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創辦人和創投的困境

創辦人和創投的困境

2024-03-27 10:08

台灣必須在健康醫療、大數據、能源和電動車等高成長產業,培養新一代的新創,而打造成功新創企業的第一步,是翻轉刻板觀念,並理解「創辦人的困境」。

眼前台灣藉著半導體製造及電子產業撐起一片天,但這些枱面上的主角多已步入成熟階段,我們需要培育更具活力和競爭力的新創企業。台灣的創投產業在九○年代至二○○○年初相當活躍,為新創企業提供資源,如今規模與影響力式微。台灣必須採取更現代、更專業的方法,在健康醫療、大數據、能源和電動車/自駕車等高成長產業,培養新一代的新創企業。

 

打造成功新創企業的要素為何?

 

第一步是翻轉台灣的刻板觀念:創辦人必須擁有豐富的產業專業知識和經驗。成立一家製造公司,執行長就要從製造業挖角?不一定!

 

專家只是漸進式進步的來源。零售業的創新來自亞馬遜而非沃爾瑪;媒體的創新來自YouTube、Twitter和臉書而不是《時代》雜誌或大型電視網路;太空領域的創新來自Space X而非波音或洛克希德。

 

其次,每位企業家都想成為比爾.蓋茲、張忠謀或郭台銘;然而,創辦人很少是成功的執行長,原因很簡單,創辦人要成功,必須具備極度固執、專注等異於常人的特質,當多數人早就放棄之際,他們仍無視可能失敗的警訊,繼續向前衝。創業家一旦證明其堅持是正確的,並讓新事業開始營運和獲利時,就需要完全不同的技能;但前述蓋茲、張、郭三位例外。

 

創辦人被創投金主趕下執行長寶座的例子屢見不鮮,如谷歌的佩奇、布林、Uber的卡蘭尼克;馬丁.艾伯哈德在○三年創立特斯拉,卻在○七年的一通電話中,被大股東兼董事會主席馬斯克掃地出門。

 

創辦人的執著、過度自信和天真,可能是新創企業的催化劑,但這些性格在日後必然會形成管理上的衝突,這被稱為「創辦人的困境」(Founder's Dilemma)。研究顯示,新企業成立三年時,有半數的創辦人不再是執行長;第四年只剩四成的創辦人仍留在辦公室角落;不到四分之一的創辦人能夠帶領公司風光上市。

 

創投必須敞開心胸,接受這個事實,也就是他們想要押寶支持的企業家未必是業內人士;創辦人也必須在成為「失敗企業的國王」或「成功獨角獸的大股東」之間作抉擇;否則,創辦人及創投基金到頭來恐會落個既沒錢也沒權的窘境。

 

(本專欄隔周刊出)

延伸閱讀
台積供應鏈起風了!
台積供應鏈起風了!

2024-03-13

上醫治未病-預防醫學在台灣
上醫治未病-預防醫學在台灣

2024-02-27

還沒開始就結束的電動車派對
還沒開始就結束的電動車派對

2024-02-05

建立對話機制  正視兩岸共存
建立對話機制 正視兩岸共存

2024-01-24

比特幣將迎接「減半」利多?
比特幣將迎接「減半」利多?

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