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今周重磅》聯發科、華為互告,法說登場如何看後市?市場看好美9月降息,FOMC會議鮑爾會放鴿?

今周重磅》聯發科、華為互告,法說登場如何看後市?市場看好美9月降息,FOMC會議鮑爾會放鴿?
聯發科將召開法說會。

黃靖文

科技

shutterstock

2024-07-29 11:35

全球最大手機晶片供應商聯發科(2454)本周三(7/31)召開法說會,上半年合併營收為2,607億,年增率達34.5%。執行長蔡力行會如何看待智慧型手機市場後續發展,受到外界關注。

美國聯準會(Fed)預計於本周(7/31)召開FOMC利率決策會議,隨美國經濟持穩、通膨持續降溫,再加上近期就業市場趨緩,讓聯準會更有理由降息。外界都好奇,雖然Fed不太可能提前降息,但主席鮑爾言談是否會透露蛛絲馬跡。

1、 聯發科、聯電法說登場 外界關注營運展望
2、 超級央行周! Fed主席鮑爾會放鴿嗎?
3、 我國6月外銷不如預期 Q2 GDP能否保五?

今周重磅:聯發科、聯電法說登場 最大手機晶片供應商如何看後市


聯電(2303)、聯發科(2454)本周三(7/31)將舉辦法說會,公布第二季財報,同時說明未來展望。


聯發科Q2營收達標 智慧手機展望受矚


聯發科日前公布6月營收,月增率達2.2%、年增12.7%,整體第二季營收表現符合公司預期。上半年合併營收為2,607億,年增率達34.5%。上次法說會,聯發科認為今年需求將適度改善,全年營收成長目標為14%至16%(Mid-Teens)。


目前,聯發科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晶片供應商,市場關心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展望。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上次法說會曾說明,客戶回補庫存告一段落,,第二季手機出貨回到正常節奏,手機業績可能呈現季減,不過,電視和運算裝置預期會成長。


聯發科認為,受惠5G升級與高階手機趨勢,對聯發科來說,由於在旗艦手機市場的市占率正在擴張,2024年手機營收可望有14至16%的成長,其中,旗艦手機市場可望成長逾50%。


此外,目前聯發科與中國大廠華為大打專利戰。華為先是在中國對聯發科發起專利侵權訴訟,聯發科也透過子公司,在英國向華為提出侵權訴訟,預料也會成為法人關心焦點。


聯電法說會 成熟製程何時反彈?


由於半導體產業回溫,各界關注成熟製程晶圓代工廠營運何時走出谷底。聯電第2季合併營收567.99億元,年增0.89%,累計上半年合併營收1114.3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0.84%。


第1季由於傳統淡季因素,毛利率與獲利下探至3年低點,聯電先前表示,在通訊與消費性電子應用市況回溫的情況下,下半年營運可望優於上半年。


法人預計會關心成熟製程晶圓代工報價、受中國大舉開出成熟製程的營運影響,以及目前產能利用率,都會是法人關心焦點。


今周重磅:超級央行周登場! 市場關注9月降息風向球,鮑爾會放鴿嗎?


美國聯準會(Fed)預計於本周(7/31)召開FOMC利率決策會議,市場大多認為,聯準會在此次會議宣布降息的機會仍不高。不過,市場認為有機會在9月啟動降息,因此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在會後的談話,依舊會是市場關心焦點。


日前,鮑爾在出席一場華盛頓經濟俱樂部的演說中提及,美國第二季的通膨數據,已加強官員對於通膨率朝2%下降的細心。儘管鮑爾堅持不透露降息時機,不過,市場早已押注9月Fed就會啟動降息。


通膨降溫、就業市場趨緩 市場押注9月降息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隨美國經濟持穩、通膨持續降溫,再加上近期就業市場趨緩,讓聯準會更有理由降息,根據芝商所FedWatch數據(取自7/26),目前市場樂觀認為9月、11月、12月有可能降息,而寬鬆貨幣政策預期將有利美股中長期表現,


美國商務部上周公布數據,6月個人消費支出(PCE)整體平減指數,比5月小幅上升0.1%,符合預期。年增率達2.5%,比5月年增率小幅下降,顯示消費維持健康水準,對未來降息是好消息。而美國早前公布的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也已下降至3%。


除了美國聯準會,本周日本、央國央行也會召開利率決策會議,預料均會成為投資人關心焦點。


今周重磅:6月外銷略低預期 第二季GDP拚保五


主計總處本周三(7/31)發布第2季國民所得概估統計,在6月外銷訂單不如預期的情況下,第二季GDP能否如預期達到5.18%,仍待觀察。


AI發展、需求難料 經濟數據波動大



主計總處5月底曾預估,2024全年經濟成長率可達3.94%,第二季成長則是5.18%。只是,這個前提是AI帶動的外銷出口,有機會持續帶動經濟發展。


根據經濟部日前發布的6月外銷訂單達455億美元、年增率3.1%,儘管表現不俗,但低於預期。經濟部統計處指出,原本6月會有季底效應卻未如預期,加上手機筆電終端需求仍疲弱所致。


其實,日前主計總處曾說明過,整體經濟成長仍屬「緩步增溫」,只是由於AI發展比預期太快,但需求仍難以預料,因此讓未來經濟數據出現大幅波動。


國內智庫:觀察AI何時飛入尋常百姓家


國內智庫7月間也分別對2024年經濟進行預測,其中台經院將全年GDP上修至3.85%,大幅上修0.7個百分點,中經院則預測,全年經濟成長率為3.81%,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為4.32%。


中經院認為,今年上半年多數國家股市高漲,帶動財富效果、刺激消費,尤其台灣受惠AI發展,股市創歷史新高,相關出口暢旺,更推升經濟成長,可望推升2024年經濟成長。


台經院則認為,未來要觀察AI應用是否「飛入尋常百姓家」,何時落地終端需求,譬如AI PC需求就值得關注。此外,下半年傳產可望逐步復甦,若景氣能從科技轉向傳產、服務業,國內經濟就能夠全面點火。

以精準音樂推薦演算法提升用戶黏著度

 

喜歡音樂的人對 Spotify 應該都不陌生,Spotify 的營運地區涵蓋全球 61 個國家,台灣也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免費或付費用戶,皆可無限制的聆聽歌曲,差別只在提供音樂服務給免費用戶時,會穿插廣告以賺取廣告收入。

 

我個人是 Spotify 的忠實用戶,主要原因是 Spotify 推薦的歌曲實在是深得我心。所謂推薦歌曲指的是 Spotify 會根據某用戶聆聽音樂行為,找出其他音樂品味類似的用戶,並把其他用戶也喜歡、但某用戶尚未聽過的音樂推薦給他。另外,Spotify 也會蒐集並分析網路上的評論,為每首歌標記曲風,而對那些較無用戶行為與評論可以參考的新歌,Spotify 則會根據音頻去分析歌曲本身的風格,然後,再根據用戶的喜好推薦風格類似的歌曲。對這個功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在此我就不贅述演算法的細節。

 

而隨著 Spotify 的用戶持續增加,這些聆聽音樂的行為資料庫也變得更加龐大,不僅音樂推薦系統得以優化,還能進一步提高用戶的黏著度。關於用戶黏著度,根據Spotify 於 F-1 揭露的數字,平均每月流失率 (Churn Rate) 從 2015 年的 7.7% 降低至 2017 的年 5.5%,而這個數字與許多同樣提供訂閱制服務 (Subscription Model) 的公司相比,可說是相當健康。此外,顯示用戶黏著度的 DAU/ MAU (每日活躍用戶/ 每月活躍用戶) 由 15Q1 的 37% 上升至 17Q4 的 44%,Content Hour per MAU (每月活躍用戶聆聽音樂時數) 則由 15Q1 的 19 小時上升至 25 小時,在在都顯示了 Spotify 的用戶黏著度持續成長。

 

Spotify 的用戶黏著度持續增加 (資料來源:Spotify F-1)

 

營收持續成長,然高昂權利金卻為未來獲利性增添變數

 

Spotify 的營收成長狀況相當健康,2015-2017 的年營收分別為 US$ 2.4 billion、3.6 billion、5.0 billion (註 2),分別年增 79%、52% 與 39%,其中音樂串流收入貢獻了將近九成的營收,另外一成是廣告收入,2017 年底的月活躍用戶數與付費用戶數則分別為 159 million 與 71 million。

 

Spotify 的主要營收來自付費用戶的訂閱費 (資料來源:Spotify F-1)

 

然而,由於 Spotify 需支付唱片公司高昂的權利金,淨損也逐年增高。三大唱片公司 The Universal Music Group、Warner Music Group 和 Sony 掌控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音樂版權,若再加上 Merlin Network,Spotify 有高達 87% 的串流量來自這四家公司,唱片公司擁有相當強的議價權,也因此 Spotify 所需支付的授權金始終居高不下。

 

Spotify 和唱片公司之間的授權金採營收抽成,或是依用戶數與歌曲播放次數計算 (註 3),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意味著 Spotify 的成本至少將隨著使用者和營收的增加而等比例成長,並沒有邊際成本遞減的效益,導致公司毛利率一直維持在 11-20% 的水準。相較之下,同樣提供串流服務的 Netflix 只需支付一次影片授權成本,因此毛利率隨營收放大,由 2012 年的 12.6% 一路上升至 2017 年的 32.4% (這也解釋了為何 Netflix 享有 7.9 倍的市場營收比,相較之下,串流音樂服務因高授權成本壓低毛利率,因此 Spotify 與 Pandora 只有 4.3 倍與 0.8 倍)。再扣掉研發、行銷、人事與財務成本後,Spotify 2017 年仍虧損 US$ 1.5 billion,於是許多投資人對串流音樂是否是一門賺錢的生意抱持著高度疑問。

 

Spotify 淨利率逐年下降,使投資人對於未來獲利性存疑 (資料來源:Spotify F-1)

 

Spotify 的競爭者,如 Apple Music、Amazon Prime、Google Play Music,都有大公司撐腰,甚至有資源推出自己的音響設備。對這些大公司來說,音樂串流只是他們主要產品服務之外的附加服務,即便本身是個低利潤的商業模式,為了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整體體驗,集團永遠都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持這個低毛利的生意,相較之下,須憑一己之力撐起這個商業模式的 Spotify 便顯得十分艱辛。

 

掌握用戶行為或許能為公司取得更低的授權成本

 

老實說,Spotify 是否能成功壓低授權成本並提升獲利,沒人能說得準,但近來有許多跡象顯示,唱片公司已願意在授權金上讓步。Spotify 在 2017 年已與 Universal Music Group 談定合約,只將旗下的音樂內容提供給付費用戶,而非所有用戶,唱片公司就會降低授權金額,因此,公司毛利率也由 2016 年的 13.6% 上升至 2017 年的 20.8%。

 

另外,我認為 Spotify 手上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上億用戶的資料與音樂偏好。Spotify 在 2017 年推出 Spotify for Artist,亦即將用戶的基本資料與聆聽行為,如居住地區、聆聽音樂時間等,提供給唱片公司,幫助他們理解聽眾的喜好,以提升行銷的精準度,取得更多的聽眾與追蹤者,進而提升在 Spotify 上的能見度,甚至創作出更受市場歡迎的作品。如果可以善用這些資料,估計將能使 Spotify 有更多的籌碼去取得更低的授權金。

 

Spotify 日前公布了 2018 年財務預測,其中提到今年營收將成長 20-30% 至 US$ 6.0-6.5 billion,付費用戶也將由去年的 71 million 持續成長至年底 92-96 million。不過,公司對今年毛利率的預測為 23-25%,仍維持在 17Q4 24.5% 的水準,這似乎預告今年尚無法與唱片公司重新談判營收分潤。

 

總結來說,我認為雖然眾多大公司競相投入串流音樂服務,但 Spotify 畢竟是唯一專注於此服務的公司,也是最願意投入資源、並不斷優化消費者聆聽體驗的公司,因此,Spotify 的用戶成長與顧客黏著度皆相當健康,未來預計也將維持這樣的態勢,而股價表現也證明了投資人認同 Spotify 的價值與未來成長性。只不過,公司最終是否能將串流服務轉化為一門能營利的永續生意,或許就只能看它是否能夠將用戶行為資料轉化為對唱片公司有用的資訊,來提升自身的議價能力,而這也將是資本市場未來持續關注的重點。

 

註 1:各家公司的 2018 年營收預估來源如下 (1) Spotify 參考公司 2018 年財務預測,取營收年增率 20-30% 中間值之 25% (2) Netflix 參考 18Q1 財務預測 之年增率 36% (3) Pandora 參考公司 2018 年財務預測 年增率 7-10% 中間值之 8.5%。

 

註 2:F-1 原幣別為歐元,此處以歐元/美元匯率 1.23 換算成美元。

 

註 3:Spotify 支付權利金的方式與用戶付費與否有關,若是付費用戶使用服務,權利金的計算方式為 (1) 營收抽成 或 (2) 按用戶數計算,取金額較高者。若是免費用戶使用服務,權利金的計算方式為 (1) 營收抽成 或 (2) 按歌曲播放次數計算,取金額較高者。

 

不想錯過對數位經濟的深入分析,請關注AppWorks的FB粉絲頁

 

作者簡介:

現任AppWorks分析師,負責投資,表面上是個冷靜理性的金融人,但其實對創業有莫名的熱忱,立志成為台灣網路創業家與資本市場的橋樑。先前於凱基投顧擔任 Research Associate,主要負責產業研究和財務分析。台大財金系畢業,大學時期活躍於創意創業學程、不一樣思考社。

 

 

延伸閱讀
台股大逃殺來了!0056、00878、富邦金…6檔被點名能躲風暴,台積電、聯發科「下跌反是超值好買點」?
台股大逃殺來了!0056、00878、富邦金…6檔被點名能躲風暴,台積電、聯發科「下跌反是超值好買點」?

2024-07-26

聯發科、股王信驊、神盾都在搶七八○○億商機 台廠強攻邊緣AI新應用曝光
聯發科、股王信驊、神盾都在搶七八○○億商機 台廠強攻邊緣AI新應用曝光

2024-07-24

聯準會9月有望降息,債市多頭捲土重來!7類債券爆發力PK:現在卡位這2種「搶賺降息財」
聯準會9月有望降息,債市多頭捲土重來!7類債券爆發力PK:現在卡位這2種「搶賺降息財」

2024-07-24

台灣國防支出應提升GDP 5%!繼川普「保護費」後,歐布萊恩喊話加碼合理嗎?北約成員國平均僅2.11%
台灣國防支出應提升GDP 5%!繼川普「保護費」後,歐布萊恩喊話加碼合理嗎?北約成員國平均僅2.11%

2024-07-22

聯準會何時降息?市場最新預估曝光…降息次數降至2次,9月是最可行啟動時點
聯準會何時降息?市場最新預估曝光…降息次數降至2次,9月是最可行啟動時點

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