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家位於苗栗的專業鍍膜公司澤米,打進中國、日本、美國重要科技公司供應鏈,也成為台灣半導體業的合作夥伴,究竟公司是怎麼做到的呢?
鍍膜,指在物體表面鍍上一層薄膜來進行光的反射與折射,是光通訊元件、數位相機鏡頭、投影機鏡頭都會用到的製程。除了如大立光、玉晶光等光學鏡頭廠會自行幫鏡頭鍍膜,台灣也衍生出不少中小型專業鍍膜廠,不過隨著光學領域愈來愈多中國廠加入,規模小的台灣鍍膜公司相繼陷入虧損。
很難想像,有家位於苗栗的鍍膜公司澤米,不僅擺脫鍍膜公司虧損的命運,年營收更做到近十億元規模,不論是美系手機廠的智慧型手錶、日系電子廠推出的VR眼鏡,甚至全球第三大CIS(影像感測器)廠的車用晶片,都少不了澤米的鍍膜技術。
很多人有所不知,現在能夠從半導體到消費性電子領域都通吃的澤米,其實是從數位相機產業起家,不但曾面臨數位相機產業銷量腰斬、公司減資的壓力,董事長更因此差點被撤換。
昔相機銷量腰斬 擴廠陷窘境
澤米董事長何昆年接受專訪時透露,創業前,曾在力晶、華隆微等台灣晶圓廠擔任廠務,見證使用影像感測器的數位相機將取代傳統底片,不過進入數位相機鏡頭的光線,必須要經過濾光片處理,否則將影響影像感測器的壽命,看好未來每一台相機都需要使用濾光片,因此他決定與華隆微時期的老長官一起在二○○三年創立了澤米,當時澤米主要使用鍍膜工藝製造濾光片,主攻數位相機市場。
也因為澤米創辦人幾乎都是半導體廠務工程出身,所以澤米成立之初,就是以半導體無塵室等級在蓋鍍膜工廠,與當時傳統光學鏡頭產業的老舊小廠房有很大的區別。
而澤米當初耗費幾千萬元蓋廠,無塵室等級夠高、產線落塵少,是因為團隊看好,以往在底片時代對落塵問題並沒有很嚴格,但在進入數位相機時代,光是五十微米的塵埃就會影響成像,因此決定引進半導體等級的廠房設備。但也因為工廠蓋得特殊,何昆年坦言,當時許多潛在客戶都不太理解,甚至當面問他:「為何要做這方面投資?真的需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