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物流從倉庫到消費者家中的「最後一哩配送」,占總運輸成本約五三%,這條至關重要的路,吸引各界業者陸續加入,他們如何用新服務,打造更好的配送體驗?
當你在電商平台下單,賣家出貨後,物流業者首先會將貨物集結到轉運站,接下來送到區域型站所,最後由司機取貨、送到消費者家中或取貨商家,這段最末端物流,又稱「最後一哩配送」(last mile delivery),根據配送管理平台FarEye統計,它占總運輸成本約五三%,消費者對物流高效率、高度透明等需求,讓成本壓縮的難度更高。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分析師詹盛元指出,二○二四至三○年,全球最後一哩配送市場規模複合年增率約一○%,呈高速成長態勢,將達七五五億美元(約二.四兆新台幣),原因是人員、車輛、路線規畫等造成配送效率低的問題,逐漸被解決,當物流穩定、效率提升,業者就能把重心放在業務,讓消費需求隨之擴大,推動該市場穩健成長。
近年來,最後一哩配送不僅出現新型態運輸載具,也有愈來愈多業者加入提供物流服務,除了彌補運力缺口,也扮演提高運輸效率的功臣。《今周刊》走訪國內四家業者,從運輸載具、物流服務到軟體平台,試圖拼湊出這些新玩家,如何建造最後一哩路。
配送載具》蓋亞造電動三輪車 載貨200公斤照樣鑽巷爬坡
搭載小貨箱的電動三輪車穿梭在大街小巷,寬度約是機車的一.五倍,卻能載重兩百公斤、多達一千公升的貨物,靠著專利傾斜系統,就算滿載也能輕易轉彎、爬坡,電商龍頭富邦媒(momo)、聯邦快遞、DHL都用這輛車四處送貨,而打造這輛車的要角,是台灣公司蓋亞汽車。
蓋亞自一○年成立以來,就持續鑽研電動車,曾是台灣首家出口自駕電動車的業者,供貨給石油巨頭殼牌、英國牛津大學做展示與研究;一五年則正式聚焦研發電動三輪車,吸引華碩、富邦金、致茂投資,這家車廠究竟有何能耐?
十四年前,當電動車還不受關注時,一群專家就做起研發,一二年蓋亞受到殼牌青睞,外銷輕量化無人電動車,「我們從零到有,自己開模具、少量生產,」蓋亞汽車執行長韋逸斌回憶,「那時連電動車、無人車都沒被列在海關出口品項中!」
一五年,電動車產業逐漸成熟,韋逸斌認為四輪電動車市場已成紅海,二輪車又有Gogoro、光陽等「前輩」,反而三輪車界還沒出現領先者,若能在這領域發揚光大,等於為公司鑿出護城河,「我們的錢和資源都沒比人家多,如果要進入這個產業,就必須自己殺出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