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20)
從取得小說版權到節目首播,《繁花》的成功背後是一段長達十年的打磨之路。台灣旁觀這波文化熱潮的同時,文策院如何帶領公私協力,讓台灣文化產業走向繁花盛開?
中國電視劇《繁花》去年底播出以來回響熱烈,網路上的單日播放量一度連三天破億,更讓上海成為熱門文化旅遊景點。目光移回台灣,隸屬於文化部的行政法人文化內容策進院(下稱文策院),近年來也積極推動國內的影視內容產業化,希望打造出屬於台灣自己的故事IP(智慧財產權)。
「《繁花》的成功,就是一部好看的小說、厲害的大導演、很多厲害的演員,加上很多的錢。」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文策院董事長蔡嘉駿簡單的一句話,總括了最近這部中國暴紅電視劇的致勝關鍵。
從原著作者金宇澄、導演王家衛、主演胡歌,到幕後願意出資五億人民幣打造片場的製作方⋯⋯;《繁花》的成功背後,故事、人才、資金,三個要素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而這正是蔡嘉駿長期觀察影視產業下來,總結出的成功金三角。如何藉由這個金三角,促進國內影視產業發展,也是他去年三月接任文策院董座以來的重要任務。
修《文創法》鼓勵企業投資
簽約電信三雄 盼華納兄弟助推國際
自二○一九年成立以來,文策院致力於串聯民間資源、開啟國際合作,將台灣文化內容產品化、形塑文化產業。「過去二十年來台灣影視業的資金,都以文化部補助為主。」蔡嘉駿說明,「補助固然重要,卻跟商業發展的概念不太一樣。商業講求競爭,沒有經過一輪廝殺,很難成為市場的佼佼者。這也是文策院成立的原因。」
近年串流媒體、OTT平台竄起,台灣的影劇也被迫和來自世界各國的製作競爭眼球。要提升國際競爭力,台灣影視產業化勢在必行。
然而,蔡嘉駿指出,電影、電視劇投資風險高,台灣市場又小,民間資金的投入意願本來就低;同時,當台灣要和全世界的作品競爭,每部製作的預算也不斷提高,台劇平均一集的製作費,從過去的一、二百萬元,已經漸漸漲到五、六百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