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25)
從木材業起家的台灣老牌化工廠勝一,經過十年技術升級,如今營收有六成來自電子溶劑,成為半導體產業不可或缺的關鍵溶劑好夥伴。
若非今年以來股價大漲超過四成,且去年結算的毛利率衝到上市以來新高的三二%,多數人恐怕還不知道,成立四十五年的老牌化工廠勝一,已經成為台灣半導體產業中的重要溶劑供應商,來自電子產業的營收占比達到六成,堪稱上市櫃化工公司中,最具代表性的半導體概念股之一。
走進勝一的廠區,可以看到數百輛化學槽車壯觀地停在工廠附近。槽車載運的就是半導體製程用的溶劑,而這些溶劑,最後會被載往分布於全台的晶圓廠中,成為半導體製造流程中清洗晶圓的關鍵要角。
高齡八十六歲的勝一創辦人暨董事長孫靜源,絲毫不顯老態,在接受本刊專訪時,全程台語夾雜英文與中文,一方面,如數家珍介紹公司四十五年如一日的擺設,但在看似不變的背後,他更對勝一的轉型之路侃侃而談。
轉攻工業溶劑求生存
搭上台灣工業化列車 賣進重工業
說到勝一的緣起,孫靜源拿著公司成立四十五年紀念木製手機架表示,「其實,我們全家過去都是在做木材的。」在傳統化工產業中規模不算大的勝一,現在正與長春集團、李長榮化工等重量級對手競爭,成為台灣半導體產業中,重要的晶圓清洗劑供應商。
回到上世紀的一九六○年代,孫靜源家族最早是從木材合板加工廠起家,日本明治神宮鳥居使用的木材,就是由孫靜源家族提供。只是隨七○年代台灣木工產業往東南亞外移,主要生產合板黏著膠水的勝一,也被迫轉型。
孫靜源回憶,「當時我們工廠其實是為了生存,才轉進去做工業溶劑。」一九八九年,勝一幸運成功搭上台灣工業化的列車,循序漸進從單純的貿易買賣轉為自行生產,將工業級溶劑賣進台灣發展如日中天的重工業。
但有感於工業級溶劑門檻不高,從九○年代開始,勝一也嘗試把工業溶劑逐漸轉往電子級溶劑發展,用於面板和LED產業,甚至是半導體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