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工作夥伴江若寧(一九九○年~,台北大學經濟系)、黃奕穎(一九八七年~,中正大學會計與資科所)、邱政緯(一九八八年~,台大化工所)、陳宏富(一九九二年~,交大土木所)共同撰述。鑑往知來,我們試著回顧過去電信業泡沫的歷史並對比如今的AI熱潮,以提供投資人未來方向。
一、電信泡沫破裂
一九九六年美國公布《電信法》,放寬電信業競爭,從此美國電信產業不再由AT&T、Sprint、MCI三家壟斷,許多電信公司開始搭建自己的電信網路服務,這其中較有名的如世界通訊(Worldcom)、安隆(Enron)和環球電訊(Global Crossing)。看到網路產業的前景,各個電信巨頭紛紛提高資本支出,總計九五年至二○○○年期間,電信業的資本支出超過四五○○億美元,加計通貨膨脹,相當於如今的八○○○億美元。這樣高額的資本支出,使得販賣網路硬體設備的公司如思科、Ciena和Lucent等大幅受惠。
二○○○年初,網路泡沫開始出現破裂徵象,那斯達克指數於當年三月觸頂,之後聯準會開始升息,許多網路科技公司股價大跌,那斯達克指數至年底大跌三○%。網路泡沫破裂,雖造成當時許多新興的中小網路公司破產,然而財務相對穩健的大型網路企業(如亞馬遜、Yahoo等)雖也經歷股價大跌,卻仍屹立不搖。
但是,○一年隨之而來的電信泡沫破裂不一樣,分別造成當時三家電信巨頭世界通訊、安隆、環球電訊破產。為在網路趨勢下搶得市占,許多大型電信公司在一九九○年代不惜過度槓桿進行資本支出,而網路泡沫破裂後,由於市場需求跟不上以及一些財務會計上的造假,上述三大巨頭最後都走上破產命運,並且成為當時歷史第一、第二和第六大的破產案,這樣的破產規模紀錄直到二○○八年才被雷曼兄弟等投資銀行破產超越。
二、AI熱潮對比電信泡沫
如今的AI熱潮雖在起步階段,已嘉惠許多半導體公司、伺服器產業,最明顯的就是在AI淘金熱當中扮演「賣鏟子」角色的輝達。輝達以一條龍式的伺服器生產服務,搭配其獨家的CUDA(統一計算架構)開發套件,因為提早布局有成,幾乎霸占如今AI伺服器的供應鏈。輝達的崛起背景雖與過去在電信熱潮時賣硬體設備的思科相似,然而無論是對比個別公司或整體產業,兩者在許多重要關鍵點上仍有不同。
統計一九九七至九九年,網路電信業最狂熱的時期,電信巨頭的資本支出高達三○○○億美元,思科公司受惠此趨勢,三年間獲利成長七七%,股價則大漲六○○%,本益比暴增到一七一倍。
相較之下,輝達獲利自二○二二年低點的四十四億美元上升至二四年中的六一三億美元,不到兩年間成長近十三倍,股價則上漲八倍,因為獲利成長速度仍高於股價增長,因而預期本益比仍僅在三十五倍。
再看如今AI淘金熱的主要參與者,目前大型生成式AI需要投入龐大的資本,所以美國主要的AI參與者(臉書、亞馬遜、谷歌、蘋果、甲骨文和微軟)皆是具獲利能力的科技巨頭,預計今年的資本支出將超過二○○○億美元,未來亦將逐年增長。此六家公司如今手握超過四○○○億美元的閒置現金,完全沒有槓桿運作。
統計美國整體科技業持有現金占資產高達四七%,有堅實的資產負債表作後盾,讓科技公司可以放膽砸錢投資。對比當前的AI趨勢和電信業泡沫,在終端客戶上,如今帶動趨勢的科技巨頭,擁有過去在網路取得寡占地位的優質現金流入,並且手握龐大閒置資金,相較於電信泡沫的幾家公司因過度槓桿、在會計上作假帳浮報獲利,於二○○○年初期已奄奄一息的情況,相差巨大。
總結來說,現在受惠於AI趨勢的公司,在歷經獲利大幅成長之後,並未產生過去如思科動輒破百的本夢比估值,市場對輝達給予相對合理的三十五倍預期本益比,許多台股的AI伺服器供應鏈平均本益比亦在二十倍左右。在整體產業體質相對更健康,且未見明顯過高估值的情況下,投資人對未來整體股市可抱持相對樂觀態度,把握趨勢,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