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積電股價漲至千元後,經常有人會問,台積電還能不能買?有朋友之前把輝達賣掉了,也詢問到底要買台積電還是輝達比較好?我的回答是,兩家都很好,但我會買台積電多一點。
先看最近兩家公司的股價表現。台積電不只股價上千元,美股ADR盤中曾漲到192.8美元,市值瞬間突破1兆美元,締造了台灣與亞洲企業的歷史標杆。至於輝達在一股拆十股後陷入整理,但近來股價又有轉強跡象,昨天(7/10)收盤價134.91美元,市值達到3.32兆美元。
輝達股價繼續上揚,已有分析師預測,三家市值已超過3兆美元的公司微軟、輝達、蘋果,未來一年市值都會超過4兆美元,而且輝達會是第一個達成目標的公司。
另外也有分析師將輝達股票目標價從每股130美元上調至180美元,並預測輝達 Blackwell系列之一的GB200晶片,可能在2025年帶來超過2,000億美元的資料中心收入。
至於台積電的目標價也不斷上調,目前外資圈給出台積電的目標價,由高至低依次為匯豐1370元、麥格理1280元、高盛1160元、花旗1150元、巴克萊1096元、摩根士丹利與摩根大通均為1080元、瑞銀1070元、美銀1040元。
本益成長比評價 輝達、台積電都不貴
分析台積電與輝達的投資價值,可以從幾個角度切入。首先是從本益比(PE)的觀點來看,昨天(7/10)獵豹財務長郭恭克在今周刊專欄中提到,以前天9日的收盤價計算,輝達過去四季的EPS是1.71美元,股價是128.2美元,本益比是75倍,台積電過去四季的EPS是33.06元,股價1040元,本益比是31.5倍。
從本益比來看,輝達高出台積電很多,看起來股價已經過熱。但是,若根據英國投資大師吉姆•史萊特(Jim Slater)提出的PEG ratio(本益成長比)理論,把盈餘成長率也考量進來,輝達由於盈餘成長率高到驚人,相對來看股價就不見得有那麼高。
所謂的PEG ratio,是將本益比再除以盈餘成長率,輝達因為最近一季EPS成長率高達650%,因此本益成長比只有0.12(75/650),至於台積電最近一季EPS成長率為27%,因此本益成長比為1.16(31.5/27)。
本益成長比的數字,通常是以1為基準,超出1太多就比較沒有投資價值,若低於1當然就比較好,一般也有人認為數字落在0.7至1.3會比較適合,若明顯高於1.3,股價就太貴了。
因此,輝達的本益成長比0.12,這個數字確實相當低,這也是很多分析師調高輝達目標價的原因。未來一年內輝達市值要達到4兆美元,以目前3.32兆美元的市值,基本上只要再漲20%左右就可以達成,以輝達目前AI晶片仍在快速出貨的情況下,盈餘成長率欲小不易,相對來看,微軟及蘋果的盈餘成長率都很溫和,輝達要領先達標4 兆美元市值應該不是難事。
至於台積電目前本益成長比1.16,大致落在一般的0.7至1.3的評估範圍,未來股價還要有表現,除了EPS要繼續推升外,盈餘成長率能否加速會是關鍵。
不過,台積電的盈餘成長性無法和輝達相比,但是台積電的自由現金流表現卻是領先。由於台積電獲利持續成長,加上資本支出五年攤提的政策,如今正進入密集的自由現金流回流的情況。
台積電自由現金流超越三星、英特爾
先比較台積電與對手三星、英特爾的自由現金流變化。比較2022年第4季、2023年第4季,以及2024年第1季的財報,台積電自由現金流從1500億元(新台幣,以下皆同)、2246億元,增加到2550億元,至於三星從358億元、1028億元,再到-337億元,至於英特爾則是從571億元、-661億元,再到-2297億元,很明顯可以看出來,台積電的自由現金流比其他兩家公司都要好很多。
此外,若計算台積電最近二季的每股自由現金流入,都可以達到一個股本,也就是2023年第4季的10.12元,再到2024年第1季的10.66 元,這個數字則比輝達要強很多。
台積電每年資本支出都在增加,卻可以產生自由現金流,最重要的是代表本業的營業活動現金流能夠快速成長。
統計過去幾年台積電的資本支出,自2018年開始,台積電的資本支出就開始快速增加,從105億美元、149億美元、172.4億美元、300億美元、363億美元,一直到2023年的304.5億美元。至於今年在320億美元以上,明年則預估在320億美元至360億美元之間,金額雖然逐年增加,但由於每年本業現金流入更高,於是自由現金流就愈來愈高。
至於三星及英特爾,由於營運不順暢,良率不佳,晶圓代工業務沒有獲利,接下來的自由現金流也不會好,尤其是英特爾已步入要賣工廠的股權來籌資,目前已賣出亞利桑那廠及英國廠的一半股權,英特爾這場仗會愈打愈辛苦,
總結前面的分析,我認為,在AI大趨勢的推動下,輝達與台積電剛好是AI與晶片兩個核心產業的佼佼者,因此都是這個發展大勢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持股,兩家公司各擅勝場,都相當值得投資。
輝達與台積電是AI與晶片時代的極品
回顧台股有史以來經歷過的五次景氣大循環,大約都以每十年為一個周期(見圖一),2022年至2030年將是AI蓬勃發展的時代,而其中的關鍵除了AI之外還有晶片,因此,兩家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就是輝達及台積電,只要AI與晶片繼續發展,這兩家公司的表現都相當值得期待。
圖一、台股歷來五次景氣循環,每十年都有大行情
年代 |
主動趨動力 |
代表企業 |
主要發動國家及原因 |
1980-1990 |
資產泡沬 |
國泰人壽、資產股 |
日本世界第一、資產泡沬 |
1990-2000 |
PC、NB、網通 |
廣達、華碩 |
美國發動PC及網路發展 |
2000-2008 |
能源、原物料 |
益通、茂迪 |
中國崛起帶動能源及原物料大漲 |
2009-2021 |
智慧手機、移動互聯網 |
宏達電、大立光 |
美國及中國移動互聯網大成長 |
2022-2030(?) |
AI、晶片 |
輝達、台積電 |
美國及台灣主導AI及晶片大勢 |
▲製表:林宏文
不過,大家也一定會想到,兩家公司的風險為何?台積電的主要風險當然來自競爭,但目前對手英特爾及三星都做得不好,而且不是普通的不好,是非常不好的不好,因此五年內兩家對手要追上台積電很困難,台積電可以維持通吃高階製程訂單的優勢。
台積電當然還有其他風險,例如有人說是地緣政治,認為台積去美國投資是一大利空。但這點我倒是不覺得有那麼嚴重,對台灣來說,美中對抗是利多大於利空,而且美國廠的量產進度已放緩,台積電在台灣也加強投資,日本建廠及量產都很順暢,即使明年美國廠量產後,台積的營運績效也一定超越英特爾及三星很多。
台積電比較大的營運風險,其實是在重資產這部分,而這也剛好是輕資產的IC設計業較大的優勢。台積電的兩大客戶蘋果、輝達,沒有龐大的折舊費用,當景氣不好時,只要砍人就可以立刻縮減成本,因此一旦全球景氣下滑,台積電受到的影響會大於前兩者,畢竟龐大資產無法立即脫手。
至於輝達目前的情況,一樣是把競爭障礙與護城河建得很高,輝達在AI晶片上的影響力,尤其是軟硬整合已做到極緻,從AI晶片GB200到軟體應用平台Cuda都領先對手甚多,輝達一家公司就有如包辦了PC時代中的微軟、英特爾兩個軟硬體的角色,超微等後進者要追趕上是相當困難的。
因此,從投資價值的各種角度來看,輝達與台積電是AI與晶片時代的極品,實在令人很難割捨,只有小孩子才做選擇,我會兩者都要。但若要硬分高下的話,我還是會壓台積電多一點。
IC設計業像擂台賽 隨時會換主角
我主要的想法是,從被取代的可能性來看,IC設計業比較像擂台賽,永遠都有新拳王出來挑戰舊拳王,輝達是近幾年才竄出來成為龍頭公司,但之前可是換過很多人。而且,IC設計拳王換來換去,但不管拳王是誰,晶圓代工訂單都還是落到台積電手上。
至於晶圓代工龍頭不太會變,過去三十多年來一直都是台積電,往後看十年、二十年,也應該還是台積電。另外還有一個理由更簡單,因為台積電是台灣公司,是這座小島的護國神山,當然值得繼續支持。
有趣的是,在股市多頭架構下,瑞銀前天(7/9)還發布對台股的預測,表示半導體還在復甦初期,現在才走到景氣循環的中期,因此現在賣台股還太早,可以再抱久一點。他們還用了一個比喻,Party在凌晨四點才結束,可是現在才九點,時間還很早。
這個形容很值得玩味,如果現在才九點,根據經驗,時間還那麼早,應該有很多人都還沒來Party,也代表Party外面還有很多錢等著進來,因此不用急著現在賣股。瑞銀這個預測,應該也可以拿來做為投資輝達與台積電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