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產業已是大勢所趨,國內最大廢乾電池處理廠三大未來科技,要從電池回收跨入高值化領域,讓垃圾變黃金。
屏東縣佳冬鄉,一家外觀不起眼的公司,卻做到了光陽、gogoro、保時捷、奧迪、凌志這些國內外知名車廠,甚至蘋果的生意。
它,是國內廢乾電池最大處理廠三大未來科技,業務包括錳鋅電池、筒型鹼錳電池、一次鋰電池、二次鋰電池、鈕扣型鋰電池以及鎳氫電池等,一年許可處理量超過8千噸、市占率約21.4%,居全台之冠。去年三大未來的年營收約8千7百萬元、毛利率22.74%。
原本蘋果的廢電池是累積一定數量後運至境外處理,在得知國內有處理能量後,就找上三大未來處理三C產品的廢電池。
廢電池回收可沒那麼簡單,首先得經過放電、破碎,接著進入磁選、渦電流,透過專業活性碳吸附、集塵與洗滌塔設備等,讓廢電池在處理過程中對環境影響降到最低,最終得出碳粉、廢鐵與銅鋁混合物。
法規嚴謹是另一個門檻。三大未來董事長林沛毅舉例,僅在處理前期,整批電池可能重數十噸、多達百萬顆,每袋都要抽檢幾顆電池,只要其中一顆電池的電壓高於1伏特,這整批電池必須全部退回,而整個過程都是24小時影像監控、連線到環境部。
也就是說,要做到幾百萬顆電池的電壓全都控制在一伏特以下,需要很多經驗的累積與測試。「放電的過程中,什麼樣的濃度?在鹽水裡面多少時間?電力衰減多少?都需要不斷地實驗。」林沛毅解釋,經由一道道繁複程序,「直到下一步處理黑粉、塑膠、鐵,還要看資源再生比率是否符合,符合後才能送到環境部認可的處理商或原物料商,之後才能拿到憑證以及處理費用。」
談起當初為何跨入廢電池回收領域,林沛毅笑著說,當初看到這個產業廠商沒幾家,認為應該很好賺,但實際進入產業發現廢電池都送往國外處理,國內並沒有相關技術,創業十幾年來遇到的問題都必須自己研發處理,國內也沒有同業可以學習,「一路走來遇到許多困難,這也是造就公司今天有比其他業者更豐富的經驗與技術,能夠更快處理挑戰。」
而三大未來也在十幾年前就跟工研院合作,一開始處理一次性電池居多,到近幾年處理的鋰電池數量則愈來愈多。林沛毅解釋,廢鋰電池由於使用過,難免有碰撞與破損,會讓其活性更易燃,其實是危險物品,不小心就可能發生嚴重事故,甚至光鋰電池堆疊放置不當都可能造成火災。「近年歐洲發生兩起疑似電動車自燃、造成嚴重火燒汽車運輸船的大型事件,船上都載運數千輛汽車,造成巨額損失。」
目前國內共有6家電池處理大型企業,三大未來是其中唯二的國內處理廠,其他四家皆運送至境外處理。不過依照巴塞爾公約精神,在國內有一定的處理量能後,就必須降低跨境運送的量能。另外一方面,「最近不少國家包括台灣,已經把鋰電池認定是戰略物資,……現在對產業的補助可能一視同仁,但國內處理與運送至境外的廠商,(預期未來)補助的程度就會逐漸顯現出差異。」林沛毅指出。
- 巴塞爾公約:1989年草擬、1992年正式生效,是控制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的國際公約。主要內容包括減少有害廢棄物產生,避免跨國運送時造成的環境汙染;提倡就地處理有害廢棄物,以減少跨國運送等。
電動車時代來臨 回收商機大
中加顧問資深業務副總黃俊凱表示,幾年前專注在電動車領域投資,認為電池處理未來會是電動車產業發展的一大考量,因此在2021年投資了三大未來。他看中的是,三大未來擁有鋰電池處理執照,且因為易爆炸,此為環境部監管的場域與公安設施。
他也非常看好產業的發展,在台灣電動車持續成長,整體電池處理需求也將隨之增加,且過去多為境外處理,「但國家為了把資源留在台灣,勢必希望留在國內處理。」
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則看好鋰電池回收產業,與太陽能、風電同為寡占事業,必須有執照才能營運,且綠色產業未來將成顯學。
至於電池回收的商機有多大?據環境部分析,國內電動車與儲能系統二次鋰電池報廢量,至2030年約每年達萬噸以上。而歐盟新《電池法》已於去年8月生效,宣示加強回收電池及鈷、鋰、鎳等關鍵原物料的決心。
下一步,三大未來將從回收跨入高值化領域,除了提高處理量,並增加電池組成成分中貴金屬的回收,有望打入更高階的電池原料及貴金屬的供應鏈。
綠色產業已是大勢所趨,如何讓垃圾變黃金更是跨入循環經濟的關鍵,三大未來預計將在第三季登錄興櫃,屆時可望成為台股中獨有的廢電池處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