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傾斜35度技術「不翻車」
但是,想讓三輪車能載貨、跑得快、又安全並不容易,一般三輪車都有容易翻車的問題,「搜尋二輪、四輪車的製造,有一堆資料可以參考,但你查『三輪車、可傾斜』,什麼東西都沒有。」
先行者的挑戰,硬生生擺在眼前,韋逸斌的目標是打造一輛「不會翻」的三輪車,截至目前,從專利概念、電腦模擬、實際調校完成到量產,蓋亞試過十六種版本,才研發出獨家傾斜技術,前輪和車身可以三十五度傾斜,後輪卻保持穩定。就連電動車三電系統,蓋亞都嘗試過五、六家供應商的產品,才找到合適的零組件,原因是商用物流車對續航力、使用壽命要求高,至少五到八年都不能壞,供應商的品質與能力必須跟得上。
而車輛的道路測試也不馬虎,韋逸斌與團隊開著自家三輪車跑遍全台停車場、大街小巷,夏天爬武嶺測試會不會過熱、冬天則前進零下二十度的北海道考驗耐候力,就連路況差、到處都是障礙物的地方也走過,甚至曾有澳洲客戶拿蓋亞與其他廠牌的車來測試,在載重二百公斤的情況下爬坡和坡道停車,結果其他廠牌的車不是下滑就是爬不上去,唯有蓋亞三輪車完成挑戰。
儘管車子的性能沒問題,但這家當時資本額僅四億元、員工人數不及一般車廠十分之一的公司,還是不免遭到客戶質疑。第一家客戶momo就曾告訴韋逸斌:「車子不錯,但你們起得來嗎?」言下之意,就是對新創車廠的營運存疑。不過,富邦集團看好蓋亞的技術能力,後來決定以富邦金、富邦媒入股蓋亞,確保公司有資金後援、供貨穩定。
最後一哩配送強調彈性與速度,電動三輪車比機車運量大四倍,加上容易進入巷弄、少有停車和交通問題,跟同樣載貨量的小貨車相較,運輸速度快兩小時,適合在城市中進行短程配送,這也是郵局、電商、快遞業者甚至警消單位看好蓋亞的原因。目前除了台灣,蓋亞在歐、日、澳、星國都已拿到訂單,今年營收將挑戰五十億元。

富邦媒物流管理處副總王莉蓉認為,速度快已成物流的基本盤,也是電商的競爭利基。(攝影/蕭芃凱)

物流服務》momo自組車隊、Uber外送平台 都打速度戰
有了運輸工具,接下來就得仰賴物流服務業者,完成最後一哩配送,這當中有自建車隊的電商,也有靠「零工經濟」發揮優勢的外送平台,紛紛搶食配送這塊大餅。
繼一八年網家(PChome)成立子公司網家速配後,momo也在二○年成立富昇物流,自組車隊,與衛星倉搭配強化配送效率。
富邦媒物流管理處副總經理王莉蓉指出,衛星倉作為區域型物流站點,就是為了方便、加速出貨,但如新竹物流、宅配通等傳統物流業者,一天只會集貨一到兩次,集完貨才配送,衛星倉等於失去功能,「如果我們有自己的車隊,就不會受四大物流業者定點、定時集貨的限制,可以即時配送。」
富昇讓momo早兩天到貨
對電商業者來說,配送速度是服務差異化的關鍵之一,momo經過盤點,決定成立富昇物流,負責將商品從衛星倉送到消費者手上。但產業面臨的缺工問題同樣落在他們身上,「大家聽過momo,但誰是富昇?」由於知名度低,常有應徵者對工作性質、貨量提出疑慮,且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遇上疫情、網購量暴增,光是momo每日貨量就增加三成,原本配合的物流業者陣腳全亂,富昇則擔起分流角色。
「很多布建都還不完善,理貨區、轉運站都塞滿貨。」王莉蓉形容當時場景,富昇連假日都想辦法找人來送貨,四大物流業者不去的醫療院所就由富昇支援,同時還得保障司機健康,一名業者指出,當時在momo下單的商品,若單靠四大物流到貨時間約五天,在富昇加入協助下,則能盡量縮短至三天。
富昇的管理系統以衛星倉為中心,計算配送量和最佳路線,即時追蹤貨態,每天還會產出戰情報告,檢視每位司機的配送狀況、服務品質,目前約九成運能都提供給momo、協助momo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和黏著度,另外一成則開放給其他客戶。
「對台灣消費者來說,快已經是基本盤,當日或隔日到貨變成常態。」王莉蓉的觀察,不僅是富昇秉持的原則,也意味著,誰的配送速度快,就有機會成為贏家,像是外送平台Uber Eats就推出優物流(Uber Direct),憑藉速度優勢,加入戰局,成為該集團在亞洲布局的第一個物流服務。

優物流與全聯小時達合作,15分鐘內就把商品從門市送到家,考驗店家揀貨能力與物流配送效率。(圖/優物流提供)

優物流攜全聯拚15分鐘到府
優物流二二年上線後,首先與全聯小時達合作,消費者在小時達App上買了雞蛋、青菜、醬油,從門市揀貨到配送,十五分鐘內就能送到家,且配達率高達九九%,就連3C通路龍頭燦坤、PChome、藥局都找上門。優物流與Uber Eats共用一套接單系統,外送員可自由接單,並選擇何時想送餐或送貨,薪資算法也相同。
「我們本來就有強大的車隊體系,疫情期間,也看到第三方物流需求上升。」優物流總經理許仄偉發現,很多電商都自建車隊,運能仍不足,加上Uber Eats具備軟體技術,他們決定進軍物流業。
消費者用Uber Eats點餐,能看見司機移動軌跡和預估到達時間,優物流也協助業者建置這套系統,並透過數據分析,得知哪些商品客戶會要求配送速度,哪些適合送得遠、哪些只能送得近,藉此給予業者選品建議。
針對配送流程,優物流系統則能在計算商品材積後,規畫出最佳路線,讓外送員能在一小時內完成七到十張訂單。服務上線的第一周,優物流團隊特別到倉儲觀察配送情形,「我們就去看外送員如何把貨品放到車上?會不會過重?有沒有行車安全疑慮?」許仄偉說,比起送餐,貨物體積普遍較大,尤其外送員多以機車配送,怎麼在短時間內送完多張訂單,考驗著外送員排放和上下貨技巧。

優物流總經理許仄偉。唐紹航攝
優物流並非什麼單都接,比如須低溫保存的生鮮食品,配送範圍最遠八公里,若遇到每張訂單都超出範圍、或是揀貨速度太慢的店家,寧可拒絕接單,也不讓配送品質打折。
二三年,優物流的訂單數成長達三位數,許仄偉說,店家想快速配送,除了要自建多個倉儲,還得額外雇人幫忙送貨,優物流等於攤掉了這些固定成本,而透過優物流與外送員簽訂短期合約的零工經濟模式,則能讓市場上的運力被靈活運用。
「對店家而言,物流不是主力業務,自己做,配送流程的使用者體驗不見得好;對傳統物流業者而言,司機只有送貨一種選項,不如應徵正職,缺工問題還是沒解決。」許仄偉認為,零工經濟是物流業的未來趨勢,優物流接下來的任務,便是繼續優化使用者體驗、客服、規畫專屬二輪車的路線,讓配送效率再提升。

余償鑫(左起)、余嘉淵、林仲達用軟體技術,替中小型物流業者省時省力、提升配送效率。(攝影/劉咸昌)

運輸管理》三維人用App整合訂單、配送 讓分貨省1.5小時
追蹤司機路徑、自動安排路線⋯⋯,富昇、優物流都具備的運輸管理系統,並非中小型物流業者的標準配備,司機拿著一疊紙查看地址,手動輸入導航,一邊開車、一邊接電話回報位置,才是他們的工作日常。不過,有一家台灣新創公司,已能替業者解決痛點。
一七年,余嘉淵、林仲達、余償鑫三位曾任職聯發科的工程師,共同成立三維人,曾協助PChome、和泰旗下共享計程車yoxi、艾立運能等業者做車輛派遣和管理,二三年獲台杉投資、活水影響力投資及裕隆董事林信義創立的廣信創投合計三百萬美元資金。
他們的創業起點,是從一場比賽開始,三人靠發明登山客追蹤器贏得獎金,因為都想「做點不一樣的事」,決定集資百萬元創業,從追蹤人一路做到追蹤車。「一開始司機們很抗拒,覺得為什麼還要學用新系統?」三維人執行長余嘉淵說,當時團隊不懂物流業,於是跟著司機一起送貨,「我們看過司機在操作手機,汗直接滴到上面。」這讓團隊發現,只有讓系統操作最簡化,才能真正符合司機需求。
因此三維人開發的App,整合訂單指派、一鍵導航、路線優化、貨態即時追蹤等功能,提高營運效率、節省業務成本,司機操作也只需簡單幾個步驟。余嘉淵卻意識到,不同產業知識差異大,靠專案模式很難擴大規模。
二二年,三維人決定聚焦物流車隊管理,「以前人家開出規格,做好即可,現在得自己觀察客戶需求來設計產品。」三維人技術長余償鑫說,團隊花了半年多時間、訪談近百家物流業者,才把專案式的商業模式,轉為通用型的訂閱制運輸管理系統,並針對中小型物流業者提供服務。
這套系統在客戶眼裡彷彿救星,從事兩岸跨境物流、大件貨運送的箱集速創辦人李正婕指出,過去公司都是紙本化作業,並由人工進行分貨,配好哪些貨物要上哪一輛車、送往什麼地點,光是這個流程就花一個多小時,「旺季常常弄到凌晨兩三點。」李正婕先試用三維人的軟體,結果分貨時間就節省一.五小時,且訂閱制也不必一次花大錢買軟體。
三維人統計,若倉儲、物流人員都用此系統,每月能節省工時六十小時,總共多送三十到四十張訂單,已有多家物流業者、馬來西亞家電品牌和床墊製造商導入,捨棄靠專案賺快錢,公司轉型後難免業績下降,但預計今年營收仍可達千萬元。
「這類軟體為什麼很少人做?這個行業這麼傳統老舊,為何要做?我們每年都會自問。」余嘉淵坦言創業的難,但三人堅信是未來趨勢,目標不僅是軟體商,還希望成為平台,串聯商家與物流業者利用閒置車輛,創造更多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