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不無挫折,台灣政府今年繼續推出區塊開發第二期(三之二)招商計畫。經濟部為避免再發生廠商不投標或棄標,針對廠商長期抱怨的「獲利模式」及「國產化政策」提出新作法。
離岸風場靠出售綠電獲利,因此「風場規模」及「購電者」將影響獲利模式。廠商曾指出,台灣風場僅MW等級,不具開發規模。
另外,以外資融資為主的風電開發商,往往會被外資銀行要求只能與台積電等具高國際信評的廠商簽署企業購售電合約(CPPA),因此形成「買家市場」,賣電方失去議價空間。
上述影響獲利空間的不利條件之外,廠商的另一大難處是攸關開發成本的「國產化」。政府為打造本土風電供應鏈,從政策初期就要求開發商扶持本土業者生產零組件,但開發商屢屢抱怨國內業者在品質、價格及產能上難以符合需求。
撐出售電方議價空間
綠電信保機制、放大風場規模
面對上述問題,經濟部在三之二期招商陸續提出解方,如宣布「綠電信保機制」——由八大行庫開保函、中國輸出入銀行底下的融保中心擔任保人,讓國內四十多家企業至少有資格買綠電。藉此,一方面嘗試解決未具國際高信評的企業「買不到風電」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讓賣方有更多議價空間。
另外,經濟部能源署及產業發展署九月底召開三之二期招商說明會,公布招商及國產化政策草案,企圖解決規模及國產化問題。
在規模問題上,草案將三之二期的風場總分配容量從原本的三GW提升至三.六GW,讓序位第一的風場可獲配九百MW、序位第二獲配七百MW;其餘風場則獲配五百MW。
推動國產化機制待微調
拉高門檻、項目自由選配
針對國產化,草案要求廠商在國產化分數滿分一百分中至少拿到七十分才有資格投標,但有別於過往強制要求,這次提供二十一個項目,讓開發商自由搭配,也就是俗稱的「國產化自助餐」。
其中,水下基礎、機艙組裝、葉片等較具規模項目配分較高,若全部在地化生產可拿到十八分。讓人意外的是,過往未投入國產化的海纜獲配最高十四分;風力機零組件及陸上變電站等則分配到一至二分。廠商得分依項目配分及在地化比率計算。例如,水下基礎採「全製程在地組裝銲接方案」,可獲配分十八分,若國產化比率僅五成,該項則拿九分。
經濟部公布全新作法,多數廠商對放大風場規模無太多意見,但看到國產化草案細節時,出現不同聲音。首先,多數廠商認為這次七成國產化標準比第一階段的六成要求還高,想達到門檻,可說「自助餐」每項都須做好做滿。
業者也反映,海纜無國產化實績,最高卻能拿十四分;但在三之一期就投身國產化的風機變壓器、配電盤僅一分,海洋工程甚至未納入計分。其次,國內水下基礎、機艙組裝及葉片廠商僅一、兩家,它們的配分高,幾乎等於成大家的「必選項目」,且這些供應鏈為確保訂單量,勢必「一魚多賣」,一口氣與各開發商合作,屆時就會發生「分數高大廠接到燙手,分數少小廠接到心寒」。
再者,當大家都與少數供應鏈簽約,卻發現廠商因此產能不足,將影響開發進度。有開發商精算,三之二期至少有二四○座風機、七二○支風機葉片,「國內葉片廠只有一家,量能夠不夠,算一下就知道。」若開發商搶不到成熟供應鏈,為了衝高分數,就只能與品質、價格無法預測的海纜供應鏈合作,徒增開發風險。
「付出代價實在太大。」熟悉離岸風電運作的人士總結,認為開發商應不會積極爭取第一序位,更斷言三之二期的綠電價格將因國產化成本墊高而更昂貴。他建議,回歸「國產化自助餐」基本精神,無非兩項作法:門檻分數從七十分調降,或增加更多項目,把滿分拉高。
然而,天力離岸董事長吳坤達持不同看法,給予政府國產化草案八十分的評價。天力是現階段國內唯一葉片廠,對國產葉片產能不足的質疑,他反駁,若需求夠大,不能排除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等系統商在台設廠,以現狀認定「台灣永遠只有一家葉片廠」是假命題。
但他也點出其他問題,如葉片生產與維修未必是同家廠商,自己看似能拿到十八分,但實際可能只拿十四分;他認為以葉片投資成本、產業效益及人才評估,即使葉片生產、維修可能由不同廠商負責,分數也不應比機艙組裝還低。
世紀離岸風電設備公司副總經理賴宣邠則剖析,該公司水下基礎投資額高達一五○億元,全國各水下基礎廠商投資總額更高達二、三百億元,認為現有配分遠遠不夠,至少要拉高到二十分才合理。
面對廠商疑問,陳崇憲回應,目前無論招商或國產化作法都只是草案,將彙整各方意見,再看如何修正,「意見進來才是我們真正工作的開始。」
台灣離岸風電經過近七年發展,猶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然而,政府精心設計的國產化草案最終將如何調整,會是台灣未來風電發展能否保量又保質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