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碳邊境稅戰一觸即發 各國全面備戰

碳邊境稅戰一觸即發 各國全面備戰

2023-09-12 15:00

臺灣,一個有兩千三百萬人居住的島嶼,土地小、天然資源缺乏,但我們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卻不容小覷。

攤開 2022 年 IMD 世界競爭力年報,臺灣在 63 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7名,而在人口超過兩千萬人的經濟體中,更是連續2年蟬聯世界第一。

 

不僅如此,臺灣在高科技產業競爭力方面排名全球第三,包括電子、半導體、資訊通訊技術等領域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世界半導體市場市佔率超過五成的台積電就是代表性指標。

 

2020年,台積電跟隨Google、蘋果的腳步,為全球第一個加入RE100的半導體企業,誓言2050年要達到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在護國神山積極投入扮演起領頭羊的角色,台灣各領域的大型企業也紛紛加入RE100,至今臺灣已有30家企業加入RE100,展示要達到淨零碳排的決心。

 

碳邊境稅上路,台企淨零之路新的屏障

 

事實上,不只是台積電,臺灣所有企業都面臨淨零碳排及能源轉型的課題。不論是RE100還是ESG規範,企業為了搶綠電已經傷透腦筋,即將上路的邊境碳税,更迫使企業必須盡快面對碳排放及碳權的掌握。

 

碳邊境稅,就是根據進口商品的碳足跡,對高碳產品課徵額外關稅,以鼓勵生產國採取更環保的方式。而這種稅收措施目的在於減少碳洩漏及交易市場扭曲,同時推動全球減排目標的實現。

 

而這次歐盟推動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在今年10月開始試行,預計2026 年1月正式上路。也就是說,進口商必須採購相對應的憑證,產品才能進入歐盟,初期管制的有水泥、電力、肥料、鋼鐵和鋁業等五大高碳排產業。

 

 

對此,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目前正與歐盟爭取臺灣電力排碳係數及再生能源憑證的認可,多年來,經濟部及地方政府大力堆動再生能源,也都是為了抑制全球氣候暖化而努力,戮力推動為降低碳排及能源永續的未來做準備。

 

放眼國際,面對碳邊境稅,各國又是如何對應的呢?

 

方法一)施行碳價制度建立交易市場

 

碳定價,是面對碳邊境稅及淨零減碳路徑上不可或缺的措施。由政府對排放的溫室氣體進行定價,讓企業有財務誘因來減排或提升碳移除量,再以課稅或是成立交易市場的方式進行。

 

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碳定價現況與趨勢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共有73個施行中的碳定價制度,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3%,預期將有更多的碳定價制度逐步上路。

 

日本在2022年通過將於2026年全面啟動碳排放權交易,並自2023年開始,電力公司將分階段取得須付費的碳排放配額。另一方面,印尼和奧地利也都有新施行的排放交易制度,其中印尼針對國內燃煤電廠的碳排放,管制的電力裝置容量超過八成,可望在今年減少五十萬噸的碳排。

 

方法二)確立碳價進行管制

 

碳價不僅是各國政府主要的核心減碳工具,更擴大對碳價的認識,因此,如何穩定碳價也是各國的重要課題。政府可以透過碳底價的設定,確保碳排放許可證不會低於該價格,以促進減碳行動。

 

荷蘭就特別針對電力部門設定碳底價的限制,而新加坡則是移除碳價緩漲的規範,預計於 2024 年將碳價拉高近5倍之多。畢竟碳價是一切的關鍵,碳價若是過低,會影響企業投入的意願。一來是成本考量,碳價不足以刺激企業減少排放,二來國內碳價低,企業可能面臨來自國際對手的不公平競爭。以日本為例,近日就因為計劃公布的碳價過低,只有歐盟價格的七分之一,由於誘因不足,許多企業擔心整體參與度過低,最後會被排除在供應鏈及投資對象外。

 

總量管制方面,動作最快的歐盟則是宣布未來將以碳權拍賣為主,自2028年起減少排放總額,這也表示碳權未來在歐盟沒有免費取得可能。

 

方法三)透過建立國際規範確保國家利益

 

事實上,歐盟當初設計CBAM,即是為了防止全球碳洩漏情況發生,要求境外進口到歐盟的產品,須與境內維持公平的碳成本。可以預期的是,各國為了保障自有權益,未來碳稅必定會形成一種國際規範,目前除了歐盟外,已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構想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日本、南韓以及加拿大等六國。

 

然而萬變不離其宗,碳定價是一種政策工具,也是為了加速各國淨零碳排的路徑。核心還是綠電,國際間綠電成長的曲線更是從來沒停過,尤其是技術成熟,建置相對快速的光電,成效很快就能顯現。

 

下一篇系列報導將焦點聚集在國內,持續剖析企業對綠電的剛性需求,在世界永續浪潮下,綠電又將如何為企業提升競爭力呢?

 

 

 

因此,一四年汪光夏確立了「以取代現有設備」的產品開發原則。而想讓客戶願意更換現有設備,其中的關鍵要素,就是提供能取代人力、具自動化效能的機器。汪光夏觀察,傳統檢測流程中,需要早晚兩班、總共十二個人力的成本。而牧德就是要設計出高端的AOI設備,取代掉這些人力成本支出,而且「一年就(可以讓客戶)回本。」

 

為此,汪光夏進行AOI產品大改造,將檢測設備設計為更符合產線輸送帶的形式,「傳統的機器,是X-Y(雙軸向)平台,每次檢測都要放置產品的過程。」改為輸送帶的方式,讓牧德的AOI設備檢測速度有六倍的提升。

 

牧德科技總經理陳復生進一步說明,雖然他們的設備單價幾乎是傳統設備的三倍,但是一台的檢測效能,足以取代六台對手的設備,因此客戶買了反而能夠節省在檢測設備上的開銷。

 

危機入市  拚「一次修到位」

 

但高速檢測的壞處,就是產品檢測時的穩定度不夠,為此牧德透過軟體去提高檢測時的精準度,在輸送帶細微震動下,也能正確地連續進行影像校正。「在演算法上,容忍度要更大。」汪光夏說,牧德研發團隊所寫出來的演算法,不但克服了電路板產品檢測時,因震動產生的變異性,同時也建立起牧德AOI設備的技術高門檻。

 

據了解,牧德在全球有許多專利登記,競爭對手「想要做到一樣效果,就得拐彎抹角。」汪光夏說,這導致對手做出來的設備不是效能不佳,就是功能不齊全,讓牧德得以穩居領先地位。

 

一四年,PCB產業陷入低迷,業者除了添購設備需求低,連維修費用都斤斤計較,不過慘澹的市場反而讓汪光夏看到機會,「所有設備廠的服務都愈來愈差,所以我們一定要變好。」他逆勢擴大在客戶服務上的布局,一五年,牧德正式成立品質服務中心,統管全球客服與維修服務。

 

牧德

 

「傳統設備廠,派工過去維修,可能要一周多次來回,才能完成。」缺乏效率的維修不但徒增成本,也會造成客戶印象不佳。牧德則透過品質服務中心,先確認客戶的需求,讓維修員出發前準備好合適的維修方案,盡可能一次維修到位。

 

「我們甚至會把RD(研發人員)派出去。」陳復生解釋,由於演算法、設備結構這些問題,研發人員最了解。為了盡可能一次派工就維修完成,牧德甚至開業界之先,讓研發人員直接到第一線,跟客戶面對面。

 

除此之外,每一次維修的過程,牧德都會建立為內部資料庫,藉此讓新進員工,也能透過資料庫提供的訊息,一次完成整修。「我們的一次完修率,一五年大概三○%,現在已經達到八○%。」汪光夏更指出,近兩年開始採用的遠端維修系統,能夠透過軟體維修的方式「十分鐘就搞定」,大大減少了派工維修的次數。

 

重視客戶的感受,汪光夏提到品質管理中心也會主動致電給客戶,向客戶請教使用的體驗,「這樣人家在買設備時,首選就會是我們。」

 

靠著與老客戶建立起的好關係,從一五年開始,泰鼎-KY、金像電子、欣興電子等PCB廠商陸續成為客戶後,如今臻鼎、健鼎、景碩、日月光,甚至是韓國的三星電機等PCB與半導體大廠,都大量採用牧德的AOI設備。

 

在一七年開始接單激增後,牧德馬上面臨到產能提升的需求,因此在去年七月起,牧德內部啟動生產線的全面整合,讓接單、採購、料控、生產四個部門資訊互通。汪光夏解釋,「業務只要一接單,四個部門都能看到,立刻開始安排動作。」

 

汪光夏

牧德科技董事長汪光夏指出,對品質服務的重視,讓公司建立起緊密的客戶關係。

 

衝研發、拓展市場  痛擊對手

 

不同於過去接單完依序交給採購備料、倉庫控料再交由生產線的階段式流程,資訊的整併讓生產流程大幅提升。「去年接單到出貨,需要九周的時間,今年年底就能縮短到六周。」汪光夏自豪在產線人力沒有擴充的情況下,牧德透過這個方式硬是增加了五○%的產能。

 

階段性的打底很快看到成績,牧德營收一七年開始高速衝刺。汪光夏認為,目前的成績要守住,一方面要繼續產品的研發,另一方面也要「適時地刺激市場,給對手威脅」。陳復生說明,牧德會與其他設備銷售商合作,由他們去經營設備需求量較小的客戶,避免市場上的後繼者在次級市場坐大、進而有能力與牧德在大客戶上競爭。

 

而在新產品布局上,汪光夏表示目前已經在進行AI人工智慧的研發,未來透過結合AI功能的AOI設備,能夠進一步減少在檢測異常時,需要額外兩個人力複判的成本,並且繼續拉開與對手的差距,汪光夏言談中展露自信:「他們以為可以跟上,結果我又丟一個AI出來。」

 

陳復生指出,目前公司的訂單能見度,已經展望到明年第一季,樂觀看待下半年「會比上半年好」。即使如此,陳復生說,公司的根本策略,是要持續深耕和老客戶的關係,「不會老想著開發新客戶,要把基本工作做好。」看來,繼續鍛鍊基本功,是牧德拋開對手持續領先的不二法門。

 

汪光夏

出生:1961年

現職:牧德科技董事長

經歷:中華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系專任教授

學歷:

•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工業工程博士

• 美國密蘇里大學電機與工業工程雙碩士

延伸閱讀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17-10-12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2017-08-28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2015-01-24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2017-08-30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2017-10-17