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部發布的《2022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臺灣目前的中小企業超過159萬家,占全體企業的98%,其就業人口約占整體的8成,銷售額超過26兆元。2021年受到疫情影響,許多駐外台商回流投資,帶動了中小企業的內外銷表現,卻也使年度用電量不斷攀升,能源議題亟需解方。中小企業一直是臺灣經濟的命脈與基石,面對減碳需求,中小企業受制於產業性質、規模與融資等條件,能源轉型相對困難,地方政府如何運用資源規劃綠電發展,帶領中小企業迎向綠色時代,將會是城市競爭力的關鍵。
企業淨零意識崛起 外部環境準備好了嗎?
根據今周刊調查,國內超過8成5的中小企業都聽過碳邊境調整機制,也有超過5成企業有減碳規劃,但最大的挑戰來自「產業資源或輔導不足」及「再生能源供給不足」。
國內主營各類線材研發與製造的新呈工業,產品外銷至歐洲多國,在去年就已接收到來自法國前三大客戶的減碳要求。所幸新呈早在過去幾年就致力於數位轉型,導入 AI 與電子技術改善生產流程與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更在去年通過ISO 14064-1(溫室氣體查驗)與 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與節能)的認證,同時訂定了綠色供應鏈短中長期目標,結合供應鏈上下游夥伴,從改善製程、提供循環經濟平台,到綠色產品設計,實現永續供應鏈。
董事長陳泳睿表示,企業其實應先從公司治理開始,精進管理,改善設備環境,才是減碳的初衷。然而他亦坦言,綠電作為減碳的方法之一,無論是自行發電或購電都需要更多彈性,地方政府應加速政策執行力,為企業打造購能的良好外部環境。
新呈工業在數位轉型中成立數位戰情室,將AI系統導入生產流程,以管理儀表板進行製程、品管和壓力測試的智慧監控,及時反映生產線數據,大幅提高產能並減少人力與資源浪費。
企業需要綠電加持 地方政策要跟上企業需求
城市的產業發展與「用電量」息息相關,根據台電公司所公布2023年的4月各縣市用電量,前五名分別為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桃園市與新北市。回顧臺灣過去二十年,人口增加不到10%,用電量卻增加100%,從1995年超過1000億度的台電售電量、2013年正式超過2,000億度,2021年總用電量來到2830億度,其中工業用電的成長陡升,占用全臺用電量的一半以上,產業結構與製造業比重直接反映到各縣市的用電量排名。為了推動永續能源發展,大部分縣市採因地制宜,結合在地資源與特性研擬出適合當地條件的自治條例與綠能目標,用電量最多的五都皆喊出減碳30%為2030年目標,其中台中市、台南市分別以再生容量裝置2GW、4.5GW為短期目標,高雄市則以太陽光電為主,希望達成2GW的光電裝置容量。
全台各縣市工業用電量、總用電量及占用比例(實際數字請參考以台電公布之2023年5月累計數字連結:https://reurl.cc/9Rz5Wa)
全台各縣市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實際數字以台電公布之2023年6月累計數字連結:https://reurl.cc/ZynjEA)
相較於風電集中、專案式發電,太陽光電具有分散、易於建置的優勢,是典型「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再生能源,非常適合中小企業。臺灣中小企業對國內自有再生能源的倚賴度高,特別需要在縣市政府的協助下取得再生能源,因此,縣市政府對於綠電的建置規劃、在地開發案的審理與推動,都是現階段最迫切要進行的項目。
創電跟不跟得上用電?地方綠能政策需加緊腳步
台中市政府近年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以「市管案場率先建置」及「用電大戶設置再生能源」加強推動,至2022年底,市管案場及用電大戶建置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皆已逾10萬瓩,更於2022年提早完成「光電四倍增」計畫。截至目前再生能源累計裝置容量達186萬瓩,年發電量推估高達35億度(含水力發電),其中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60萬瓩,超過一部中火燃煤機組(約55萬瓩),年發電量超過7億度,躍升至六都第三。
台中市內擁有千家的精密機械企業、上下游超過萬家供應商,因產業結構的關係,工業用電的節約需要企業與市府共同努力。根據能源轉型推動聯盟《2022年縣市政府氣候與能源治理評比報告》,台中市的各項指標綜合結果落在六都之末,主因在於用電大戶條款雖列管契約容量800kW以上之用戶,卻只需負擔10%綠電責任,2016年至今共列管548家,截至2022年7月底止,僅177家完成設置再生能源設備10%。台中雖有地形限制,且產業組成以製造業為大宗,能源轉型需求急迫,但若能運用充足的日照條件、精密機械的技術力與產業鏈,透過市府助力,積極提出規劃與透明完善的輔導機制,以「台中市發展低碳城市自治條例」為基礎增修訂的「台中市永續淨零自治條例」來加強屋頂光電案場與公民電廠的推動,未來綠色能源產業聚落將會是城市發展最大的優勢。
「綠」與「電」能否共生 需要地方政府助攻
台南市與高雄市過去幾年在光電裝置容量上有很大的進展,其中「綠電專案辦公室」功不可沒,以單一窗口連接縣市政府內相關業務,「跨局聯審」的方式讓業者少去「公文旅行」四處奔波的冗長流程,加速案場審核。台南市政府與企業的合作,以大企業輔導小企業的模式,建立「淨零輔導團」協助中小企業建構碳盤查與減碳能力,培植綠色供應鏈。截至今年3月31日止,台南光電備案容量達3.878GW,預估年發電量約49.9億度,年減碳量約251.5萬噸,吸引投資金額近2,714億元,穩坐全台光電冠軍。
高雄市政府則以光電為主軸提出6年設置1.25GW的目標,預計每年約可產生15億6250萬度電,約減少82萬6563噸排碳量,創造上下游光電產業超過625億產值。自2021年以來,累計太陽光電設置量達659MW,大幅超越原訂450MW目標,大林及興達電廠降載減碳亦達標,空品良率連續三年突破8成。漁電共生方面,目前彌陀、湖內、路竹、岡山、永安、茄萣和阿蓮區等7區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總計621.76公頃。
然而,產業密度增加的同時亦帶來用電壓力,近年台南用電量成長幅度為六都之首,其中大部分是企業產線增加造成的工業用電,在顯示城市競爭力與再生能源布局的步伐必須一致。隨著科技的持續進步,一般民眾對於舉凡3C產品、電動車輛等的需求度越來越高,對於用電的需求也不斷攀升,更加彰顯電網強韌及智慧電網的重要性。舊電網的更新,以及穩定、分散式、精準調控的智慧電網與儲能設備,亦是城市綠能轉型的重要關鍵。目前在台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設有區域微電網示範架構,待發電總量提升,備轉容量足夠了,配合儲能設備才能緩解用電高峰期的系統負載。
創電再加速 中央與地方攜手推動
為解決國內綠電不足問題,經濟部成立工作小組,專注於簡化再生能源設置程序。在太陽光電領域,經濟部通過「行政程序聯合審查」機制,體諒各地方政府人力有限,以經費方式協助增加人力,協助審理案件縮短審理時間,透過與地方政府的合作,進而加速推動案場實施。同時,針對離岸風電,經濟部主動召集跨部會聯合審查會議,明確設置空間可行性,並透過預審機制、其他機關平行審查機制等,有效提高申設效率。截至今年5月,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已達15.5GW,太陽光電累計併網量與2016年相比增長761%,離岸風電亦達成1.1GW的併網量。
臺灣四面環海,擁有風場、地熱與光照資源,各縣市政府都能結合自身優勢發展出不同的能源藍圖,運用廣泛資源營造優良外部環境,協助企業設置綠電、取得綠電、給予相關綠電知識,從深耕社區建立公民共識,優化企業競爭力,以提升地區產業發展。國家的競爭力來自城市,而城市的生命力來自產業脈動,面對充滿挑戰、卻也充滿機會的綠色時代,唯有中央、地方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攜手前行,臺灣才能快步邁向2025能源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