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43歲的永崎將利(Masatoshi Nagasaki),是日本太空新創公司Space BD的共同創辦人暨社長,該公司又被稱為日本第一家「宇宙商社」,對想要利用太空的任何組織或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
成立六年的Space BD,如今已經是資本額11億日圓(約2.4億台幣),員工50人的企業,且其中三分之一(近20人)是工程師,從火箭工程師到衛星工程師都有。
從協助尋找各國的商業火箭服務,幫你把衛星打進太空;或是幫你把科學儀器運到國際太空站(ISS),在微重力環境下做科學實驗,Space BD都能做到,而且已經有協助台灣學術機構的科學實驗上太空的實績。
但撇開這些不談,若打開永崎將利的背景,他似乎完全不符合日本社會的主流價值。
永崎在日本五大商社(大貿易商)之中的三井物產工作了十年,生活無虞、前途有保證,但卻在33歲跳出來創業,而且是沒有先例可循、前途不保證成功的太空新創公司。
為何他覺得,太空商業化的生意機會大好,台灣與日本在太空商業化的合作機會更不少?
「身為30歲的年輕經理,在公司裡是沒有聲音的」
日本五大商社(三菱、伊藤忠、三井、住友、丸紅)無疑是日本社會中,上班族欣羨的對象,能進去上班就跟人生勝利組及光彩體面劃上等號。
但在三井物產待了十年後,當時年過30的永崎並不這麼想。
在日本經濟突飛猛進的1970~1980年代,五大商社隨之飛躍成長與快速擴張,但到了2010年前後,身為三井物產核心事業的海外礦業部門,早已經從擴張轉為守成。
隨著公司規模變成巨無霸,很多決策只有在東京總公司的社長才能拍板。當時身為三井物產在澳洲礦業部門經理的永崎發現,從他一路上報到總公司社長,竟然要經過六、七關。
而且,公司內部溝通不僅沒效率,官僚味又愈來愈重,讓他慢慢失去在大商社打拼的熱情及動力,他也愈來愈不喜歡自己。
9月中在台北國際航太展的會議現場,永崎將利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透露,「(當時)我開始覺得有無力感,工作變得枯燥。我當時的個性是有話直說,不想拐彎抹腳,但身為30歲的年輕經理,在公司裡是沒有聲音的。」
三井物產員工 平均年收逾300萬台幣 在日本五大商社排名第三
當時他有兩條路走,一條是遵循上級告誡,閉上嘴巴乖乖做事,有朝一日坐上大位,就可以透過三井物產這家百年老店,為日本做更多事、影響力更大,讓社會更好。
第二條路,他想要做人能夠誠實、有熱情,講話直接了當。
「這兩條路是互相衝突的,最後我選了後者。」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相當於我國的衛生福利部及勞動部)調查,2021年日本五大商社的員工平均年收入,三井物產以1482萬日圓(超過300萬台幣)排名第三。
換句話說,十年前永崎將利揮別三井物產時,很可能也放棄了相當於年薪300多萬台幣的金飯碗。
「我想重振日本社會的活力、熱情,鼓勵大家迎向挑戰」
沒有了大企業的庇蔭,永崎將利開始探索未來的可能選項。
在探索一年後,他以自己的名字開了公司,接下來三年做了好幾種生意,其中一個是他也很有興趣的教育,主要是與他的人生導師(mentor)的教育基金會合作,把創業精神傳授給國中生。
有一天恩師問他,「Masa,你做這個計畫是希望怎樣?」
他回答,「我重振日本社會的活力、熱情,鼓勵大家迎向挑戰,幫助那些不想挑戰現況的人來挑戰自己。」
「我支持你,但教育不是改變社會的答案,日本人比較喜歡有個模範(典範或偶像,role model),就像大谷翔平這種人。」
「Masa,你必須自己來做role model,以身作則,你要找個日本在國際市場上有機會做到頂尖的領域來下手。」
永崎將利花了七個月,跟身為日本創投界大咖的主要投資人討論,最後鎖定太空產業。
「七年前我們在研究時,當時幾乎這一行(日本太空產業)的所有CEO都是工程背景,沒有一位有商業背景。」
「大股東說,如果我成立一家商業背景的太空公司,就有人去看業務開發的那一塊,而不是只有工程師看技術而已。」
他研究了七個月,去拜訪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及美國太空總署(NASA),請教了多位業界人士後,決定成立Space BD,專門幫想要把衛星打上太空或在太空做實驗的機構,牽線至有艙位可以提供的火箭發射服務商(例如SpaceX),也就是太空產業的仲介商。
台灣送病毒上太空做實驗 更將科研設備送上月球 背後都有Space BD助推
在2023年的今天,已經六歲的Space BD,不僅成為日本JAXA獨家授權多項太空商業服務,也透過在台灣的獨家代理商陽翼先進,開始幫台灣的學術界、研究機構或政府單位,以從前無法想像的方式進入太空、利用太空。
舉例來說,位於國際太空站(ISS)上的日本實驗艙希望號(Kibo),就可以接受外部機構申請在上面做科學實驗,或是從日本發射升空的ISS補給太空船帶著外部單位的立方衛星上太空。
▲台灣陽翼先進創辦人暨總經理張懷謙(左),與日本太空新創公司Space BD社長永崎將利。
▲國際太空站的日本實驗艙KIBO。
與台灣相關的實績,已有2021~2022年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兩度透過陽翼先進及Space BD安排,把類病毒顆粒與病毒蛋白樣本透過Space X火箭送到國際太空站,做45天的蛋白質結晶生長實驗,將有助未來疫苗或藥物研發。
其次,由中央大學太空研究中心開發的探月科學酬載,預定2024年搭乘日本的無人登月小艇共乘至月球,如果成功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科學儀器的月球探勘紀錄。
不僅如此,Space BD也安排要讓台灣的一顆衛星打到地球低軌道(LEO)。
「我想要激勵年輕人,不管是日本或台灣,去追尋他們的夢想及熱情,而且我自己要先跳下去做!」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合作夥伴
延伸閱讀:
鴻海攻電動車、首次找來「洋將」操盤! 61歲關潤是日本汽車業37年大咖 將為台灣打進EV市場帶來什麼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