研究院突破傳統地質測量與探勘的限制,運用精密地質探測先進技術定位熱源,再結合台灣中油的鑽井技術,鑽井目標達4,000公尺,將藉此了解地下地熱資源的分布與特性,供未來地熱開發規劃的參考。
從技術創新到能源自主 地熱探鑽的新起點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表示,台灣位於環太平洋火環帶,地熱資源豐富,其不受時間及天候影響的特性,是我國少數可以自產、穩定的零碳能源選項,過去由於探測和鑽井技術的限制,難以準確定位熱源,為了突破瓶頸,經濟部與中研院共同主導此次計畫,並聯合中油及全台地質和鑽井專家,經過兩年的努力確認高溫熱源潛能位置。研究團隊運用大地電磁法、反射震測及震波成像法等先進技術,建立地下熱源3D模型,以地下4,000公尺為鑽探目標,除了期待增進對宜蘭地區地熱動態的理解,也希望累積相關的技術經驗,未來能夠應用於全台各地的地熱開發。
深化地熱產業鏈 為台灣能源轉型注入新動力
經濟部部長郭智輝表示,根據經濟部地礦中心調查,台灣深層地熱蘊藏量約有40GW,估計可開發量能則有10GW,可見員山1號井的開鑽是台灣地熱產業的重大突破,未來將促進宜蘭地區地熱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推動地方經濟繁榮,尤其清水地熱發電廠的成功案例顯示宜蘭地熱資源的潛力,期望透過本次計畫有效開發地熱資源,利用在地的綠色能源,為資料中心等智慧型企業提供電力,提升宜蘭的經濟收益。
此外,郭部長也強調,政府將以科學依據推動員山1號井及未來地熱電廠的選址,不僅展現中油與中研院的實力,也彰顯政府對能源轉型的堅定決心。經濟部將持續支持地熱產業,透過政策引導與資金投入,培育專業人才,推動台灣地熱資源開發,打造完整產業鏈,使地熱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柱。
經濟部與中研院強強聯手 穩健邁向國家淨零轉型目標
此次探鑽任務中,台灣中油在實務工作上扮演關鍵角色。特別是探鑽深度達4,000公尺,目前國內僅中油具備深層探鑽的能力,員山1號井不只是深層地熱發展的新起點,更是穩定再生能源發展的一大步。地熱能源具備占地小、不受天候影響、發電穩定等優勢,有望成為台灣基載電力的選擇,此次員山1號井的開鑽,經濟部、中研院與中油等單位整合科學依據和技術實力,突破過去地熱能源探勘的技術瓶頸,推動我國更多元的自產能源開發,為台灣的深層地熱發展開創新前景,穩健邁向國家淨零轉型目標。
(台灣中油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