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32)
在約莫10公尺外的距離,站在會議室門口的劉德音,向來訪的《今周刊》採訪團隊揮了揮手。
他是台積電董事長,兩岸三地最大市值企業的領導人,全球科技產業動見觀瞻的聚光焦點。去年,台積電營收達到2.16兆元,比起2018年他接任董事長時增加逾109%;去年台積電每股獲利來到32元以上,比6年前成長超過138%;而如今台積電22.49兆元的市值,則比6年前成長2.79倍。
不過,一趟80分鐘的訪談中,劉德音完全沒有把數字上的今昔差異掛在嘴邊……;若論台積電這些年來的鮮明改變,劉德音說,現在的台積電,不只是台灣的台積電,更是「世界的台積電」!
「如果只做『台灣的台積電』,只被台灣自己人一路追捧,豈不是……,不太長進?」他邊說邊笑,我們順勢接話:「董事長,現在你們已經被全世界追捧了呢!」劉德音固然還是雲淡風輕,但也帶著某種程度的苦笑:「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確實,一句「世界的台積電」,背後隱含著許許多多的危機應變與關鍵決策。面對地緣政治的驚天變局,劉德音說,過程中「沒有所謂的關鍵一刻」,層層疊加的事件陸續襲來,「從來沒有一次是簡單的是非題,每一次,都是高難度的問答題。」而詭譎的地緣政治情勢,又讓台積電更須力保製程技術上的絕對領先,他解釋:「我們必須讓全世界對台積電的產品都『無可拒絕』,包括中國大陸。」
經歷地緣政治的考驗,劉德音指出,這給了公司各部門難得的機會、也磨練出實力,他更預言,未來的台積電必然會更令人興奮(Exciting)。
他向我們揮了揮手,邀請我們一同前行,迎接他眼中更精采的台積電。而種種更精采的底蘊,劉德音是從台積電這些年來驚心動魄的地緣政治應變談起……。
談地緣政治 客戶直白要求赴美設廠:
你們,必須要有「存在感」
「有一本書,台灣人或許看不太到,叫作《All Measures Short of War》……。2018年,那本書的作者特別來台北找我。」劉德音喃喃地回憶,那是一場由美國在台協會前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介紹、台北論壇基金會安排的會面。
如果依照字面翻譯,書名意味著「戰爭之外的所有手段」,「基本上就是講中國和美國其實已經大打出手了,只是沒有打仗而已。」至於作者,名叫瑞特(Thomas Wright),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高級研究員,「他來找我,不斷詢問我們的科技,也表達了美國的憂心。」劉德音說,那是一種基於「台灣掌控美國大部分半導體產品製造」的憂心。
▲點擊圖片放大
美國學者找上門 敲響警鐘
他回憶,其實早在2015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任期後段,美中之間的對抗逐漸升溫,「當時台積電已經在關注世局發展。」但當這位鑽研「美中對抗」的美國學者主動登門叩問,終究像是一記警鐘,「不驚訝,但的確是一次關鍵的警醒。」他意識到對台積電而言,地緣政治將是重要議題。
局勢演變的速度極快,劉德音透露,在那場會面結束未久的2018年12月,已經有國際客戶開門見山直白告訴台積電,「你們最好還是能來美國,讓台積電在美國有一個……,存在感(presence)。」
說到這裡,劉德音提到了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019年11月所說的那句名言:「當世界不再安寧,台積電將會是地緣政治家的必爭之地。」這是一句明明白白的提醒,「但在當時,這句話在台灣的回響是什麼?大家並不是擔心,反而是好高興,」劉德音忍不住莞爾:「外界其實不知道,大難將至啊……!有些事,當時沒辦法跟外界清楚解釋。」
「大難將至」的形容當然有著玩笑成分,但當我們詢問:「對於地緣政治的應變,創辦人有沒有告訴你能怎麼做?」劉德音微微搖頭若有所思地說:「我們就是……,摸索、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