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積電(2330)創辦人張忠謀於美國時間10月24日回母校MIT麻省理工學院以「從德州到台灣—晶片製造的人生啟示」為題進行演講。
當年考麻省理工博士落榜2次,張忠謀回顧人生前半場與麻省理工的淵源,也分享半導體產業的技術歷史與重要人物,以及設計與代工切割的產業意義與創新價值,並提及台灣以及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成功的幾個重要關鍵。
本文為《今周刊》專欄作家詹益鑑至麻省理工學院聆聽演講,為讀者所分享的演講重點,與他自己的心得與觀察。
簡單筆記一下張忠謀創辦人今天的演講,還有我的心得與觀察。
先講結論。他認為半導體產業在台灣以及跟台積電的成功,包含幾個要素:商業模式的創新、產業時機的掌握、人才特質與獨特性、產業聚落的密集度,還有我覺得最關鍵但也最難複製的,國家經濟發展的階段。
創業太辛苦了!張忠謀笑談:人生重來一次會更用功念書
大家可能知道,張忠謀當年是從哈佛轉到麻省理工,也知道他在這裡兩次博士班資格考沒有通過而黯然離開學術路徑,投身產業。雖然日後在德儀獲得獎助機會並在史丹佛取得博士學位,但麻省理工在他的前半生,象徵的是失敗,而非現在想起來是一件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祝福。
但他依然謙虛地說,演講前的中午聚餐,幾位教授問他如果再來一次台積電的歷程,他幹不幹,他說實在太辛苦了,不幹不幹。那什麼事情他想再做一次,他說想在麻省理工好好讀書,比當年更用功一些,但很有可能就沒有台積電了(台下大笑鼓掌)。
此外,幾次投影筆的故障或不好使用,讓老爺子決定採用手動按鍵方式換頁,並說這種事在台積電絕對不會發生,怎麼在麻省理工會出現這種狀況?台下又是一片笑聲。
張忠謀談摩爾定律:1年發1元,70年後成兆元富翁
前三分之二的內容大致在說明半導體產業的技術歷史與重要人物,以及設計與代工切割的產業意義與創新價值。
老爺子也用生動的比喻,假設一年發放一塊美元,若按照摩爾定律成長,50年之後成為10億、70年之後成為兆元富翁,來具體化這個人造定律的驚人之處。
演講中也提到得到諾貝爾獎的不易,而且只頒發給科學家而非工程師。電機電子工程師的最高榮譽是國際學會獎章,因為半導體代工模式的創新也得過這個獎章的他,顯然也很以這件事為榮。(摩爾定律也只拿到同樣的獎章,而非諾貝爾獎)
台灣在晶片產業的優勢》張忠謀:技術人員與作業員的品質,和工程師同樣重要
因為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半導體跟台積電的故事是絕對講不完的。後面三分之一開始分享台積電跟半導體產業在台灣的成功要素,如前所述。
其中也包括日本產業被美國的貨幣戰爭擊垮,加上電子業與電腦業的不斷更迭跟持續成長的需求,以及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大浪潮,造就台灣跟韓國的接棒機會。
但講到人才時,他強調兩次,除了工程師,技術人員與作業員的品質同樣重要。老爺子沒有多說太多,但我認為這其實就是台灣技職體系的隱形價值,當然也包括人口紅利時代的競爭壓力以及擅長面對作業與考試的特質,形塑出獨有的員工風格與能耐。
台積電成功重要關鍵 搭上台灣經濟發展階段
最後他強調了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很有可能也是重要的元素,因為產業帶動人才與資本的投入,而在開發中國家邁入已開發國家的過程中,這種正向循環會形成關鍵產業的正向循環與競爭力。
身在創投的我,當然也知道國發基金跟飛利浦投資台積電,並且因此在多年後有各自巨大的財務回報與策略價值的故事。但關於台積電與護國神山能否複製、如何複製,相信在過去三五年,已經是台灣政府與民間都共同在問的問題。
而我認為今天的演講,給出了我覺得有價值跟意義的答案,即便演講後並沒有問答時間。但身為企業策略與橋牌高手、思慮一向周延縝密著稱的老爺子,這些要點一定是琢磨再三,增一點太多、少一點不夠的。今天這場演講,除了再次目睹老爺子的風采,也回答了我心中好幾個問題的答案。
作者簡介_詹益鑑
自2019年底旅居矽谷,Taiwan Global Angels創辦人 / 科技解密 Podcast 主持人,專注於數位健康與智慧物聯網的早期投資,曾任BioHub Taiwan 助執行長、AppWorks 合夥人,熱愛閱讀、旅行與鐵人運動。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