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曾經負債150億元、面臨債務協商的偏光板大廠力特光電,現在已經轉型成營收七成都來自汽車市場,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德國慕尼黑車展上,不管是歐系車賓士、BMW,或是中國汽車品牌比亞迪,競相推出新款電動車。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新車的中控台、儀表面板裡頭,負責調整光源方向的偏光板, 是由台灣的力特光電所提供。
力特在全球偏光板廠裡排不上前10大,但若是車用偏光板廠,力特絕對是「A咖」,在車用市場中全球市占8%、排名第四,僅在日廠日東電工、住友及韓廠LG之後,而汽車市場對力特的營收貢獻度,則超過7成。
▲力特董事長趙寄蓉(右)指出,經過10年調整,公司的客戶、產品線與過去完全不同。圖左為力特總經理趙輝生。(攝影/蕭芃凱)
面對存亡 強攻高獲利產品
力特受惠於車用市場耕耘有成,即使去年偏光板同業苦吞虧損之際,公司還能維持獲利。力特董事長趙寄蓉直言,相比於電視、監視器偏光板毛利率只在3至5%,「做車用偏光板,產品毛利率就是從30%起跳。」
不過現在看似一帆風順的力特,是經過十多年調整體質才有的結果。力特前董事長賴大王為了接奇美的訂單,曾在南科大舉擴廠,想不到訂單不僅沒拿到,股本僅17億元的力特,更在2006年背負高達150億元的債務。
雪上加霜的是,賴大王也因為內線交易而宣布辭職,趙寄蓉回憶「當時公司沒人願意接手,就連銀行都不願意再資助」,眼看公司就要倒閉,當時身為力特董事、從亞洲化學前副董事長職位退休的趙寄蓉,不忍心就此放手,因而臨危受命接任董事長。
不過,趙寄蓉才上任,首要面臨的難關,就是「究竟要擴大經營,還是縮小規模?」在兩岸偏光板業者愈來愈多的現實環境下,他選擇後者,把4500名員工裁到剩近600人的同時,也淡出獲利逐漸稀薄的電視偏光板,並且陸續出租桃園平鎮廠、南科廠,慢慢還債。
收掉舊產品線後,趙寄蓉開始思索要往哪些新領域投資,而車用偏光板,就是力特當時選定的轉型方向之一。有別於消費性電子市場競爭激烈、有超過十家業者在其中廝殺,車用偏光板因為技術門檻高、市場規模不大,趙寄蓉觀察「對其他業者來說,吸引力不夠」,只有3家公司在做,產品價格自然會比較好。
不過車用偏光板並不好做,比如耐熱度,傳統電視偏光板只需要到攝氏80度即可,但車用偏光板卻需要承受達110度的高溫,若製程、配方不到位,還會影響成像。
為了切入新市場,趙寄蓉的兒子、現任力特總經理趙輝生,因與父親一樣都有化學背景,肩負起開發車用偏光板技術的任務。
兩岸首家 成功研發車用技術
趙輝生指出,雖然車用偏光板的重要材料補償膜,需要外購,但是力特做了無數次實驗、了解補償膜的特性後,再對補償膜加工,可以讓偏光板耐熱度達到110度,終於做出可用於車用市場的產品,也是兩岸第一家開發出車用偏光板的企業。
2012年,力特與台灣面板廠華映合作,打進日系車、台灣納智捷供應鏈,切入汽車市場。後續也交貨給日系模組廠,進入美系車福特供應鏈。
力特進入車用市場後,發現產品不但價格好、供應鏈也穩定。趙寄蓉分析,「消費型市場,客戶嫌價格太貴會馬上換掉供應商。但車廠不會同意突然改供應商,因為要重新認證、曠日廢時,車廠受不了。」車用偏光板需求穩定、高毛利的生意模式,正是趙寄蓉心目中理想的市場,而不是同業埋頭苦心開發的高階電視、監視器偏光板,所以力特放棄繼續往大尺寸偏光板的研發布局。
除了既有客戶外,力特也持續與陸系面板廠談合作,藉此切入陸系車用供應鏈。趙寄蓉指出,「陸系面板廠過去主要是靠日本偏光板,後來它們希望有其他來源。」因此願意給力特機會,從2018年開始,力特開始打進中國前幾大面板廠的車用供應鏈,車用營收占比也因此上升至兩到三成。
面板產業經歷了2020年的疫情宅經濟刺激,曾短暫出現供不應求,力特靠著需求回溫、賣掉南科廠的業外收入,在同年轉虧為盈。不過隨著2022年底消費力道衰退,偏光板又回到過去殺價競爭的常態。
然而,經過之前十年的調整,力特已有對應之道。趙寄蓉全面結束低毛利的電視、監視器偏光板訂單,直到去年為止,電視產品線營收占比從七成降到只剩兩成,產線多轉做車用訂單,車用營收成長,更帶動力特在去年第二季起重回獲利。
偏光板業界指出,力特是台灣業者中投資車用市場最久的廠商,再加上它的染料系偏光板,具備耐高溫、高溼特性,所以很早就被導入車用市場。不過,一名關注力特的本土券商法人也表示,偏光板屬於一直會被「壓價」的零組件,力特未來需要持續轉型,才能應對挑戰。
談及未來規畫,趙寄蓉表示太陽眼鏡、抬頭顯示器等偏光板新應用,也開始成長,力特並轉投資硬體資安IC設計公司。歷經多次轉型後,力特在車用市場深耕多年有成,成為其他競爭對手短期難以跨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