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能源轉型之路,如何在台灣有限的土地資源上,有效利用發揮地力,而台南是全台養殖漁業重鎮,魚塭面積近1萬4000公頃,在漁電共生發展上,又扮演什麼樣的重要角色呢?
文蛤養殖如何與光電共生?
台南北門區蚵寮段的養殖戶葉福順,從事養殖文蛤工作,北門蚵寮段是海埔新生地,幾乎80%的土地都用來養文蛤,這裡養的文蛤就靠純海水,水質也非常好,到了收成時期,他每天凌晨3、4點天色未亮就開始工作。
對於漁電共生來到台南北門開發落腳,葉福順起初因為不了解而憂心,「一開始聽到光電,當時地主說要跟太陽能廠商合作,第一個直覺就是我們可不可以再養殖,養的魚、蝦、貝類會不會因此不好養,養得不健康。」這些疑惑也是當地地主、漁民心中共同的擔憂。
雲豹能源在台南北門開發的全台最大漁電共生案場,占地面積是170公頃,裝置設備容量是128MW,總發電度數約1.8億度電,可以提供在地5萬戶家庭一整年的用電量,但光是前期在跟漁民、跟地主的溝通,花了將近4年時間,為了取得他們的信任,雲豹能源永續長暨發言人張建偉每星期親自南下,跟漁民們「話家常、搏感情」,聽取當地居民意見。
同時負責與當地居民與漁民溝通,雲豹能源專案工程師李承栩從一開始台語「不輪轉」,到現在可以跟漁民們侃侃而談,李承栩坦言,漁電共生是漁業跟光電業是兩個不同的產業結合,業者更需要站在漁民的角度思考,再將彼此的想法溝通,才能達到平衡,讓漁民們願意接受並建立信任。
(圖/養殖漁民葉福順(左)與雲豹能源專案工程師李承栩(右)互動就像家人。)
推「原地原養」 取得漁民信任
雲豹能源秉持原地原養,依照法規光電遮蔽率40%的限制,將太陽能板架設在魚塭的土堤邊坡上,張建偉也提到,「儘量不改變原地放養的空間,幫養殖戶增加遮陽擋光的遮蔽物,而當鋒面來襲的時候,光電板更適當地把風切切掉,減少風勢直擊魚塭造成養殖作物的損失傷害。」
對於漁電共生的想法,葉福順肯定地表示,「雲豹能源跟漁民就是互相溝通彼此的需求,他們也都會配合,像今年我們已經養了一年了,跟以前都沒有差別,養的速度也是不輸以前,牠的規格、尺寸都沒有差啦!」
與葉福順並著肩走在北門漁電共生案場旁,捧著手上剛從魚塭裡收成而來的一顆顆長得肥美飽滿的文蛤,張建偉有感地表示,「我們不只是在臺灣做再生能源,同時是幫世界做降溫,讓更多人認識光電的好。」
(圖/雲豹能源永續長暨發言人張建偉(左),與葉福順(右)並肩走在北門漁電共生案場。)
漁民參與案場設計 保留養殖原貌
「這個潟湖足足供應七股7、8成以上的居民的生計,附近居民開鑿魚塭,引用海水做養殖,養牡蠣、文蛤成為七股區居民的生計。」頂著烈陽,七股龍亨號生態船導覽員拿著麥克風,介紹著七股的產業發展歷史。
在七股養殖文蛤的陳瑞益,幾十年來家族都從事水產養殖,坦言一開始聽到光電進駐七股,心中有不少疑惑,「七股魚塭大多為承租戶,地主兼養殖戶較少,擔心原本養殖戶是否有優先承租的權利。」
本土電線、電纜龍頭業者大亞集團跨足儲能領域,在台南七股規劃志光漁電共生案場,為了取得漁民的信任,設計前期邀請養殖戶一起參與討論,按照各個養殖戶的養殖方式,鋪排太陽能的設施,保留原本的養殖狀態。
(圖/大亞集團在台南七股規劃的志光漁電共生案場,一併承租鄰近的紅樹林成自然保護區。)
志光案場第一期總共佔地114公頃,發電量達85MW,養殖的魚種有從蛤蟆、文蛤、龍虎斑等,一年漁獲量500噸,產值預計大概在5000萬,大亞綠能總經理莊博貴表示,「鄰近案場的紅樹林,大亞綠能也一併承租,形成一個自然保護區,優化在地環境。」
大亞綠能副經理曹博欽也提到,「台灣因為少子化,魚塭有些早都荒廢,青農想要回來,第一個要面對到場域問題,而漁電共生可以把門檻降低。」協助青農環境整理,讓青農不用擔心場域問題,鼓勵更多人回鄉打拼,共生共榮,不是只有一個人好,而是攜手讓大家邁向一起好!
(圖/大亞綠能團隊與七股養殖戶陳秋涼(中),討論漁電共生案場的漁獲收成。)
養殖受極端氣候影響 漁民慘賠數百萬
在台南將軍區從事養殖工作20多年的夏耀麟,觀察到這幾年氣候變遷的情況越加嚴峻,暴雨、酷暑高溫的頻率增加,養殖漁民只能看天吃飯,夏耀麟無奈表示,「曾經有過養的整池龍膽石斑一夜全部暴斃,一次就損失5、6百萬。」
戶外魚塭更容易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誠光養殖科技總經理張芳誠提到,「白蝦產期是在夏季,近年來時常發生急降雨,造成養殖池的鹹度變淡,白蝦整池死亡。」不只下雨,連氣溫炎熱,也會導致水質過鹹,造成養殖物種暴斃。
(圖/養殖戶夏耀麟確認室內魚塭養殖白蝦的成長狀況。)
漁民不再看天吃飯? 室內養殖讓收成更穩定
誠新綠能在台南將軍區開發120MW的室內養殖型漁電共生太陽能電廠,誠新綠能專案經理簡銘宏表示,「這個案場是漁電共生的示範案場,導入AI智能管理,水質、溫度、含氧量、酸鹼值等監控。」正式供電後可以達到每年15,000萬度,等同於31,600家庭用電,預計減少碳排放量達74,000噸。
張芳誠也強調,「其實我們跟光電是一體,不要把土地拿出來,只蓋電廠,因為臺灣已經很小了,漁電共生讓魚塭上方有太陽能板發電,下方養殖可將地力有效發揮。」室內養殖更能突破環境因素的影響,一年四季都能收成,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
身為養殖戶的夏耀麟對於漁電共生的發展也正面看待,「傳統養殖都是個體戶,資金、能力、技術都是沒有辦法突破,光電養殖可以做跳耀門檻,至少可以雙贏。」透過魚塭上方的太陽光電生產電力,而同時進行養殖,帶動漁業跳躍。
台灣是因為地狹人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下一地多用,而漁電共生是一個解方,傳統漁業與創新科技結合,帶動台灣養殖業升級,讓漁民與光電業者一起攜手,實現產業、環境、社會責任三贏的願景。
誠新綠能與誠光養殖合作,上方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下方打造室內型魚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