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市值60億美元最後卻下市,燒光錢還惹爭議!台灣生技業除了砸錢,還有什麼要突破的?

市值60億美元最後卻下市,燒光錢還惹爭議!台灣生技業除了砸錢,還有什麼要突破的?

林宏文

科技

今周刊攝影組

2024-10-21 13:40

台灣生技產業發展至今,還有再進一步突破的機會嗎?《今周刊》在10/14舉辦生技醫療論壇,與幾位前輩應邀討論這個議題,我想在這個專欄談談一些心得。

 

《今周刊》2024年的生技醫療論壇邀請四位講者,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惠鈞、博醫能生技董事長何啟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以及安立璽榮生醫創辦人暨董事長陳泓愷,他們分別從再生醫療、外泌體到免疫醫療等議題,談到生技產業最新發展與國人健康促進發表等看法。

 

台灣生技產業發展至今,從過去以新藥開發為主,到目前兼具CDMO製造及醫材、應用生技等多元發展,加上今年再生雙法通過後細胞治療也新增各種投資,多個新議題再度匯聚,四位講者從不同角度探討這些題目,提出台灣生技業如何掌握這個新的黃金時刻,相當有啟發性。

 

我在主持對談時提到,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已逐漸成形,從保瑞、美時到藥華藥,都是突破年營收百億元甚至兩百億元的企業,前兩家也都能夠創造不輸電子業的高獲利。不過,生技醫療產業從科學理念發端,再到商業化的時程拉得太長,很多都要苦熬十年、二十年才看得到成果,這會形成產業發展很大的障礙。

 

因此,在探討各種生醫新議題的同時,像《今周刊》這樣的財經媒體會更關注的,是在這種長期抗戰的科學探索與開發過程中,哪些公司可以說到做到,加速讓理念實現,並真正達成商業化與產業化的結果。

 

兩個例子對比 生技、電子開發時程差很多

 

我舉了兩個最近的例子,來對比生技業與電子業的不同。

 

第一個是23andMe。這家已在矽谷創立18年的公司,負責人是谷哥兩位創辦人之一布林的前妻,因此也獲得谷哥大力投資。23andMe曾紅透半邊天,以個人基因檢測可預知健康與疾病為號召,市值一度達60億美元,吸引無數知名創投如紅杉等的投資,更被許多投入生技基因檢測與開發人士視為標杆企業。

 

不過,23andMe最近股票卻慘遭下市,且傳出客戶基因資料外洩事件。基因檢測這個大夢,即使有大企業與名人加持,也嘗試過各種生意模式,不斷找到新資金挹注,但多年來燒掉超過十億美元,終究無法找到一個可長久營運的商業模式。

 

對比電子業的商業化時程,很明顯就比生技業要短很多,最新的例子就是馬斯克創辦的SpaceX。

 

上周末,SpaceX星艦完成以「筷子夾火箭」,也就是以火箭發射塔的機械手臂,成功在半空中捕獲升空後回落的火箭助推器。

 

很多人應該都看了SpaceX發布的影片,員工為此試驗成功歡呼雀躍,那真的是一幅最美的畫面。一位SpaceX主管說,這是「可以載入工程史冊」的創舉,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也隨後送上祝賀,因為這些科技突破,預估可為美國政府減少三百億美元的巨額預算。

 

在這個星艦試射過程中,我最關注的是,馬斯克在去年提出這個「筷子夾火箭」願景,沒想到只花了短短一年時間就完成夢想,這種令人驚訝的神速進展,相信屆時SpaceX股票上市後,一定又是盛況空前。

 

這就是電子業與生技業一個最鮮活的對比。從科學探索到實際落地,兩個產業的開發時程真的差很多。

 

但是,我相信兩個產業的根本差異,很明顯是不會改變的。生醫涉及人命,各國監管都很嚴格,臨床驗證程序不能少,但電子業這次筷子夾不到,頂多再多花點錢,也不用犧牲人命,從資本市場募集大量資金的SpaceX,繼續把錢把人砸下去,加速完成絕對是有可能的。

 

對很多新創產業來說,時間不只是金錢,更是悠關成敗生死的關鍵。有人說,產業投資要儘早,如此成功後就能變先知,但很多投資不是投得太早,不然就是拖得太久,最後都變成先烈。

 

對生技從業人員來說,開發時間當然很重要,能夠讓夢想快速實現,這是每個人都期待的事,但若遇到計畫無法運作,早死早超生也比較好,趕快把資源及人力轉去做新案子。

 

人生苦短,若窮極一生只能開發兩、三個藥,只要一個失敗,人生就去掉三分之一,老是要在見不到光的黑暗隧道摸索,會讓這個行業吸引人才的力量降低很多。

 

更現實來說,對投資人而言,時間更是投資最大的敵人。若生技業一直要讓投資人等,等待五年、十年才看到成果,這種產業也很難有吸引力。股神巴菲特每次都會選擇滾一個長坡道的雪球,但大部分人都沒耐性,雪球還沒滾大以前就換坡道了。

 

「It’s all about money!」 一旦抓住機會要拚命賺

 

生技除了投資時間拉長,也很燒錢,這個問題更大。

 

日前台睿生技舉辦臨床研發成果記者會,宣布從2011年創立至今,前後投入十三年的兩個臨床實驗,終於在歐美日等國際重磅醫學會上發表成果,董事長林群也表示將爭取在六至九個月內授權國際藥廠。

 

應邀出席的上騰生技董事長張鴻仁說,在台灣健保上路第三十年,有一次記者來問他,對於健保的期許是什麼?擔任過健保局總經理的張鴻仁說,「我希望健保賺大錢。結果,記者跟我說,這個講法太粗俗,他不會引用。」

 

張鴻仁說,但這就是他的真實想法,生技業最重要的就是,「It’s all about money!」(一切都跟錢有關!)像丹麥藥廠諾和諾德(Novo Nordisk)靠瘦瘦針賺了幾百億美元,然後把這些錢再拿去併公司,投資新技術與新產品線,如今成為有史以來第二家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的歐洲企業,並與美國藥廠禮來進行世紀爭霸。

 

張鴻仁說,諾和諾德是生醫產業最佳範例,關鍵就在於,大賺錢後繼續投資,然後賺更多的錢。

 

的確,It’s all about money,諾和諾德不就是所有生技企業追求的標杆嗎?因為生技業太燒錢,因此抓住機會就要賺錢,而且若有機會賺,就要拼命賺。

 

所以,時間太久與太燒錢,對經營生技公司是很關鍵的事,那有什麼辦法加速進行?當天論壇中,幾位專家或多或少都談到這件事,例如利用AI加速新藥開發流程,連今年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及化學獎 ,也都同時頒給AI專家。

 

此外,因為研發時程太久,許多大型藥業集團很早就採取併購方式取得外部優秀團隊與藥物,如此既可減少內部研發投入,也加快公司發展速度。

 

另外,對很多新創公司來說,併購更是重要的出場機制,若能更早被收購,不用走完艱熬的上市流程,賣掉公司絕對是最優雅的退場方式。

 

如今台灣生技股王保瑞,就是用併購方式加速發展的好例子,而保瑞收購的很多國內外企業,也都開心地選擇退場讓位,因為覺得保瑞可以做得更好,這才是生技產業進入良性循環的最佳狀態。

 

其實,要讓併購更順利進行,此刻台灣生技業除了繼續做產業投資外,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發展資本市場,尤其是吸引更多亞洲生技公司到台灣掛牌,台灣目前資本市場有足夠實力做這件事,而且比亞洲其他資本市場更具備條件。

 

台灣有很強的電子產業生態鏈,台股也成為許多電子股掛牌籌資最佳的地方,比起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都不遜色,稱台灣為亞洲那斯達克(NASDAQ)也不為過,未來應該更擴大吸引亞洲其他高科技公司來掛牌上市,不只是電子股,也包括生技股,讓資本市場更活絡,對於產業發展及企業併購,都是最佳解方。

 

法規政策和資本市場 是台灣發展生技業的兩大方向

 

對於發展資本市場,我相當期待,因為台灣生技產業已到了另一個階段,發展生技資本市場更為重要,台灣生技產業走到今天,要再大步邁前,更需要資本市場來加速產業發展。

 

縮短產業開發的時間,政府的管制政策也有幫助。曾擔任過衛福部政務次長的何啟功談到有關政府該立法從嚴或執法從嚴的問題,另外也提到,七年前他在次長任內,印尼就曾和台灣談過,能否協助印尼發展遠距醫療,因為印尼有很多離島,很可惜這樣的發展機會沒有能夠持續。

 

有關政府的管制措施,產業界最常提的就是疫情期間,國內因各種法規程序拉太長,結果檢測試劑只能賣海外市場,但韓國因為政府動作快,台灣市場則因此讓給韓國廠商。在兼顧保護民眾及產業發展間,政策上還是要有協助產業發展的考量,重點就是不要擔心企業會賺錢。

 

在論壇中,王惠鈞院士提到,新政府的五大信賴產業(半導體、AI、軍工、安控、通訊)中,沒有列入生技,這是非常可惜的事。賴總統雖然是醫生,但醫生不一定懂產業,沒有把生技放在國家發展項目中,對許多產業人士來說是很大的遺憾。

 

周德陽院長提到,台廠要彎道超車,一定要超兩步、不能只超一步,另外陳泓愷董事長也提到透過國際合作開發多重適應症,都是很好的建議,也是台灣生技業可以兼顧品質及速度的發展策略。

 

最後,剛好最近有唐獎及諾貝爾獎公布得獎名單,日前又有《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學排名公布,我也就順便再多講兩句,談談這兩件事。

 

全球大學排名,所有台灣的大學排名都往後退,排名第1的學校仍為台大,排名第172名,但較前一次評比的第152名下滑20名;次佳為中國醫藥大學,排名為第301至350名間。

 

至於其他像清大及陽明交大都已排到第401至500名間,成大排名為第501名至600名間,政大則在第1201名至1500名間。

 

台大排名落後,其實很合理,因為只要對比一下,排在前面的北大、清華,還有香港及新加坡的大學,每個大學投入的經費,都是台大或台灣其他大學的好幾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錢用力砸下去,為何能奢望排名往前?

 

這就好比台積電,即使已在先進製程領先了,還是每年砸300億美元以上的資本支出,把三星、英特爾遠遠拋在後頭。領先後還要更領先,差距當然愈拉愈大。

 

我也提到,加州理工大學Caltech,目前教授只有三百人,學生二千多名,另外還有六百位研究人員,學校很小,但Caltech至今已獲得46個諾貝爾獎,在創新研發的能量遙遙領先。

 

拿Caltech的規模與台灣很多大學相比,只能算是一個中型大學,但Caltech規模雖小,投入經費非常多,更重要的是,選擇研究的題目都在全球創新前沿。

 

上個月,我採訪前台大校長李嗣涔,他說,台灣的大學若繼續只做me too的題目,很難期待可以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因此,It’s all about money!從生技業的時間太長到太燒錢,再到政府的產業政策、資本市場的發展,以及大學的全球排名,都與錢有關,台灣這幾年變成功了,也有錢了,接下來當然是要再繼續砸錢下去,然後集中全力做出有特色且別人沒有的東西,這大概是從產業、政策到學術界,一樣不變的道理。

 

延伸閱讀

實測吃「1水果」血糖狂飆174!醫解密背後原因:小心脂肪肝、2大健康風險...曝3招聰明食用法
實測吃「1水果」血糖狂飆174!醫解密背後原因:小心脂肪肝、2大健康風險...曝3招聰明食用法

2023-09-12

血壓、血糖偏高又粗腰…小心中招 「代謝症候群」   健檢報告數字不比高低  剛剛好就好
血壓、血糖偏高又粗腰…小心中招 「代謝症候群」 健檢報告數字不比高低 剛剛好就好

2023-10-04

有沒有糖尿病,看腳先知道?雙腳麻、像螞蟻在爬...5大症狀牢記!「這時間」散步15分鐘有效控糖
有沒有糖尿病,看腳先知道?雙腳麻、像螞蟻在爬...5大症狀牢記!「這時間」散步15分鐘有效控糖

2024-05-29

一吃澱粉血糖飆?醫師實證「先吃1食物」再嗑甜點、炸物都不怕:血糖數值一路沒波動
一吃澱粉血糖飆?醫師實證「先吃1食物」再嗑甜點、炸物都不怕:血糖數值一路沒波動

2023-09-21

早餐吃錯不只「更想睡」、還恐糖尿病上身!營養師曝「超NG搭配」:3原則吃飽、血糖不亂飆
早餐吃錯不只「更想睡」、還恐糖尿病上身!營養師曝「超NG搭配」:3原則吃飽、血糖不亂飆

20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