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32)
台積電何以穩坐全球半導體霸主之位?競爭對手又因何屢屢折戟?
長期關注台積電與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知名分析師,從三方面剖析護國神山的絕對優勢。
「結構上的問題沒有變化,它(台積電)的優勢就會一直存在。」談及台積電的技術領先時,資深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堅定地表示。
事實上,從還在外資券商巴克萊服務時,就一路緊盯台積電發展的陸行之,對台積電近年向外擴張據點的作法總是不乏「提醒」,但論及與對手之間的技術差異,他仍然認同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口中的「領先十年」之說。
武器一》先天差異 台積選對了商業模式
為何如此有信心?首先,是商業模式所造成的先天差異。陸行之先從三星和英特爾的狀況分析,「三星和英特爾不願把晶圓代工廠分割,就給了台積電一個很好的機會。」他以三星為例,表示三星的商業模式是自己設計、自己製造,同時還要幫其他客戶製造,「而在幫別人製造時,客戶也會擔心自己的設計還可能被偷取。」多邊都要兼顧的情況下,「結果就是會分心。」
這還延伸出了人才問題。比如,晶圓代工部門對三星來說是次要部門,韓國的頂尖人才多投身於記憶體部門。未能吸引到最優秀的人才,使得其邏輯製程部門相對薄弱,沒有投入主力軍去競爭,自然導致無法與台積電匹敵。
另一方面,「設計和製造的人才是完全不同的。」設計人才大部分是電子工程專業,或包括部分軟體和系統人才;而製造人才則來自於化工、物理等各種專業,學歷不一且多元。因此,當一家公司同時進行設計和製造時,可能會面臨兩者之間的協調及分潤問題,最終可能導致優秀人才的流失。
而看向另一個競爭對手英特爾,陸行之表示:「最大的問題在於其缺乏量產能力。」英特爾宣稱在四年內達成了五個節點的技術突破,但市場上卻看不到相應的產品。「沒有量產能力,就意味著他們無法在市場上犯錯。」陸行之解釋。
他指出,若英特爾想要與台積電競爭晶圓代工,「必須不計血本地投入!」但在陸行之眼中,英特爾的資本開支能力有限,加上晶圓代工事業連年虧損,無法大規模投入來與台積電競爭,「沒有大幅地砸下資本開支的魄力,怎麼跟台積電去搶占市場?」他輕笑說道。
相較之下,唯一能夠「砸下血本」與台積電拚搏的對手,就剩下中芯國際。「中芯很厲害,搶了不少份額,雖然規模較小,但在資本開支方面確實很敢!」陸行之如此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