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二○一八年推動離岸風電國產化,最初面臨外商質疑、國內推動緩慢兩壓力。
經過近六年時間,部分台廠零組件成功進軍海外,證明自身有實力打進國際市場。
十月的台中港萬里無雲,除了貨櫃船頻繁出入,風電大型施工船也趕在東北季風來臨前的穩定天氣,將長達八十五公尺的離岸風電葉片、體積接近兩台公車的風機艙,以及逾百米高度的塔架一一裝載,送往數十海里外汪洋中安裝。
這些龐大的風電零組件有個共同點,都是MIT(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多年來台灣廠商投入離岸風電產業的心血,終於開花結果。
台灣離岸風電自二○一六年啟動「示範獎勵」階段,接著進入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開發後,就導入「國產化政策」,一八年起強制風電開發商須使用一定比率由台廠生產的風電零組件,藉此扶持本土風電供應鏈。
然而,這條路走得崎嶇。首先,國外開發商並不樂見國產化,因為外商不能使用自己發展成熟的供應商,勢必增加成本;其次,開發商還須提供技術、資金拉拔台廠,增加投資、建置風險;許多外商曾透過歐盟向蔡英文政府施壓,甚至揚言告到世界貿易組織(WTO)。
除了外部挑戰,國內也對國產化推動備感壓力。許多台廠在風電領域毫無基礎,要加入風電產業不僅得加碼提升自身設備,也要聽命於國外技師指揮,當語言、工作文化等不同情況推升溝通成本,讓學習曲線推動不如預期。
緊接著,二○年爆發新冠疫情。邊境管制影響海外技師來台順暢度,導致生產進度有更多挑戰;種種原因都讓外商、台廠擔憂國產化政策,一度懷疑只要脫離政策保護,台廠將毫無國際競爭力。
風電國產化在質疑聲浪中走了近六年,不過如今,已有不少台廠打破外界迷思,用實績證明,他們有能力走出台灣,在「亞太盃」及「國際盃」市場競逐。
廠房坐落在台中港西碼頭旁的天力離岸風電,是全球除了丹麥、英國外,專門生產全球風機巨頭製造商維特斯(Vestas)這款「V174- 9.5MW」葉片的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