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投資人不必太悲觀!英特爾拉攏聯電合作,股價卻大跌,因為市場忽略這兩個潛在機會

投資人不必太悲觀!英特爾拉攏聯電合作,股價卻大跌,因為市場忽略這兩個潛在機會

林宏文

科技

shutterstock

2024-01-29 09:11

英特爾和聯電上周四(25日)宣佈,將合作開發12奈米製程平台,這項合作將在英特爾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三座晶圓廠內進行製造,結合聯電在晶圓代工的客戶需求及製程開發等經驗,兩家公司共同擴充製程組合,並預計在2027年投入生產。

 

不過,這個消息宣布後,兩家公司股價都大跌,其中英特爾大跌12%,聯電也跌了5%,市場的疑問似乎比驚喜還多。只是,股價短期反應不佳,是否代表兩家公司聯盟真的沒有機會?我想從三個面向來分析,其中一個是挑戰,但兩個是潛在機會,我的結論是,這個合作案不一定像大家想得那麼悲觀。

 

未來面臨挑戰:雙方利益衝突、合作製程不夠先進

 

首先,應該把醜話講在前頭。英特爾與聯電的合作,基本上有點像聯合次要敵人(聯電)打擊主要敵人(台積電),但兩家公司終究是晶圓代工領域的對手,短期可以結盟,但中長期終究會出現利益衝突。

 

假設兩家公司12奈米技術發展成功,2027年進入量產後,可以預想一下,雙方會如何合作?產能及營收要如何分配?兩家公司畢竟是晶圓代工領域的競爭對手,由於此部分目前尚不確定,可能是市場不看好的原因之一。

 

根據雙方宣布的合作時程,預計是在2027年投入生產。目前資本市場認為這個技術合作要三年後才能量產,時間上已經有點太晚。另外由於主攻的12奈米製程,看起來並沒有很大的市場潛力,也無法進攻台積電在7、5、3奈米等主力技術市場,因此資本市場反應才會如此冷淡。

 

而且來自投資人更大的一個疑問是,英特爾與聯電如今因為短期目標攜手合作,但中長期來看,兩者終究是競爭對手,聯電若帶客戶過來生產,英特爾是否能夠真心祝福並給予幫助?未來英特爾會如何看待聯電可能加入的競爭?尤其是英特爾羽毛豐厚後,會如何分配產能?還會持續提供產能給聯電使用嗎?

 

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兩家公司或許現階段不必立即面對,但在共同開發技術的同時,這種利益衝突就很可能不時出現,成為雙方不免要碰觸的議題。對合作的兩家公司來說,這種心結會一直存在,也很可能是這項合作案能不能成功最需要跨躍的心理障礙。

 

此外,關於聯電的國際合作歷程,過去也曾經有一次慘痛教訓,就是2000年與IBM合作0.13微米失敗的例子。當時台積電獨立開發成功,因此一路拉開與聯電的差距。

 

如今聯電再度選擇跨國合作,時空及環境都已不同,但一樣是到別人的晶圓廠去做技術開發及合作,應該記取過去犯過的錯誤。在跨文化合作上加入更寬廣的思維,是聯電高層目前需要具備的基本修鍊。

 

機會一:聯電有客戶、英特爾有產能 雙方互補

 

其次,則是可以談談兩者合作的機會,先談兩家公司為何會合作。原因應該很容易理解,目前兩家公司處於優勢互補的狀態,尤其是英特爾有12奈米產能 但技術沒練好也沒客戶,至於聯電沒有12 奈米產能、但有客戶也有需求。

 

聯電是台灣晶圓代工二哥,2018年就宣布不再投資12奈米以後先進製程,因此持續停留在14奈米製程技術。

 

不過,聯電長期累積多年客戶基礎,也都有需要更先進代工技術的潛在需求,而且聯電對於晶圓代工產業的熟悉程度,不論是過去累積的客戶數量、對IC設計客戶的深入理解,還有在矽智財(IP)與晶圓代工的整合能力上,都有豐富經驗,這些都是剛進入晶圓代工產業不久的英特爾非常缺乏的部分。

 

至於對英特爾來說,多年前就已投資10奈米產能,但在這個技術上卡關多年沒有成功,因此也沒有多少客戶,產能也一直空著。如今英特爾想做晶圓代工,除了要快速加強設計客戶的IP與晶圓廠的整合連結,更重要的任務就是趕緊找到客戶的產品來填產能,聯電本身沒有投資12奈米產能,若直接下單到英特爾的晶圓廠生產,當然是不錯的選擇。

 

因此,對聯電及英特爾來說,兩家公司若合作開發,彼此可以分擔費用,未來技術開發出來,兩家公司都有機會提供舊客戶升級服務,或拉攏一些新客戶加入。

 

英特爾與聯電都是晶圓代工產業具份量的企業,這個合作案對於客戶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是在壟斷市場的台積電之外,給客戶另一個選擇的機會,對於希望晶圓代工供應源更多元的客戶來說,應該有可能想試試看。

 

因此,從互補雙贏的角度來看,英特爾和聯電各有不同專長,有利於互補合作,而且12奈米的產能與技術,對雙方來說都是多出來的商機,可以創造新的市場機會,雙方會談成合作案相當合理,而且若這項結盟成功,未來也不排除有機會再往下合作。

 

機會二:台積電留空白 12奈米有市場空間

 

最後一點,則可以進一步分析,為何兩家公司會選擇12奈米製程技術切入?最可能的原因是,由於台積電忙於更先進的製程,12奈米製程技術的市場還有不錯的發展空間。

 

台積電是晶圓代工龍頭,從成熟製程到先進製程一路往前衝,其中在 28奈米部分產能很大,而且訂單也還不錯,至於7奈米之後的先進製程,一路發展下去也很順利,奪取了市場大部分的HPC(高速運算)訂單,如今AI晶片訂單更是大爆滿,台積電忙著滿足輝達、超微、蘋果等大廠訂單,當然更沒有回頭布局12奈米的可能性。在12奈米部分,台積電留下一部分空白,因此市場上也有客戶需求尚未被滿足。

 

此外,聯電、英特爾兩家公司應該也都評估過,12奈米是不需要極紫外光(EUV)機台的FinFet技術甜蜜點,兩家公司也應該都認同12奈米是浸潤式曝光機(DUV)世代產能的一大機會,而且台積電在此處也沒有建立很多的標準IP,因此英特爾與聯電的合作或許可建立一套IP(包括ARM等)。總之,如今晶圓代工市場能夠提供12奈米技術的公司並不多,英特爾與聯電的合作,或許可以成為產業的新標準。

 

對於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來說,過去投資10奈米產能,但是技術熬了好幾年沒有成功,三年前接手的季辛格就把不行的人趕走,還行的人就調去做7奈米、4奈米甚至更先進的18A(1.8奈米),希望四年趕五個製程技術,希望在先進製程技術上可以趕上台積電。

 

不過,季辛格看到英特爾還是擁有很多空出來的10奈米世代產能,如今折舊也都攤提得差不多了,當然應該好好利用一下,因此就以英特爾的晶圓廠做為主開發地,借力聯電來幫忙開發技術與市場,聯電可能平行發展或派人去英特爾一起發展,先移轉14奈米技術,未來再微縮至12奈米,這應該是目前兩家公司可以進行合作的大概情況。

 

再把時間拉長來看,兩家公司的合作,目前的情況就是合則兩利,至於技術開發成功後,未來確實還有彼此競爭的難題等待雙方克服。只是,這種合作案其實也保留了雙方進一步合作的空間,也就是說,若未來英特爾把產品設計和製造工廠分家,也可能拉攏聯電一起進來合作,聯電入股分拆後的英特爾晶圓代工公司IFS(Intel Foundry Services),站在英特爾想追趕台積電的終極目標上,應該也是有可能發生的事。

 

甚至也不一定是聯電入股英特爾的代工部門,英特爾也可能投資聯電部分股權,甚至兩家公司最後尋求合併,未來就有挑戰台積電的機會。產業變化多端,企業合作可能性也很多,或許12奈米的合作只是一個開端。

 

聯電被英特爾看上 台灣半導體實力無可取代

 

從前面的三個分析角度,第一點是挑戰,但第二及第三點,都是兩者在合作上可能產生的機會。因此,我的總結是,對於英特爾與聯電的合作案,資本市場似乎不必那麼悲觀,還是可以樂觀一點看待。

 

不過,關於兩家公司宣布合作後的股價反應,還是應該說明一下,尤其是英特爾股價跌了12%以上,主要原因應該是上季及本季財測都不好,這個合作案對股價大跌的影響應該沒有那麼直接。至於聯電並沒有其他明顯重大利空,但還是有受到成熟製程產能太多及報價下滑的影響,股價漲多了拉回整理,或許和合作案的關聯並不大。

 

總結來說,產業競爭與合作原本就是一件很複雜且多變的事,競爭或互補也在乎一念之間,雙方各有不同專長,有利於互補,對兩家公司來說,12 奈米就是多出來的商機,值得雙方投入人才及資源,因此,我覺得資本市場似乎不必看衰這項合作案。

 

更重要的是,當全世界都知道半導體很重要,也都想投資半導體時,台灣二哥聯電會被英特爾看上,也代表台灣半導體產業實力無可取代,不管是一線廠台積電或二線廠聯電,都是國際夥伴積極想爭取的合作對象,投資人還是可以給聯電拍拍手,正面樂觀地看待這項合作案。

 

延伸閱讀
張安平:全球有這三大危機...台泥首發TNFD報告,揭2023年低碳產品服務營收佔達37%、逾405億元
張安平:全球有這三大危機...台泥首發TNFD報告,揭2023年低碳產品服務營收佔達37%、逾405億元

2024-09-18

張安平密研六年  富邦、忠泰建設都買單  深入台泥「最低碳水泥」研發心臟
張安平密研六年 富邦、忠泰建設都買單 深入台泥「最低碳水泥」研發心臟

2024-01-10

中東戰事打趴台股暴跌547點、三大法人賣超572億!想撿便宜金融股防禦?「一數值解讀買賣價」
中東戰事打趴台股暴跌547點、三大法人賣超572億!想撿便宜金融股防禦?「一數值解讀買賣價」

2024-04-16

台泥(1101)法說會張安平扛40公斤水泥進場!謝金河揭他背後用意,為何水泥產業也能端出BBU?
台泥(1101)法說會張安平扛40公斤水泥進場!謝金河揭他背後用意,為何水泥產業也能端出BBU?

2024-11-27

台塑四寶就算沒被中國打趴,也難翻身?台塑化、中鋼、台積電、台泥...碳費衝擊有多大:這2家「賺得不夠繳碳稅」
台塑四寶就算沒被中國打趴,也難翻身?台塑化、中鋼、台積電、台泥...碳費衝擊有多大:這2家「賺得不夠繳碳稅」

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