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根據美國舊金山紀事報發出的訃聞,半導體產業「一代宗師」施敏於美國當地時間6日辭世,享壽87歲。
施敏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過世的華泰電子創辦人杜俊元都是指導教授John Moore門生,也是台灣最有潛力成為諾貝爾獎的得獎者。而他學經歷豐富,桃李滿天下,學生包括前交大校長張俊彥、鈺創董事長盧超群等半導體界菁英。
而陽明交大也發出新聞稿表示,施敏院士是國際知名的大師,有半導體一代宗師之稱,這個稱號說明了他在半導體領域的成就,對IC產業有非常卓越的貢獻。施院士在我國決定引進海外IC技術時,在關鍵時刻提供了當時孫運璿資政許多重要的建議,作出正確的決策,也為我國產業帶來了數十年的榮景。
他也是世界級的專家學者,培養了無數的領袖人才,包含交大前校長張俊彥、空中大學前校長陳龍英(交大前副校長)、鈺創董事長盧超群,以及本校產學創新研究學院院長孫元成(曾任台積電副總經理暨技術長)等。
此外,著作等身,其中1967-1969年所撰寫的《半導體元件物理學》,起先用於交大電子研究所上課講義,很快受到全球矚目,翻譯成6國語言、發行超過300萬冊,成為全世界半導體和積體電路領域師生、研究人員進入IC領域的經典書籍,成為全球最暢銷的「半導體界聖經」。
施敏院士曾說,1967年他與韓籍同事姜大元在休息時吃甜點,看到一層層的起士蛋糕觸發靈感,兩人著手開發出「浮匣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浮匣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是目前廣泛使用在電子資訊產品中之快閃記憶體的基本結構,若沒有他的發明就沒有快閃記憶體以及固態硬碟。這個創新的研發與後續所衍伸的應用級產業發展,帶動且引領了行動電子時代並讓人類的生活型態走入智慧生活的數位新時代,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90年施敏院士正式到陽明交大任講座教授,2010年校方頒贈終身講座教授予施敏院士,已於陽明交大任教逾30年的他,替學生帶來世界級的前瞻視野,作育英才無數。
施敏院士的成就與貢獻備受國際推崇。1991年獲IEEE J.J. Ebers獎、2017年獲IEEE最負盛名的Celebrated Member Award;是少數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以及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的三院院士;也曾獲工研院院士、全球「快閃記憶體高峰會」(Flash Memory Summit)「終身成就獎」以及「未來科學大獎」。
以下為《今周刊》2014年7月31日的報導
他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啟蒙者,他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師出同門,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台積電技術長孫元成都是他的門生。他寫的書不只成了半導體業的入門聖經,還被翻譯成各種語言熱銷百萬冊,他是工研院的新科院士——施敏。
沒有他,台灣就沒有蓬勃發展的半導體產業;沒有他,就沒有如今傲視國際的半導體人才。沒有他,半導體的知識恐怕不會像現在普及,要是沒有他,你我的手機可能永遠停留在又大又笨重的黑金剛時期,輕薄短小無法成真。
創業未果 投身學界變身人才搖籃
他是工研院最新選出的院士——施敏,半導體界聖經《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的作者,並在一九六七年發明非揮發性記憶體、人稱快閃記憶體之父,也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史丹佛學長,更是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台積電研發副總經理暨技術長孫元成等一票半導體大將的老師。
戴著老式粗框眼鏡、穿著西裝,身形高瘦的施敏,出席工研院院士頒授證書典禮。說起成了最新的工研院院士,施敏自己滿訝異的,因為過去工研院院士中,不是董事長就是總經理,從來沒給過學者,而他正是第一位。
坐在施敏位於交通大學的辦公室裡,即使已年屆七十八歲,他仍是交大榮譽講座教授,「去年我指導八位碩士班學生,都到台積電上班了。」他以學生為榮的神情,全溢於言表。
其實,一九六八年施敏指導出台灣第一位工程博士、也是前交大校長張俊彥,四十六年過去,施敏的實驗室就像是台灣半導體業的人才搖籃。
「教過的學生大概超過一萬人了吧!」施敏的話一點都不誇張,因為時至今日,他仍維持每年指導四到五位碩士生,以及二到三位博士生,其中,泰半都進入台灣半導體業工作,成了今日台灣半導體業的根基。
當年,盧超群申請史丹佛碩士的推薦信,就是施敏寫的。「你知道,在一九七○年那個年代,施敏是極少數在國外深造,並在美國最負盛名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s〉工作,產學經歷完整,還回到台灣任教的人才。是他讓我們知道,台灣是可以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盧超群形容,是施敏把半導體的種子,植入台灣這片土地。
然而,桃李滿天下、在學生口中擁有超高評價的施敏,卻不是一開始就投身學界。
施敏在史丹佛拿到博士學位後,首先進了業界工作,在史丹佛教授John Moll推薦下,施敏選擇到貝爾實驗室工作,他甚至幾年後成立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環宇電子,為的就是讓自己的學生畢業後可以有好的去處,連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都曾是環宇電子的員工。不過,環宇電子後來被外國公司收購,回想起創業的歷程,施敏也笑說:「我真的比較適合教學工作。」
施敏的教學之路從一九六六年夏天開啟,施敏在台灣學界的邀請下回到台灣講課,儘管那只是清大暑期講座,為期兩個月,卻已在施敏心中起了波瀾。
從台灣回到美國後,施敏又重新專注在他的研究上,一九六七年,他意外地在吃蛋糕時,看到蛋糕中間的一層奶油,靈光一閃,想到在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中間加一層金屬層,結果讓他發明了非揮發性記憶體,也就是今日我們所說的Flash〈快閃記憶體〉前身。
只是,施敏的這項發明當時並未造成轟動,甚至他還一度認為這項技術「白發明了」,直到三十年過後,數位相機、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都爭相使用快閃記憶體,快閃記憶體才大鳴大放。
做到最好 堅持將半導體知識帶回台灣
正因當時台灣學界的盛情邀約,施敏決定讓自己人生大轉彎——他選擇留職停薪,把貝爾實驗室的工作停擺了下來,回到交大講課一年。
其實,身在美國的施敏,內心一直存有「把半導體知識帶回台灣」的熱忱,即使割捨不下貝爾實驗室的研發工作,他卻一次又一次地短暫回到台灣教書。光是貝爾實驗室的二十七年工作中,他就留職停薪了五次,就是為了回到台灣傳授知識。
施敏是那種「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人,因此,即使每回他留職停薪、短暫返台授課,施敏卻對於教學品質有著極高的自我要求,「我和其他人比較不同的是,我教學用的書,一○○%都是自己寫的。」施敏笑道。
尤其,當時半導體的教科書多為原文書,能採用的相關文獻很有限,這讓施敏決心要寫一本書,一本讓所有想進入半導體產業的學生都看得懂的教科書。「因為我的英文不好,不敢寫太複雜的句子,盡量用最簡單的句子,把複雜的概念說清楚。」
如果說進入台灣半導體業有一本必讀的「入門聖經」,那麼施敏寫的《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絕對當之無愧,更成了近四十年台灣半導體界最重要的一本書。
在施敏的辦公室裡,有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人物是施敏的女兒,站在一疊堆得比人還高的書籍旁,而這一本又一本的書全是施敏寫的,凸顯出他孜孜不倦的態度。
「我以前在貝爾實驗室每周工作四十小時,此外,每個禮拜我還會多花五十小時來寫書。」
▲施敏的辦公室還放著一張著作超過女兒身高的照片。施敏提供。
催生半導體 沒有他,就沒有智慧型手機
施敏除了是台灣半導體人才的重要搖籃外,他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貢獻,那就是他催生了台灣半導體業的藍圖。
一九七○年代,一個造成台灣經濟起飛的關鍵引擎,在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擘畫下,台灣半導體產業藍圖逐漸成形。那時,施敏應孫運璿之邀,成了當時「經濟部發展積體電路計畫工作小組」成員之一,施敏所提出的最關鍵建言,就是力薦孫運璿要推動半導體業。
施敏記得很清楚,「當時這個小組給孫運璿的建議是,台灣沒有地下資源、礦產稀少,唯一可以好好發展的資源就是腦力。半導體絕對是最新的高科技,未來發展前景看好,建議台灣應該要發展IC產業。」
正是這番話,堅定了孫運璿發展台灣半導體業的決心,也才會有後來向美國半導體廠RCA技轉,引進積體電路技術的發展,創立今日的台積電。爾後,施敏又以工研院的前瞻科技指導委員會的身分,成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顧問,施敏笑說:「我真的把能給的建議都給光了。」
如果說沒有施敏當年對孫運璿的建言,可能就沒有台灣半導體業產值超過兩兆元的榮景;如果沒有施敏當年發明快閃記憶體,可能就沒有今日的智慧型手機、數位相機。
畢竟,正是快閃記憶體成為半導體廣為應用的技術,才讓黑金剛手機演變成今日輕薄短小的iPhone,底片相機也因而成了跟隨時代消逝的浪花,柯達公司只能黯然宣告破產。
科技演進之迅速,看在施敏眼中,他很感慨,「我認為最棒的發明就是手機,但我最不喜歡的發明也是手機,因為智慧型手機壞了全球的眼睛。」
七十八歲的施敏,原可享受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但最近的他卻很忙,把書和文獻都搬到交大宿舍,因為要趁空檔籌備線上開放式教學平台的課程。剛從哈爾濱大學講課回來的他,仍不忘初衷,要讓全球有興趣的學生都能上到他的半導體課,認識半導體。
半導體聖經——《半導體元件物理學》
為施敏於1969年的著作,被譯為六種不同的文字,銷售超過100萬本,被引用次數逾兩萬次,內容含括重要的元件物理知識以及詳細的元件特性,最新元件如三維MOSFETs、MODETs、共振穿隧二極體、半導體偵測器、量子Cascade雷射、單電子電晶體、real-space transfer都收錄其中,被譽為樹立先進研究與參考標準。
施敏
出生:1936年
現職:交大榮譽講座教授
經歷:交大工程系教授、貝爾實驗室工程師、非揮發性記憶體發明人
學歷: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
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熱門新聞:
作家范疇心血管病猝逝享壽68歲,不辦公祭不設靈堂…被譽為「今之李白」,善用妙喻、犀利評論成絕響
「謝天謝地,當年沒去考公務員!」鐵飯碗變紙飯碗...年薪千萬職場講師:40歲才明白,原來放棄就是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