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號角響起,台灣身處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減碳成為企業必修課題!
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現任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也曾擔任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行政院能源與減碳辦公室諮詢委員等。長期深耕綠色永續、氣候變遷與產業碳排因應等議題。
擁有豐富經歷的他,將於11/9在 TSUTAYA BOOKSTORE 新竹湳雅店舉辦分享會,帶著企業轉化現有的碳交易挑戰為未來成功的機會。
蘋果公司已承諾2030年達到淨零排放,呼籲其全球供應鏈採取新措施以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並採取全面措施實現脫碳。蘋果公司將評估主要製造合作夥伴的工作,以促進公司相關營運業務脫碳,包括採用100%再生電力,並且將追蹤年度進展。
蘋果公司的200多家供應商都需要配合其淨零承諾,包括康寧公司、日東電工公司、SK海力士、意法半導體、台積電與裕同等公司已承諾使用100%再生能源進行所有蘋果公司產品相關零組件生產活動。台積電配合蘋果公司的淨零要求,也會再要求旗下配合的數百家供應商,如台塑公司就是一例,而台塑公司會再要求底下的數十家供應商公司。
由此可知,透過供應鏈管理,全球所有廠商都將成為碳排放管理的生命共同體,沒有一家廠商可置身在此供應鏈碳管理之外,大家都是因為減碳而構成的新利害關係人。若說供應鏈碳管理是無遠弗屆,一點都不為過。
台灣大多數企業都身處全球供應鏈中的一環,如何因應迫在眉睫的供應鏈減碳要求,是攸關企業生存的大事。由於供應鏈碳管理相當困難與複雜,必須依據技術成熟度,依序採用,才可達事半功倍之效,最佳做法如下:
.循環/回收
加強循環/回收,提高原物料使用,降低原生料生產。依據目前技術來看,平均減碳成本低於10歐元/公噸CO2e,技術成熟度高,應列入第一級優先執行策略。造紙業已充分善用廢紙、建築業已充分使用替代水泥與回收鋼材、許多公司的廢水也充分回收再利用等,都是最佳做法。
由於循環經濟可貢獻約45%淨零目標,未來法規一定會逐步要求所有產品,都要有一定比例來自回收再利用品項。以瓶裝水的寶特瓶為例,法規會要求添加一定比例的回收再利用寶特瓶,依此發展下,將會發生競相爭搶回收寶特瓶之現象,如大型連鎖便利商店將廣設寶特瓶回收視為主要業務之一,並思考將回收的寶特瓶重新生產為所需的寶特瓶。
此外,企業也需要知道回收再利用會替代原生再製造活動,因此會產生很多的減碳效益,可轉換為碳權,將環保事務變成一門可賺錢事業。
.提升原物料生產效率
使用最佳可行技術(如電機、驅動器、泵或烤箱等)、更高效的控制技術,達到減少廢物量及提高效率,降低電力與熱量消耗。依照目前技術,平均減碳成本低於10歐元/公噸CO2e,當技術成熟度高,便應列入第一級優先執行策略。同樣地,在提高效率之餘,也會產生很多減碳效益,轉換成碳權的話就會變成一門賺錢生意。
.使用再生電力
移轉至再生電力,如透過使用風能、太陽能或生物能源的自發電力,或購電協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s, PPA)和再生能源憑證,降低電力碳排放。依據目前技術,平均減碳成本低於10歐元/公噸CO2e,技術成熟度高,應列入第一級優先執行策略。
各國發展中的「虛擬電廠」(Virtual Power Plant, VPP),就是讓民眾或企業可將多餘再生電力反饋至電網,將電力使用者華麗變身為電力供應者,一般稱為「產銷者」(Prosumer),亦是一門賺錢生意。
由於不同產業特性差異,供應鏈採用脫碳技術的優先性也有所不同。
如食品業與自然資源連結性高,供應鏈脫碳策略應以「自然為本解方」及原物料與製程效率為主;營建業會用到很多鋼筋水泥,都是製程排放,供應鏈脫碳策略則以碳捕獲、再生熱能及原物料與製程效率為主;電子業供應屬於高耗水與高耗電生產型態,供應鏈脫碳策略應聚焦於以循環經濟(回收水)、再生熱能(回收熱)及原物料與製程效率為主。
想了解更多,快來參加新書分享會
📌活動時間:11/9 (六) 14:00-15:00
📌活動地點:TSUTAYA BOOKSTORE 新竹湳雅店 大階梯 (新竹市北區大雅路88號b1)
🏃活動免費入場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碳金,投資獲利新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