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被一雙Jordan鞋假貨激到!他從泡芙店主到1300億電商老闆,5千萬會員買賣球鞋都找他,憑的是什麼?

被一雙Jordan鞋假貨激到!他從泡芙店主到1300億電商老闆,5千萬會員買賣球鞋都找他,憑的是什麼?

2024-04-25 15:35

創業10年的「GOAT」是一個運動鞋和高檔服裝的電子商務平台,在170個國家做生意。有100萬賣家、5千萬會員。販賣的產品包括350個品牌。他們的10年,是一個克服人性弱點的故事。

 

10年前,住在洛杉磯,學電腦科學的Eddy Lu與學設計的室友菅野大信(Daishin Sugano),開始聊創業構想。2006年,他們付諸行動。一開始他們當「Beard Papa’s」泡芙店的加盟商,連續開了三家。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三家關了兩家。此時蘋果推出App Store。
 

他們一方面經營最後一家泡芙店,另一方面開發了處理待辦事項的App和遊戲App,都賺到一些小錢,說不上成功。為了拯救最後一家位於芝加哥的泡芙店,他們從洛杉磯搬到芝加哥。因為在新環境沒有朋友,他們開發了一款跟陌生人一起吃飯的社交App,叫「GrubWithUs」。用戶可以在參與的餐廳訂位,如果有四個人在同一天、同一家餐廳訂位,就可以坐在一起吃。
 

2011年,他們用這個想法加入了矽谷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也募得了160萬美元的種子資金,後來甚至進一步募得了500萬美元的A輪資金。但用戶的熱情,不及投資人。雖然如此,他們依然決定擴張,一下子擴展到12個城市,掉入了「急」的人性陷阱。銷售額當然增加了,但問題也層出不窮。Eddy說:「我們根本都還沒有搞定公司的結構,也不確定產品是市場真正想要的,就開始擴張了。於是原本是一個點的問題,變成12個點的問題。最後一切都崩盤了!」
 

他們不甘心,試圖在「GrubWithUs」既有的基礎上轉型。從社交軟體,變成餐廳數據的公司,但這轉型同樣不成功。Eddy說:「老實說,我們只是想在投資者面前挽回顏面。我們真正對這個新想法有熱情嗎?其實我們只是在搶救廢料而已。」「不甘心」,是另一個人性弱點。
 

放下不甘心,回歸初衷二次轉型
 

Eddy Lu和菅野大信看到自己病急亂投醫後,決定回歸初衷。大信一直喜歡搜集運動鞋。他10歲時,爸爸買了第一雙Jordan鞋。2013年,同款鞋的第五代「Air Jordan 5 Grape」重出,帶著濃厚的懷舊情感,他又在eBay上買了一雙。沒想到,這次他買到了假貨!他靈光一閃:為什麼沒有一個能驗證運動鞋真假的電商平台?
 

Eddy Lu和菅野大信跟投資他們做餐飲社交軟體的前輩討論這個新想法,大家都支持他們轉型。成功轉型的三個要素是:熱情、可解決的問題、運氣。三個中,他們已有兩個。
 

2015年7月,他們的平台「GOAT」上線。所有平台都有「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沒有賣家,就沒有買家。沒有買家,就沒有賣家。他們只好自掏腰包買進運動鞋,充當賣家。但為了營造很多賣家的印象,他們去大賣場買了很多不同的地板,然後在不同地板上,拍攝這些運動鞋。彷彿是不同的人在賣。
 

第一天,他們賣了20雙。兩週後,11雙被退貨。銷售持續低迷。直到他們在美國購物熱季黑色星期五(11月下旬感恩節之後的禮拜五)做了一款促銷活動。經典運動鞋的價值會隨著時間而增加。他們把市價600美元的「Adidas Yeezy」鞋,以200美元的原價銷售。
 

一週內,用戶數從數十人增加到10萬人!網站當機、庫存不足、叫罵聲不絕於耳!他們當然很丟臉。但也知道:他們轉型到了對的方向。投資人安慰他們:在初創階段,被人討厭,總比沒人理你來得好。
 



GOAT以賣球鞋起家,打造逾千億電商平台。(圖片來源:翻攝GOAT官網)
 

減少顧客麻煩是成功重要關鍵
 

站穩第一步後,他們試圖改變網路購物的方式,目的是減少顧客的麻煩。
 

1.如果你想找某款運動鞋,一般電商平台會列出所有賣家的選項。買家必須一一點選,互相比較,非常麻煩。在「GOAT」上,你會看到「最好的價格」、「最快拿到貨的價格」、「因為瑕疵而最便宜的價格」,讓買家省去很多時間。
 

2.除了產品的展示,「鑑定真假」,是「GOAT」幫顧客減少了另一個麻煩。
 

當買賣方在網路上成交後,賣方會先把球鞋寄給「GOAT」。「GOAT」會在收到當天,用機器學習、電腦視覺技術,和多年的產業知識,來驗證產品的真假。真貨和假貨都有特徵,如鞋底的柔軟度、橡膠的硬度、接縫等都不同。「GOAT」把看過的真貨和假貨的數據都收集起來,做成一個龐大的資料庫。透過這樣的獨門技術鑑定,如果是真貨,「GOAT」才會付款給賣方,把鞋寄給買方。
 

在運動鞋的品項成功後,他們不急著擴展到其他品項。他們記起當年「GrubWithUs」一下子擴展到12個點教訓。所以從運動鞋延伸到賣高檔服飾,整整花了5年。如今他們在全世界有17個認證中心,包括馬來西亞、柏林等。2021年6月,「GOAT」進入了F輪募資,公司的預估價值已經達到40億美元(約合台幣1千300萬元)。
 

從賣泡芙到賣球鞋的路上,Eddy Lu和菅野大信差點翻車。誤導他們的路標,是「愛面子」、「不甘心」、「急著擴張」。所幸他們在迷路前做了急轉彎,而指引他們的路標,還是自己的熱情。

 

參考資料:
1. GOAT’s Path to Product-Market Fit — How a Fake Sneaker Sparked a $4B Idea
2. GOAT uses machine learning, computer vision to verify your top dollar sneakers are authentic
 

※本文獲創新拿鐵授權轉載,原文:別讓「愛面子」和「不甘心」影響你的商業決定!泡芙加盟店,如何變成價值40億美元的運動鞋平台?

 

推薦閱讀:

1. 如何讓新產品符合市場需求?獨角獸「Productboard」追求「Product Market Fit」的漫漫長路

2. 給奶奶驚喜,卻嚇到她報警!這家新創公司讓你「訂閱」桌遊,享受柯南破案樂趣!

 

多數人恐怕都沒想到,在2026年正式迎接IFRS 17|號稱保險業的大魔王之前,眼前先有一座巨型冰山眼看要迎面撞上了,有幾家業者可能就要挺不過去眼前這一關?而你手中用來降低人生風險、規畫未來財務的一份份保單,若是來自這些紅色警戒的保險公司,當然也得提高警覺,因為,一旦公司失守,你的保單權益很可能就要不保了!

 

利率一直都是壽險公司經營的關鍵數字,每次央行的升息、降息,無論半碼或一碼,都會立刻挑起壽險業的超級敏感神經,對壽險業動輒影響數千億元、甚至上兆元的淨值數字跳動,到底這一波強升息,給台灣壽險公司帶來什麼危機?

 

「升息對壽險業是『短空長多』,」6月17日,國泰金控記者會上,面對外界不斷關切這波升息的影響,「短空長多」這四個字,從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的口中,至少說出三次。

 

李長庚說得沒錯,重點是,短空有多空?長多還有多遙遠?會不會有人挺不過短空,來不及看到遙遠的多頭?要回答這問題,得先看利率到底對壽險業有多敏感。

 

壽險公司因為手上持有許多股票與債券,因此利率對壽險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一旦利率上升,馬上造成手上大批債券價格的下跌。此外,今年以來全球股市大幅回檔,指標的美國道瓊指數下跌已超過15%的幅度,不過股市下跌的原因可能很多,升息只是其中一項重要因素。

 

保險

▲點擊圖片放大

 

升息趨勢是「短空長多」

具「減壓魔力」,能改善財務體質

 

一升息就立刻造成壽險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金額大幅縮水,「不過,現行的壽險公司財報,其實還已經限縮了這個波動的幅度。」曾任金管會主委、現任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的王儷玲指出。

 

她解釋,目前壽險業執行會計準則九號公報(IFRS 9)下,將金融性資產分為三類,一是「按攤銷後成本衡量」(AC),通常以「持有到期」為目的,因此價格變動不會影響損益表,也不會影響資產負債表的淨值。二是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FVOCI),此類商品的交易頻率很低,因此出售後的損益不影響本期淨利,而是放入其他綜合損益之中。

 

三類當中,僅有「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FVPL),是以交易賺價差為主,價格變動對損益與淨值都有影響。

 

當然,壽險公司還是有「上下其手」的空間,例如2019年市場多頭時,就有許多公司將原本已經放到AC、也就是打算一路持有至到期日的債券拿出來賣掉,以美化帳面獲利。逼得當時金管會跳出來規範,「若壽險公司一年內處分超過5%,則次年開始到2025年1月1日前,不得再將新的債券分入AC項下。」

 

利率上升對「資產」金額的影響固然很嚇人,但其實,對財報上的「負債」金額來說,升息具有更大的「減壓魔力」,只不過,在目前採行IFRS 9的當下,負債並未重新評價,因此這股魔力還在冰凍熄火中。

 

但未來IFRS 17正式上路,就會對壽險公司的負債評價,以升息後的利率重新計算所有保單的折現值,負債反而就會因為升息而減少,且減少的幅度遠大於資產因升息而價格下跌的幅度,所以淨值反而會提升,利差損會因為升息而獲得改善。

 

這就是李長庚口中的「長多」,升息對壽險業的實質財務面會有改善。

 

只是,在此之前,還有一段漫漫黑夜要度過。6月中,聯準會不但一口氣升息3碼,也對外暗示若通膨未見改善,今年可能還要再升息5到7碼,此前,已經因為升息衝擊而讓淨值蒸發兆元的台灣壽險業,能否承受這波跌幅?除了已被主管機關與資本市場高度關注之外,也讓人不禁回頭要問,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讓美國利率如此緊扣著台灣壽險業的生命線?

 

這個巨大的問號,最直白的答案就是,台灣壽險業太大了!大到利率上下震盪個一碼、半碼,乘上動輒上兆元的資產,都是幾百億元、幾千億元計算的天文數字,沒有一個主管機關敢在自己任內,坐視壽險業發生一丁點風吹草動的危機,因為壽險業任何的「一點點」,就是百億、千億,甚至更大的數字。

 

尤其台灣壽險業的海外投資部位之龐大,才會在這次美國升息中,因為持有超大部位的美債,以致淨值總額馬上下跌,「如果美國持續升息,這部位的市場價格還很有得跌!」一位資深的保險學者提醒。

 

新光人壽

今年5月新光人壽才剛向保險局提出增資92億元的申請,也是今年目前為止提出增資金額最大的壽險公司,為使財務體質更為強健。(圖中為新光金控總經理吳欣儒)(攝影/吳東岳)

 

20兆資金海外撒幣投資

養成壽險巨獸,資產15年增3倍

 

由於目前壽險業還未採用IFRS 17,整個財報對損益的認列就有很大的不一致問題,例如升息造成資產的未實現減損要充分反映,但負債的未實現利益卻紋風不動,表面上的財報波動,會比實質的影響大。因此現行財務表達上,升息讓壽險公司的淨值有被低估的問題,就像過去不斷降息時,淨值也有被高估的問題一樣。但目前會計制度如此,壽險業也只能咬牙接受升息的財報衝擊,要等到2026年IFRS 17實施,這個問題才會緩和下來。

 

目前台灣壽險業投資海外的資金共有20兆元,這意思是說,壽險公司手上有相當於十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的金錢在海外投資。根據業者估計,其中投資美國債券的部位,約在6到7兆元台幣之間,試算,美國債券價格只要下跌1%,就是6百億元。

 

台灣壽險業手握大筆資金在海外大撒幣、大投資,是國際上有名的事,2019年英國《金融時報》曾以「為何台灣對美債市場造成威脅」為題,指出台灣壽險業者持有約14%的長期美國公司債,但事後金管會發文澄清,表示「台灣壽險業投資(對美債市場而言)占比很低。」

 

不只美債,今年以來因俄烏戰爭爆發,引發各界對俄羅斯債券的關注,據估算,俄羅斯目前國際債券餘額有四百億美元,而根據今年3月金管會的統計,台灣壽險業握有1382億元台幣的俄國債券,換算等於占有俄國外債的一成多,以台灣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占比,這個比率顯然太高。

 

無論如何,龐大的海外投資部位,就是讓台灣壽險業財務高度波動的關鍵原因;以國泰人壽為例,今年第一季手上的總投資金額是7.2兆元,其中,投資海外的上限是65%,換算下來約5兆元,只要資產價格出現1%上下波動,就是5百億元的天文數字。放眼2021年台灣上市公司中,只有16家公司的整年度獲利超過這個數字,但這只是國泰人壽海外投資面臨1%的價格波動而已。

 

會有如此驚人的海外投資「實力」,自然是公司的快速成長所致。雖然最近兩年總資產開始小幅下滑,截至今年第一季為止,全台壽險業的可運用資金仍然達到29兆元,這個數字,是每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的15倍,更別說全台最大的國泰人壽擁有資產超過8兆元之多,富邦人壽也有5.6兆元,就連最近因董事長、副董事長雙雙請辭下台,資本適足率吃緊的三商美邦人壽,總資產都超過1兆元,以「富可敵國」形容壽險業,恐怕都還不夠。

 

因此,與其說是利率波動造成壽險業這麼大的震盪,不如說是因為台灣壽險業的巨大程度,幾乎是全世界絕無僅有,才是今天受利率影響如此劇烈的主因。

 

2020年全球保險滲透度前10名國家

 

儲蓄險是巨獸關鍵動力

保費最高、保額最低,助攻養分

 

其實,壽險業不是天生該這麼大的,起碼與鄰近的日本、韓國相比,日本的GDP約是台灣的6.5倍,但日本的壽險業者可運用資金約410兆日圓,大約90兆元台幣,僅是台灣的3倍,又例如韓國的GDP約是台灣的2.3倍,但壽險業可運用資金781兆韓元,等於約18兆元台幣,約台灣的0.6倍。

 

若進一步比較海外投資比重,日本壽險海外投資比重約27%、韓國約13%,而台灣有超過6成的資金都在海外,當然受國際總經局勢的波動最大,才會在這波美國強升息中,受到如此劇烈的影響。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誰養大了這隻巨獸?

 

如果時間回到15年前,其實當時台灣壽險業總資產僅7.8兆元,比現在的國壽一家還小一點,但卻在15年間,資產膨脹了將近3倍之多;同一時間,同屬金融業的銀行總資產,僅僅成長一倍多一點。

 

巨獸養成之路必有許多「滋養」的成分,其中,最大的成因,恐怕就是在低利率時代,讓保險公司大發利市、賣到手軟的「類定存儲蓄險商品」。

 

儲蓄險是一個統稱,大約以「利變壽險」、「利變年金險」、「萬能壽險」幾種類型保單為主,《今周刊》透過壽險同業間的交換資料,取得近10年來以上這些類型保單的保費收入資料,以下統稱為「儲蓄險」。

 

2011年時,當年整體壽險公司的儲蓄險,只賣了2千7百多億元,但到了2019年的高峰,那一年,台灣共賣出1.36兆元的儲蓄險,足足成長將近4倍,儲蓄險幾乎成了壽險業快速成長的最大動力機。

 

時任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察覺不對,發現台灣人大買儲蓄險,買到保險滲透率(保費收入除以GDP)全球第二,但國人真正買到的保單保障卻是少之又少,平均死亡給付僅約50多萬元,就是因為大家都不是買真正的「保險」,而是把錢拿去買類似定存的儲蓄險了。

 

各壽險公司近期資本適足率、淨值比與淨值

 

金管會整頓儲蓄險亂象

要求提高保障,避免資產無限擴張

 

顧立雄開始大刀闊斧整頓儲蓄險亂象,一方面要求業者拉高死亡給付占保單價值的比重,另一方面調高儲蓄險價格,才終於止住了儲蓄險無限擴張的局面;隔年,儲蓄險保費收入減少一成,剩下1.22兆元,是10年來首度負成長,去年再減17%,但仍有1兆元,業者預估今年可望跌破兆元大關。

 

一針扎破不斷吹漲的大氣球,終於讓這隻壽險巨獸的成長動力暫時歇息,不再漫無止境地快速成長,但即使如此,壽險業總資產還是停留在30兆元的超巨型規模,這個數字本來應該代表國人生活得到「充分保障」,足以高枕無憂,卻在扭曲的成長動力下,僅是讓壽險公司徒然成為一隻手握資金滿溢的投資巨獸罷了。

 

因為根據《保險法》第一四六之一條規定,可投入股市、公司債的上限,不得超過該保險業資金的35%,換句話說,換算下來台灣壽險公司約有10兆元的資金可以投入國內外股市,「本應該為人民管理生命風險的壽險公司,儼然成了一家超大型的資產管理公司。」一位保險學者感嘆地說。

 

另一方面,由於其中龐大的海外投資中,有高達9成是以美元計價,換算下來有18兆元之多,「美元只要升貶值1%,台灣壽險業如果不做任何避險,匯差損益就是1千8百億元。」這位學者說,今年以來美元兌台幣升值6%,台灣壽險業「躺著」就賺1兆元。「但是,這是真的賺錢嗎?或者說,這是壽險業該『賺』的錢嗎?」

 

這隻扭曲的巨獸不僅是一家超大型股票投資公司,也是一家超大型外匯公司,如何處理匯率與利率波動風險,成為經營上的兩大挑戰。唯獨保險業最基本的保障,卻是少之又少,這正是目前台灣壽險業的現況。

 

也因此,今年5月中華信評公司針對台灣壽險業受外匯的影響,特別出具報告,報告中直接點出問題,「台灣壽險業的外幣資產配置,在亞太區同業中居冠。」且措辭頗為嚴厲地表示,「若有個別壽險業將外匯管理轉做獲利導向,中華信評可能會採取負向評等的行動,因為外匯部位應是壽險業避險的管理工具,不是用來為公司創造獲利。」

 

就連5月底中央銀行發布一年一度的「金融穩定報告」,都特別示警「壽險業的海外投資曝險」,報告中舉出,台灣壽險公司海外投資占比高達9成的美元曝險,顯然連央行都注意到了事態嚴重。

 

壽險業者自身不是沒有危機或警惕,尤其大型業者,例如國泰人壽每季的法說會,都會不斷詳細說明逐步調高外幣保單,增加保障型商品與調整利差損的方向前進。

 

只是大象轉身需要時間,如果當年台灣社會用十多年的時間養成這隻巨獸,現在,或許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消化它,在此過程之中,必須承受利率、匯率的雙重高壓影響,而漫漫黑夜的隧道,還沒看到盡頭的曙光。

延伸閱讀
美零售霸主攻網購、電商之王買超市  都為虛實整合而戰     沃爾瑪、亞馬遜廝殺給台灣一課
美零售霸主攻網購、電商之王買超市 都為虛實整合而戰 沃爾瑪、亞馬遜廝殺給台灣一課

2024-04-17

純電商踩地盤  讓全聯存亡感爆發、速建護城河 小時達三年稱霸生鮮電商解密
純電商踩地盤 讓全聯存亡感爆發、速建護城河 小時達三年稱霸生鮮電商解密

2024-04-17

亞太最大時尚網購ZALORA重金回歸、韓國酷澎狂蓋物流中心…跨境電商大舉進軍台灣,他們看到了什麼?
亞太最大時尚網購ZALORA重金回歸、韓國酷澎狂蓋物流中心…跨境電商大舉進軍台灣,他們看到了什麼?

2023-11-09

如果把光華商場搬到美國、變成電商 客單價竟能衝破1萬台幣 是亞馬遜七倍!這為台灣賣家帶來啥機會?
如果把光華商場搬到美國、變成電商 客單價竟能衝破1萬台幣 是亞馬遜七倍!這為台灣賣家帶來啥機會?

2023-06-05

台灣近半企業已跨足電商,台灣經濟成長新動能靠「它」?3大方向打造外貿新航道
台灣近半企業已跨足電商,台灣經濟成長新動能靠「它」?3大方向打造外貿新航道

202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