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產品從發想、市場定義、原型設計、驗證與測試、批量製造、成品運輸、市場販售、消費者使用到產品回收,整個產品生命週期都有碳足跡可循,各產業想要做到減碳,除了綠電,還能從多方面著手。面臨脫碳挑戰,企業初期投入的轉型成本與治理變革也許會經歷短暫的陣痛期,但透過整體碳足跡的檢視與導入減碳的機制,企業獲得的不只是整體製造的革新,更加穩固企業競爭力,從而擴大營運版圖,對企業而言,反而是美事一樁。但減碳伴隨的體質健檢,能使企業危機轉變成競爭力,提升整體產業價值。
不減碳 就淘汰
畢竟,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將於今年10月生效,且管制範圍相較於2021年更為擴大,包括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化學品(僅納入氫)六大產業,其受管制產品約占臺灣銷往歐盟總額的12%。為因應歐盟此舉,國內將於2024年起正式啟動碳費徵收機制,首波針對年碳排放量大於2.5萬公噸二氧化碳的287家企業徵收,碳費專款專用,未來用於減碳工作與低碳技術研發,並成立交易平台,讓碳權的供需依照市場機制達到平衡。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2022年度碳定價趨勢與現況報告》全球約有68個地區與國家施行碳定價制度。在利害關係人的關注之下,越來越多國際企業承諾淨零碳排,截止2023年9月份,RE100全球企業成員約有404位,臺灣在其中就有30位。臺灣身為全球貿易重要的一環,無論企業規模大小、是否直接外銷產品或服務,都將受到供應鏈上下游的驅動,減碳能力會大幅影響獲利與融資,企業文化、品牌精神與經營理念也都將受到消費者檢視。綠色轉型是訂單、是企業競爭力,更是國家經濟韌性。
RE100怎麼做?發電、購電、再生能源憑證 多管道並行
企業營運造成的碳排大致可分三個範疇:直接溫室氣體排放、能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以及企業外部供應鏈的間接排放。考慮到日益昂貴的能源成本,越早進行數位生產管理與綠電轉型則越有優勢。太陽光電具備安全、永續無污染、易維護的優勢,是目前臺灣企業綠能自發自用的主要選擇。
國內第一位加入RE100的大江生醫產品外銷超過63個國家,在2017年就已經開始綠能布局。看準南臺灣日照充足的氣候特性,位在屏東縣長治鄉的磐石精準智造中心,具備高度自動化生產設備與智慧能源控制,四座廠區屋頂都鋪設太陽能板,裝置容量約1.4MW。除了自發自用,同時採用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T-REC)以及使用購電合約(Power Purchase Agreements, PPA)等多種方式採購綠電,預計在2030年達到RE100。善用生技公司的研發萃取技術,大江與屏東在地小農合作,把不要的香蕉皮、龍眼殼、花生膜、紅藜殼及青棗幼果等農業廢棄物再利用,減少資源開採,逐步增加循環經濟功能性原料產品占比。
全球科技大廠宏碁集團自2015年起,全球營運據點所使用的電力已連續8年達成40%以上的再生電力使用占比,2022年超過30國的營業據點使用100%再生電力,達到全集團再生電力44%的成果。透過自建太陽能發電系統策略,宏碁集團至今已擁有北臺灣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域,並分別陸續在荷蘭、德國及西班牙等營運據點建置太陽能發電設備,目前每年的發電量達到約380萬度。同時透過與電力業者簽訂再生能源購電協議與購買再生能源憑證的方式,逐步提高再生電力使用占比,以實際行動邁向2035 RE100的目標。另一方面。持續透過改變貨運模式與精進供應鏈管理減少碳排放,2022年第四季試行生質燃油的海運貨櫃運輸,與物流供應商KUEHNE+NAGEL合作50個標準海運貨櫃,一共減少40噸碳排放。
為了讓企業能夠順利購入綠電,政府成立了「再生能源憑證中心」。企業除了自行與發電業或售電業進行交易,也可以透過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的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競標綠電,未來標檢局也將規劃綠市集機制,提供供需方媒合的交易平台,活化綠電交易市場。而地方政府也可透過程序簡化,以及持續推廣光電設置,來協助在地企業取得綠電。從更高的層面來看,地方政府協助企業購入綠電,企業興盛對城市發展也有益處,不僅是雙贏,更能讓城市進入綠能的正向循環。
響應經濟部推動會議展覽專案辦公室(MEET TAIWAN)「永續會展.邁向淨零」方針,今年COMPUTEX宏碁於南港展覽館展區導入循環經濟理念,以3R(Reduce、Reuse、 Recycle)策略打造展區攤位,具體減少會展裝潢工程之最終廢棄物。
適性布局 多角發展 強化企業競爭力
因為企業對於綠電已成剛性需求,政府已加快腳步積極建置綠電,以滿足企業所需,但購買綠電不是能源轉型的唯一途徑,不同產業根據其特性發展出適性的綠色策略,將對永續經營帶來更長遠且實際的幫助。富邦金控除了在全台六座大樓裝置太陽能板、對國內超過400個營業據點實施節能措施之外,根據金融體系在市場中的角色訂定低碳策略,自2018年起,已承作超過4GW再生能源專案融資,每年約可產生107億度綠能以及減少540萬噸碳排量,相當於1.38萬座大安森林公園之減碳量;2021年更訂出2025年綠色金融2.45兆元、氣候商品與服務70億元等低碳目標,同時提出停止新承作高碳排產業投融資,針對電廠、煤礦業、水泥業、石化業及鋼鐵業等五大高碳排敏感性產業制定進入其他國家市場及撤資標準,發揮金融業在淨零碳排中的關鍵影響力。
綠能轉型是一場長期的角力,而綠電僅是脫碳的其中一步。能源、生產與管理的優化、綠色供應鏈都是應該納入規劃的策略思維,企業減碳所投入的成本未必能在短期內反應獲利,但創造的價值將在未來面臨氣候風險時,成為企業最堅實的競爭力。
企業積極尋求轉型的同時,地方政府亦責無旁貸。系列報導最後一篇,將為您聚焦地方綠能政策與挑戰,看城市綠電如何影響產業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