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已連續42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平均每4名死者中就有一人命喪癌症,當傳統醫療無效時,再生醫療無疑是給正與死神拔河的病患帶來一線曙光。
為加速新興醫療與技術發展,歷經3屆國會審查,終於在月前三讀通過《再生醫療法》與《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雙法,針對基因、細胞及其衍生物之規範管理,提供現行醫療效果不佳患者新選擇,同時促進國內再生醫療科技與產業發展,催生第二座兆元產值護國神山群。
再生雙法的通過不僅嘉惠全民,也代表未來產業發展,促使產官學研共同攜手努力,提供更好、更方便有效之工具,創造更優質健康服務,促進產業國際鏈結,讓臺灣與全民健康邁向更安全。今周刊10月14日舉辦「 2024臺灣生技醫療論壇」邀請專家學者與產業界交流對談,為生技產業發展與國人健康促進找尋新藍海,開啟生技新局的黃金時刻。
找出超級捐贈者 細胞庫是再生醫療的重要關鍵
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惠鈞投入運用結構蛋白質體學,了解重要生物系統功能領域超過半世紀,他強調:「再生醫療雙法通過,揭示以細胞為治療核心的再生醫療正加速擴大發展。」過去許多人認為百年藥物史中最偉大的發明是抗生素,但這是基於化學藥物治療前提,「如果問我,從生命科學角度來看,我反而覺得最重要的里程碑是發現DNA結構。」
王惠鈞認為,唯有瞭解或掌握DNA結構,人們才能進一步解析基因的修飾、控制與複製,利用酵素修飾蛋白質,或將化學小分子藥與蛋白質大分子藥結合,形成所謂生物製劑,使藥物更加有效。從細胞發展出的新型治療方式,凸顯2大產業未來方向,首先,當務之急是持續提升細胞庫,過去細胞保存多數用在未來治療自己,未來不僅可供直系近親使用,還能從中找出超級捐贈者,作為治療其他病患的細胞來源。
王惠鈞以電影《瘋狂麥斯:憤怒道》說明,主角遭俘擄卻未被處死的關鍵,就在於他的血液可提供給他人使用,也就是再生醫療中的「超級捐贈者」,代表其所提供的細胞具低排斥性,可廣泛適用於不同病患體內,細胞易於複製、放大與純化,可提供給更多人治療使用。
其次,是透過細胞修飾開發出更多新療法,像是利用自然殺手細胞、T細胞等免疫細胞療法,使其具備鎖定病灶的能力,除了治療外,也可幫助亞健康、健康民眾身上,例如在關節修復上,2018年已有研究使用細胞做成的細胞層片軟骨組織,透過生物材料製作,細胞來源不一定需要從患者本身取得,現已進入第三代技術。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產學界聚焦在「外泌體」新應用材料。王惠鈞表示, 外泌體是沒有細胞的細胞治療,因細胞會吐出小型囊泡,內含豐富小分子、蛋白質與mRNA,因具有傷口修復特性,被廣泛用在醫美領域,也有科學家進行癌症治療研究,王惠鈞透露自己就與北醫黃彥華教授合組團隊,研究外泌體改裝使其可抓出肝癌病變特徵。
「替細胞裝上標靶,讓它找到你需要的組織,而且最好是通用型,才能達事半功倍之效。」王惠鈞鼓勵學界做好基礎研究,深入了解細胞、外泌體在身體內的作用,才能為再生醫療鞏固紮實基礎,透過了解細胞根本的作用機制,使其發揮多元治療功能,才能找到對症下藥的創新療法。
掌握4大利基 博醫能串起臺灣再生醫療產業鏈
隸屬RMT控股集團旗下的超基因與博醫能生技2大公司,前者併購已有超過20年歷史的臍帶血銀行「再生緣生技」,以打造全球最大臍帶血儲存公司為目標,後者則擔任臨床實驗與生產製造。出席論壇的博醫能生技董事長何啟功,也兼任超基因生技副董事長,去曾任衛福部次長及有豐富醫界歷練的他說:「6月通過再生雙法,牽涉到安全性,讓民眾獲得最好的照護產品,才是最終需要被關注的重點。」
何啟功指出,再生醫療的全球市場規模在去年達294.2億美元,預估10年複合成長率達18%,其中北美為再生醫療最大市場,而亞太地區則是成長最快市場,預估10年年複合成長率達23.6%,截至今年第2季,全球再生醫療開發商共2915家,其中亞洲地區約佔34%,較去年2762家增加5.5%,其中又以細胞治療為大宗,佔比超過6成。
何啟功分析,再生醫療的發展利基有四大重點,包括技術、人才、通路與資本投資量體,當傳統醫療遇到瓶頸,希望追求新的治療方法,使得全球再生醫療市場蓬勃發展,未來亞太地區人口成長數、老化程度與經濟能量持續提升,使得市場有機會超越北美,可發展環節領域涵蓋組織工程、細胞與基因治療、免疫療法,又以後二大領域佔大宗,未來可能慢性病都有可能走入基因治療,但現階段許多研究遭遇瓶頸,朝向是否會導致癌化或負面影響發展探討。
以RMT集團為例,在臺灣再生醫療產業鏈布局兼顧上、中、下游,上游為幹細胞收集儲存的超基因生技,中游是細胞生產製造的超基因生技與博醫能生技,下游則是臨床實驗、移植技術與疾病治療的博醫能生技。何啟功在7年前曾參訪海外T細胞治療癌症過程,光是血液細胞處理與運輸等治療費用成本高達1500萬元,如何透過生產流程自動化與在地生產,提升時效性並降低治療價格,才能嘉惠更多和時間賽跑的重症患者。
何啟功也強調,臺灣再生醫療雙法面臨安全性、昂貴、國內市場規模小、特管辦法、規範、品質等各面向挑戰,過去立法從嚴,未來如何善用利基做出改變,執法機關可考慮立法從寬、執行從嚴,才能加速再生醫療產業發展。
「時間永遠不等人,投入生技產業必須有眼光也不怕燒錢,原有事業體在全球都有基地與人才,跨藍海投入生技業時,不妨善用原有通路,與生技醫療加以整合,反而能達事半功倍之效。」何啟功也建議臺廠企業可配合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以前店後廠概念,在臺灣訓練東南亞醫師,未來當這些醫師回國後,反過頭來協助臺灣藥物通過該國審核,加速推動落地化。
聚焦精準健康、健康促進與再生醫療產業的RMT集團,在臺首戰採用工業技術研究院「異體間質幹細胞」修復糖尿病足潰瘍傷口,因具低成本、傷口癒合速度快,大幅縮短1/2治療時間,可望幫助全球1.6億人免於截肢。下一步,博醫能生技也與工業技術研究院簽訂細胞3D列印MOU,以更真實、精確方式模擬人體器官,應用在疾病研究與藥物測試,可望為醫學與臨床實驗帶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