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00)
離岸風電潛力場址階段因疫情、戰爭陷亂流,今年站穩腳步漸入佳境,但為了避免再發生棄標狀況,經濟部試圖解決廠商詬病多時的規模、國產化問題。
今年九月二十九日、中秋節當天的傍晚五點,台電資料顯示離岸風電發電量達一.三GW(百萬瓩),寫下台灣離岸風電發電量歷史新高。
蔡政府推動「非核家園」,目標要在二○二五年讓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光電二十GW,離岸風電則在經過示範獎勵、潛力場址兩階段,可達到五.六GW,占總目標五分之一。
回首過往,台灣離岸風場發展一波三折。本土供應鏈國產化學習曲線不如預期,須進口零組件;二○年後出現新冠疫情,又打亂學習曲線及施工進度;隨後發生俄烏戰爭,墊高原料成本,個別風場狀況不斷。
進入二三年,先前有所延宕的風場陸續完工,三七六MW(千瓩)的海能風場五月完工,總裝置容量九百MW的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近八五%的風機九月完成併網,合計裝置容量達七六二MW。經濟部部長王美花五月訂下今年離岸風電累積裝置容量達二GW的目標,對此,經濟部能源署能源技術組組長陳崇憲表示,台灣目前安裝二五八座風機,合計裝置容量達二.○三GW,已提前達標。
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出師不利
回應開發商痛點 經濟部提新作法
緊接著還會有三座風場陸續完成,全年有望邁向二九○至三百座風機,裝置容量達二.二五GW,較二二年成長近二倍,台灣離岸風電可謂開花結果。
然而,隨著第二階段潛力場址緊鑼密鼓趕進度,力拚完成非核家園目標,攸關二五年後發電量的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卻出師不利。
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第一期(三之一)去年招標,規畫二六年至二七年建置三GW的離岸風電。原先有近二十家開發商積極備標,最終卻僅七家投標,握有五座風場的全球離岸風電龍頭沃旭能源竟一案未投。
今年五月,知名離岸風電廠商德國萊茵再生能源(RWE)宣布撤出台灣市場;隔月底,原先有意簽約並獲選的北陸能源(NPI)加能風場,及天豐新能源的達天風場等,最終卻未簽約,導致三之一期短少裝置容量六六五MW;所幸,八月簽約截止時未有更多風場棄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