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醫護人員來說,最痛苦的部分是用電腦的時間,比看病的時間還要多。」中央研究院院士、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在週五(3/29)舉辦的電電公會75周年慶產業高峰論壇上,談到第一線醫護人員面對數位轉型,實際遭遇的工作挑戰。但他也指出,人工智慧(AI)應用、生成式AI的發展,將有助於解決這項難題。
這場針對智慧醫療健康科技的論壇中,仁寶技術長沈俊德、華碩營運長謝明傑、廣達技術長張嘉淵等電子產業人士,與中國附醫院長周德陽、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等人,各自分享了對於醫療領域AI發展與應用的近況。
電子與醫療產業的交流,背後是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的努力。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指出,過去電電公會偏重於資通訊產業的活動,「很少有醫療相關的論壇。」他指出,為了協助電子產業能深入醫療領域,布局智慧醫療發展的機會,電電公會近年開始與生策會合作,參與醫療科技會展並舉辦醫療科技論壇。
醫院體系各自發展、數據系統繁雜 數位轉型3大挑戰
在此次論壇上,醫院體系各自發展、全面轉型所需要的經費、以及數據系統繁雜,是座談中被指名的三項挑戰。「各大教學醫院,基本上都用自己的(智慧醫療系統)。」沈俊德指出,各家醫院各自發展自己系統的狀況,不但讓更具成本效益的大平台難以發揮,也讓各家醫院必須以相對高的成本,在醫院布建研發團隊。
「我們(台中榮總)計算過,數位轉型的投資都是算『億元』的…」陳適安解釋,這不但讓部分缺乏資源的醫院難以投資,即便是台中榮總團隊也得積極尋求國家型計劃,來投入資金開發。
其次,由於過去醫院各自發展系統的狀況,也讓多數醫院的醫療資訊系統架構複雜,增加了數位轉型的難度。「大家都在用自己的試算表,付出很多浪費。」謝明傑認為,數據做為數位轉型、乃至於AI應用的基礎,若能替醫院打造跨院可分享的數據平台,有利於往智慧醫療的轉型發展。
楊泮池舉例,若能透過語音AI辨識病人的談話,「講客家語、台語也可以,講完病歷自己就寫好。」便能大幅縮減醫護人員在電腦作業的時間,「我想(醫院)每個人都會想要買這個軟體。」
不只是看診紀錄,AI的應用也讓電子業者看到往醫材發展的機會。謝明傑舉例,華碩開發的手持式超音波,便能透過AI功能協助血管判讀。沈俊德則表示仁寶開發的腦波診斷系統,也能透過AI輔助診斷,其中憂鬱症診斷功能已經獲得食藥署的醫材許可。
對醫院而言,院內在AI應用的探索也在持續。周德陽便提到與醫院關係緊密的保險業者,已經在透過大數據上的技術合作,藉此評估病人存活率等數字。
面對此刻台灣發展智慧醫療,並深入發展醫療AI的狀況,張嘉淵指出必須協助醫院收集持續性的有效數據,並思考如何使其與當前醫療行為整合,「資訊業需要跟醫療界有更緊密的結合,這剛好是電電公會可以做的、打造一個新的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