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於今日(10/3)「台肥低碳氨之氫能技術產業研討會」,匯聚來自產、官、學等數十名專家及近千名與會貴賓共同探討台灣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的關鍵戰略。
研討會上半場,台肥董事長李孫榮宣示了台肥將跨足乾淨能源的決心。台肥於今年六月從沙國進口台灣首批「低碳氨」,這次論壇也邀請了台肥低碳氨的重要合作夥伴,沙烏地阿拉伯「沙特基礎農業營養素公司」(SABIC Agri-Nutrients,SABIC AN)的資深經理Dr. Radwan Abdullah來台演講,分享他們與台肥共同努力的氫能與減碳佈局。
SABIC AN與台肥有著超過40年成功的合作夥伴關係,並合資成立朱拜爾肥料公司。阿爾朱拜爾肥料公司主要生產尿素、2-EH等產品,目前每年出口約十萬噸的氨給夥伴台肥來台灣,台肥為台灣最大氨的進口商,利用與SABIC共同投資的策略聯盟,掌握氨穩定來源。
Abdullah表示,SABIC AN目標要成為一家領先全球的農業營養公司,致力於減碳業務及藍氨、綠氨的生產,並認為利用現有的氨基礎設施是擴大氫能的最有效途徑,這點正是台肥在台灣的優勢。
研討會下半場,特別邀請臺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主任周素卿前來致詞。
周素卿指出行政院在今年3月,核定國科會統整各個部會所規劃的淨零科技方案,並成立淨零科方案推動小組,目標是讓2030淨零政策目標所需要的科技基礎,透過永續能源、低減碳、捕碳循環以及人文及社會科學這五大領域來整合推動,透露國發會十二項關鍵戰略,加速科技應用,導入潛在的科技研發。
「今天這個場合也是小組收集各方意見的重要的場合。」她說。
台灣以氨製氫有優勢,台肥為全台最大氨供應商
接下來的專題演講,請來氫能領域重要的學者,帶來氫能技術的最新趨勢。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講座教授顧洋特別建議台灣早應該以氨發展氫能,因為氨結構中的氫原子重量占比較高,且氨本身應用本就廣泛,目前全球年產量已超過1.76億噸,應用於燃燒、發電和製造多種產品,包含肥料、纖維、塑膠等。包含美國及加拿大都有以氨對象的大型投案。而台肥公司作為全台最大氮肥供應商,也是全台灣最大液氨供應者。已於2021年完成公用鍋爐改用天然氣及硝磷二工廠改用天然氣等目標,並於台中設立小型太陽能電廠,每年可有95萬度綠電於工廠內使用,目標在2038年實現提高綠氨供應占比,降低能源進口,強化自主能源。
顧洋也提醒,台灣的「碳足跡」成長過高,為世界平均值的三倍,台灣的減碳措施落後市場甚多,2030年恐怕會被課超過新台幣八千億元的碳稅。而台灣無法自產石化燃料,高度仰賴國際供應,一旦價格大幅波動,電價隨之高漲,恐牽動台灣企業的去留,氫能技術的持續發展與推動勢在必行。
而顧洋教授也走在台灣的業界前端,早已經著手在氨裂解技術的領域耕耘多年,並以圖片的方式展示許多氨裂解的實驗設備成果。
台科大教授顧洋認為台灣以氨製氫有優勢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所萬皓鵬副所長則對國際氫能發展提出觀察,主要可按照自然資源豐富程度發展,中美英就以自產自銷優先,加澳傾向能源出口,降低既有石化能源退場的衝擊。自然資源不足的日韓則由政府主導,重視技術應用輸出。地理位置佳的荷蘭目標成為區域氫貿易樞紐,積極規劃海陸運輸基礎建設。
因此,而缺乏天然資源的台灣當然有發展氫能的必要性,身為台灣最大氨供應者的台肥舉辦氨能、氫能研討會,即是在呼應台灣需要的能源轉型。工研院也提出了2050氫應用技術藍圖。初步評估2050年台灣氫氣需求量約385萬噸,氨315萬噸專供發電。其中,氫氣進口占比約75,自產占比則需達到25%,除了發電運用之外,還需要供給工業及載具的運用。
因此,台肥以氨加入氫能的供應鏈,恰好補足台灣氫能發展的缺口,為台灣未來的氫能發展奠定前進的基礎。
以「氨」儲氫,是新世代的發展與挑戰,台肥擁有氨來源的優勢。萬皓鵬則建議政府需盡快進行混燒發電應用並建置為氫氨輸儲及配送的基礎設施,包含液氫接收站與加氫站,加速關鍵技術的研發,建構本土產業供應鏈。
產業盼政策法規盡快就位 有依循才敢投資
既然台灣確定會走向氫能發展的道路,低碳氫認證的推動也必須並進。
「當初國家電力市場剛開放,怎麼知道哪些電是綠電?」台灣經濟研究所一所所長陳彥豪認為,低碳氫認證已經有再生能源憑證制度的經驗基礎,預計可以在五年內完成相關認證。
他也分享了歐洲做法,表示氫認證的困難點是難在測量的部分。但是只要有一個人付出一塊錢,市場就會啟動,經濟部已經開始先行研究了,相信不久的將來就能看到台灣的低碳氫認證。
而下半場對談的環節,除了氫能最新技術還聽見產業的聲音。
台肥董事長特助劉方嵦表示台肥對台灣未來在氫與氨的供給抱持信心。
參與對談的,有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資深處長黃一民、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臺灣區財務長徐正穎、聯華林德潔淨能源和氫能開發總監許正翰、台灣電力公司綜合研究所副所長沈德振及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特助劉方嵦。
台灣要如何利用前瞻技術及綠氫標準發展建立零碳氫能產業?在第一場論壇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臺灣區財務長徐正穎就透露,其實他們已經默默佈局了兩年,對長期投資者來說有明確的法律依循非常重要。因此建議政府在氫能發展,可以比照過去推動風電、光電的做法,用行政程序去規範,有上位依循,才能放膽投資。
「台灣要真正擁有足量的氫和氨才能談後續的應用。」台肥董事長特助劉方嵦一針見血指出台灣氫能發展的瓶頸,表示外界最擔心的,都是氫跟氨的量要從何而來?然而這也是台肥對台灣另一個價值,就是希望大家不用擔心量的問題,在化工領域,要有合理的成本就要有足夠大的經營規模,拜傳統肥料液氨所需,台肥現有專業低溫設施,深水碼頭液氨接收站,健全的國際供應鏈,自有的液氨產能,有經驗的技術團隊,是台灣最大的液氨供應鏈,這是台灣發展氫能及氨能非常有利及幸運的條件,當然還只需要其他專業夥伴的加入,在精練技術上持續精進。但這部分與現有完善的液氨供應鏈及設施軟硬體相較,都是相對容易的。
「台肥是很有信心的!」劉方嵦說台肥也會面臨新的挑戰,包括新的供應量、新技術、新產業型態及新的供應鏈,但目前既有設施及組織規模已經在線上,就像李孫榮董事長所說,台肥是泛國營企業,短期獲利不是唯一考量。支持政府的能源政策,各產業能夠順利發展,這才是台肥想達成的,希望未來可以獲得更多業界的支持。
第二場對談,由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三所所長林佳靜引言,討論如何完善氫能標準體系與法律規範,工業技術研院綠能所組長張文昇、氫豊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鈞函、衍義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謝友仁及金屬工業研究中心產業升級服務處檢測技術發展組副組長蔡修安都提出專業的見解,盼經由產業交流加速永續零碳氫產業及商業落實與推廣。
傳統老店 華麗轉身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氫能發展的幾年來,業界都忽略了台肥這個以農業化工龍頭起家的公司,竟然在台灣的能源產業有如此關鍵的重要性,隨著這場研討會,這個事實才浮現在國人眼前。且兩場對談都反映出政府的政策支持對新產業形成的重要性,政策確立,法規到位,市場才會出現。
這場掌握台灣氫能未來的研討會也在對談後圓滿落幕,但台肥主辦的這場演討會所延伸出來,台灣能源產業的重新洗牌已悄然發生,這個傳統的老店,在前陣子陷入前董座售地飽受爭議,新任的董事長李孫榮先生上任後才四個多月,這麼短的時間,所發掘出台肥未來一甲子的產業契機及產業跨越式轉型,也讓外界對於這個來自大學校長的董事長其魄力及潛質充滿了好奇與期待,或許這是台肥從未有過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